劉國巧
(寧夏銀川市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陜北民歌的發展困境及對策探究
劉國巧
(寧夏銀川市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陜北民歌扎根于黃土高原,在歷史和文化發展、變遷的進程中,成為了一朵不可多得的藝術奇葩,陜北民歌包涵有諸多的藝術魅力,它集民俗、禮儀、語言、文化為一體,弘揚浩然長存的精神魅力,吟唱出情感豐富的永恒旋律,在時代的考驗中得以經久的傳揚。然而,陜北民歌一度也遭遇困境,走出了大眾的視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陜北民歌借助于經濟轉型和大眾傳媒的高速發展,也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從而獲得更大的傳播與發展。
陜北民歌;困境;對策;精神
在中國陜北這個音樂的富饒之鄉,陜北民歌真實地記錄了陜北人民的生活、文化和民俗內容,它成為了地方音樂演繹的主要形式,并成為了我國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在歷史演變的進程中,發揮著相互交融、相互交織的作用和價值。然而,陜北民歌的發展和保護、傳承令人擔憂,在多元文化涌入的現代化語境之下,陜北民歌面臨發展困境,在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沖擊之下,逐漸走向邊緣化,為此,我們需要關注陜北民歌的發展與傳承,要在現代語境下,利用新的媒介手段,讓陜北民歌重新綻放出新的光彩。
陜北民歌起于秦漢時期,興盛于20世紀,在歷經了歷史的洗禮和積淀之后,成為我國優秀的、不可多得的傳統音樂之一,它的種類豐富多樣,展示出不同的風格和內容,諸如:勞動號子、酒歌、秧歌、榆林小曲、二人臺等,它主要存在于中華民族的黃土高原區域,歸屬于黃河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相較于其他地域的民歌,它有其別具一格的風格,有屹立于黃土高坡之巔的呼喊;有羊腸小道上蜿蜒纏綿的小調;有嘹亮而悠揚的曲調,真實地反映出當地人民的喜怒哀樂特征。這些不同的陜北民歌類型有其不同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于:
(一)勞動號子
它是一種勞動呼聲及感嘆詞的反復運用形式,可以協調勞動的動作,鼓舞士氣,舒緩勞動的疲勞狀態,它的內容質樸而健康,由領唱和群體應和而成。還有一種打夯歌,節奏鮮明、曲調洪亮而熱烈。
(二)信天游
是陜北民歌中最具特色的民歌形式,它表達的感情豐富,托物言志,即興而作,不受環境和題材的限制,故為信天游。它的曲調特點粗獷而奔放,旋律悠揚高亢,具有豪邁的風格特色,同時,還表達出纏綿委婉、淳厚的曲調形式,節奏自由而富于變化。
(三)小調
它流傳于陜北地區的民間娛樂、集慶、休憩等場所,題材廣泛,即有純樸的歌唱,又有市民油滑、庸俗的曲調,主要是通過敘事的手法,表達胸臆。
(一)經濟商業化發展的環境使陜北民歌傳播的民間語境喪失
民歌的孕育、衍生和發展通常是處于較為封閉的環境之中,它在空間廣闊、人煙稀少的黃土高坡上,可以運用“吼”的形式加以傳播和交流,成為純樸的陜北人民的情感抒發方式。而在現代經濟不斷發展的商業化環境里,自然生態環境發生了改變,在西部在開發的經濟戰略指引下,陜北區域的地理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隨著石油天然氣的不斷深入開發,陜北經濟高速發展,人們之間的距離拉近,無須再運用放聲歌唱的方式,進行交流,可見,傳統陜北民歌傳播的民間語境不復存在,也使陜北民歌逐漸淡化出人們的視野。
(二)大眾流行文化形成了對陜北民歌的沖擊
在現代化、大眾化、時尚化的流行音樂層出不窮的態勢下,陜北民歌受到了多元媒介的沖擊,由于年輕一代沒有歷經陜北民歌的原生態和環境基礎,對于生活的理解和詮釋也展示出不同的特點,他們對陜北民歌中的粗獷、豪爽、蒼涼感覺陌生,相較而言,陜北民歌不如搖滾和重金屬帶來的刺激,也不如瑯瑯上口的直白表達容易接受,因而,大眾流行音樂文化與陜北民歌之間形成了較大的落差,在年輕一代與陜北民歌逐漸脫離的現狀下,陜北民歌面臨邊緣化狀態。
(三)陜北民歌的功能逐漸弱化
隨著現代化、農業城鎮化建設的不斷發展,陜北民歌原有的勞動性、排憂性風格和情緒也逐漸不復存在,還有在革命時期所表達的宣傳性、歌頌性功能也成為了特定的歷史表達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演變,陜北民歌的原有功能受到沖擊,逐漸弱化,不再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獨特的音樂審美特征。
隨著我國商業化、產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推進,人們的娛樂文化形式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為了更好地對陜北民歌加以傳承和發展,要在多元化的現代傳播語境之下,使陜北民歌演變為多元化的表達形式,借助于現代藝術和媒介形式,使陜北民歌展示出別具一格的魅力和吸引力,從而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視聽享受。
(一)創新陜北民歌的音樂體裁形式
陜北民歌的演唱內容要在繼承中加以創新發展,要注重藝術主題和文學價值的創新,不僅要保持原有的陜北民歌風格與韻律,還要表現出一定的現代音樂特色,要注意保持中國元素和中國精神,使陜北民歌的演唱內容成為實質性的、富于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
(二)重視新文化語境下的陜北民歌的存在價值
陜北民歌具有極為深厚的語言文化價值,它內蘊原汁原味的陜北方言,在特定的陜北禮俗社會形態下,真切地反映出陜北地域的山川、風土人情,在現代傳播語境之下,陜北民歌似乎不再傳唱風靡,然而,陜北民歌卻從未遠離,由陜北民歌改編而成的《春節序曲》,展示出其在新文化語境中的存在價值,在每年的中國春節的盛大節日中,它成為了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節慶喜樂音樂經典,在洋溢著新年喜慶基調的音樂旋律之中,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它由陜北民間的秧歌音調及陜北民歌素材改編而成,以陜北民間嗩吶曲為主體,中間穿插悠揚的陜北民歌,在這首樂曲之中,有雙簧管、大提琴、小號獨奏,歡愉而熱烈,整首樂曲蕩氣回腸,放射出無窮的激情魅力。
(三)現代化的多媒介傳播語境,為陜北民歌的傳承提供了助力
廣播曾經是陜北民歌傳播的重要媒介,令人難以忘懷的是九十年代的“西北風”現象,使著名的陜北民歌《東方紅》成為了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的序曲,唱徹太空。電視媒介也在通過不同的影片傳播陜北民歌的風情,借助于陜北民歌的反復出現,極大地增加了電影作品的情感張力,張顯出濃郁的鄉土民俗風情,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現代互聯網媒介也為陜北民歌的傳播提供了嶄新的際遇,成為了陜北民歌傳播的一大飛躍,它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陜北民歌的網絡傳播:(1)陜北民歌專題資訊網站及頻道傳播。如:《趕牲靈》、《走西口》等制作成了音視頻資料供網民在線或下載鏈接欣賞。(2)陜北民歌論壇和“貼吧”傳播。在這些基于BBS技術下的網絡社區,陜北民歌獲得了廣泛的傳播。(3)陜北民歌的即時通訊傳播、聊天室傳播。(4)陜北民歌的搜索引擎傳播。(5)陜北民歌的博客、播客、微博網絡傳播。(6)陜北民歌網絡大賽傳播。這些豐富多樣的網絡傳播方式,使陜北民歌重新回歸民眾,并帶來了傳播內容的顯著變化,使陜北民歌的網絡傳播出現了全方位的變化。
(四)政府對陜北民歌的保護與重視度不斷加強
針對陜北民歌的傳播出現斷層的現象,政府要大力扶持和保護,要加強對陜北民歌的保護機制建設,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挖掘和保護民間曲調,并積極開展一些宣傳活動,搭建陜北民歌傳播的平臺,推進民間文化的普及化發展。同時,社會媒體還應當加大對陜北民歌的宣傳,為陜北民歌創設可以展示自我的舞臺,如:陜北民歌專門欄目;民歌大賽;歌手包裝等,并逐漸將陜北民歌普及到群眾之中,推進陜北民歌的傳承。
(五)注重陜北民歌教育的普及
由于陜北民歌專業音樂知識的匱乏,使陜北民歌陷入發展困境,為了擺脫這個困境,要從音樂專業知識普及的角度,對陜北民歌音樂專業知識加以整理和普及,培育音樂專業的民歌大學生,為陜北民歌的傳承輸送新鮮的血液。同時,在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中,注重使用原生態演唱技法,用純真的技法顯示出強烈的地域風格特征和民族特點,并將民族音樂與現代藝術形式相融合,不斷擴大陜北民歌的影響度和民眾關注度。
(六)推行陜北民歌產業化模式
在新時期文化改造和建設不斷增強的態勢下,陜北民歌也在創新觀念,以紅色旅游為媒介,向民眾廣泛推廣陜北民歌,展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獨特魅力以及雅俗共賞的音樂藝術風格,相關部門可以借此發展契機,推進陜北民歌產業化模式,以革命舊址為依托,使人們感受到陜北民歌的原始淳樸風味,拓寬陜北民歌的發展渠道,引領陜北民歌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總之,陜北民歌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陜北地區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表達了原始淳樸的民族風情,在時代的發展下,陜北民歌要走出發展困境,運用各種渠道拓展陜北民歌的影響力,在保護其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加以保護和傳承。
[1]王雅靜.陜北民歌的傳承與應用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6.
[2]田秀秀.陜北民歌網絡傳播研究[D].西北大學,2013.
[3]孫懷東.改革開放以來陜北民歌的創作與發展[D].延安大學,2013.
[4]常翠蓮.文化變遷視野中的陜北民歌展望[D].陜西師范大學,2013.
[5]張蘭芳.陜北民歌傳承與發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6]程亮.陜北民歌合唱形態及其審美效應[D].陜西師范大學,2010.
劉國巧(1994—),女,陜西省榆林市,大學在讀(大四),2013級漢語言文學專業。
北方民族大學2015年大學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QJCX-2015-070),項目名稱:陜北民歌的發展困境及對策探究;指導老師:張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