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大慶師范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朝鮮族歌曲的民族風格表現形式
張 寧
(大慶師范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朝鮮族歌曲是我國的傳統戲曲劇種,主要活躍在東北地區(qū)。朝鮮族民歌是東北當地的民歌類型,極富民族地域特色。是我國最北方的音樂種類。近年來,朝鮮族歌曲越來越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成為了社會主義特色文化的主要內容,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本文對朝鮮族歌曲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分析,希望越來越多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里繼續(xù)發(fā)揚壯大,本文旨在對此起到拋磚引玉、投石問路的效果和作用。
朝鮮族;歌曲;民族風格;表現形式
朝鮮族能歌善舞,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據《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記載,原始時期,朝鮮族就“無晝夜,好歌吟,青聲不,俗喜歌舞,飲酒鼓瑟”,這就突出了朝鮮族對音樂的熱愛,以此之后,朝鮮族音樂在歷史發(fā)展中不斷和中國往來交流,并吸收西域樂器和音樂,使歌曲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
在朝鮮族人民的心中,民歌也叫“民謠”,民歌的旋律比較悠揚頓挫,聽起來具有流暢感,同時也具有極深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所謂一人放歌,便有眾人隨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繼其聲”,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鳴”。這句話最能傳神地表達出朝鮮民歌的風格。在朝鮮族民歌里面,有一些著名的民歌,比如《桔梗謠》、《阿里朗》、《諾多爾江邊》等,這些民歌婦孺皆知,老少能唱,另外,像其他的什么鄉(xiāng)歌、打鈴、雜歌、嗦里、俗樂等等音樂形式,都是朝鮮族民歌所汲取營養(yǎng)的形式。總的來說,朝鮮族民謠按照題材不同,按照音樂性格和社會實踐情況看,可分為勞動民謠、抒情民謠、風俗民謠、敘事民謠、童謠等。其中數量較多、內容豐富、廣為流傳的是勞動民謠和抒情民謠。
(一)勞動民謠
勞動民謠是朝鮮族民謠中較早產生的體裁之一,指在發(fā)生許多生產勞動的時候,人民演唱的即時音樂作品。可見,勞動民謠無處不見,也是最主要的音樂形式,也是情感最為集中的音樂類型。那么它在朝鮮族民謠中比重非常之大,基本上將所有的勞動都囊括其中,并且產生對映的民謠歌曲。例如,在農活季節(jié)性的時候,和農田勞動沾邊的民謠有《耕地謠》、《播種謠》、《薅秧謠》、《插秧謠》、《農夫歌》、《豐收歌》;與捕魚勞動有關的《出航歌》、《拉網歌》、《捕魚歌》、《船歌》;與家庭個體勞動有關的《織布謠》、《摘桑打鈴》、《紡車謠》;與林業(yè)勞動有關的《伐木歌》、《拉木歌》、《抬木謠》;與土木建筑勞動有關的《打夯歌》、《蓋房謠》;與礦山冶金勞動有關的《放山炮》、《風箱打鈴》、《樵夫謠》、《背架謠》、《木匠謠》、《野雞打鈴》等。勞動民謠又可根據不同的勞動場合、勞動內容,總的劃分成集體勞動民謠、個人勞動民謠兩類,這種劃分具有樸素性。
集體性的勞動歌曲,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是節(jié)奏整齊、一傾眾和多次反復式,情緒高昂、歌詞幽默。個體勞動歌謠的特點是勞動者個人進行的個人情感釋放,比如自己的的不幸身世、對未來的美好向往、思念親人家鄉(xiāng)之類情感。這種音樂民謠聽起來舒緩、動人。
(二)抒情民謠
抒情民謠內容豐富,數量多,題材廣泛。其中以表現愛情和歌唱自然的為大多數。表現愛情內容的有《阿里郎》、《二人青春歌》、《道拉吉》等。
抒情民謠的題材內容極為豐富,表達愛情主題的內容較多。如《阿里郎》,“阿里郎”是朝鮮族最喜歡的一首具有民謠代表性的歌謠。它是以愛情為主線,進行抒情。這首歌曲的歌名和歌詞中的“阿里郎”并不是一個自然的山,而是具有人格山意義的山。也就是說自然地理上從來無這些山,對此各有不同的解釋,目前尚無定論。
此外,表現愛情方面的抒情民謠還有《二八青春歌》、《難逢歌》、《離別歌》、《梅那里》等。表現大自然的有《從川歌》、《陰山道》、《八景歌》、《山川草木》等。這類抒情歌謠情緒歡快、奔放浪漫,旋律優(yōu)美灑脫。
(一)音調風格類型
朝鮮族的歌曲,如果我們根據旋律的音調風格以及特點,就可以分類為“京調”、“六字百伊調”、“梅那里調”、“愁心歌調”四大種。
京調這種類型最初,主要是流行在朝鮮半島的中部地區(qū),以京畿道、鐘清道一帶為中心。公認的代表性作品是《倡夫打鈴》、《漢江水打鈴》、《京復宮打鈴》。這類民謠主要突出了一種樂觀的情緒,輕松的心態(tài),積極向上的心理。歌詞中,許多詞的編排,都是突出了一派自然的風格和濃濃的愛情、美好的生活,然后通過唱去表達。此類歌調善于表達內心壓抑深沉的感情。梅那里調民謠主要流傳在朝鮮半島東南沿海,這種民謠聽起來比較速度慢,節(jié)拍卻相對輕松,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有一點像布魯斯,藍調,芬克等音樂,甚至像京劇和梆子的散板。這種民謠適合于表達個人的情感,比如憂傷,痛苦,難受,傷感,寄托,回憶等等。愁心歌調的民謠,主要流行在朝鮮半島北部等地區(qū)。它們的代表作品比較多,比如《愁心歌》、《哀怨聲》、《山念佛》、《難逢歌》、《夢金浦打鈴》等。此類歌調的民謠以演唱長音時,主要是采用比較厚的搖聲,這個特點明顯。出來的聲音明亮有力,充滿激情,有時候還可以聽到一種略微傷感的意思,比較符合抒情類民謠的特點。
歌詞內容大致同或完全相同,可是在旋律方面差別比較明顯。以《阿里郎》為例,不同的旋律多達70多種,可稱為阿里郎題材群。
(二)音階、調式
朝鮮族民謠以五聲音階為大體系,夾雜了其他的一些調式。羽調式最為多,其余就是徵調式、宮調式、角調式和商調式幾種,這些都是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的。如果按照角調式下方三音小組結構來看,那么羽調式則是派生出的一種調式,也叫“下界面調”。如果按照宮調式上方三音小組來看,那么派生出徵調式,也叫“上平調”。那么我們在朝鮮族歌曲旋律中,經常發(fā)現調式骨干音之間四、五度會呈現一種跳進進行,這是它的特點。另外,朝鮮族民間音樂中最常見的是方整的帶有再現的單二部曲式,其次是帶有四旋曲式性質的分節(jié)歌。
(三)節(jié)奏節(jié)拍
目前,我們從歷史的文字資料里可査出的就高達四五十種之多。以下是幾種朝鮮族歌曲中常用的長短類型。古哥里。古哥里長短屬于三拍子系統。它具有歡快興奮、律動性強等特性。古哥里在實際表演中有許多變種,主要為漫長短和半古哥里兩種;打鈴。打鈴的節(jié)奏比古哥里單純,剛健有力,很有氣魄。其變種有快打鈴和慢打鈴兩種;中莫里。中莫里具有深情含蓄,而又有較嚴肅的特性。根據速度的加快,它有中中莫里、快中莫里和快莫里三種變形;安當。安當長短屬于4/4的節(jié)拍形式,輕快活潑富于浪漫色彩。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創(chuàng)作中運用安當形式的較多。安當長短在演奏時可根據情緒不同,使鼓點節(jié)奏有所變化。根據音樂速度的變化有快安當、慢安當和安當沙爾普利三種變體。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長短”無論是速度或基本型和各種變奏型都在起著變化。不僅如此,即使是在同一時代,同一“長短”在不同的鼓手中都各有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長短的節(jié)奏類型也越加豐富。例如朝鮮族歌曲中的“快安當長短”等,都是為適應時代精神而產生的。朝鮮族歌曲發(fā)展至今,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熟知和喜愛,出現了很多優(yōu)秀的藝人,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縱觀朝鮮族歌曲的歷史,可以看出,朝鮮族歌曲藝術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綜上所述,朝鮮族歌曲藝術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期,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里,融合了當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內容,成為了老百姓心目當中最喜愛的藝術門類,極大地豐富了老百姓的生活。雖然朝鮮族歌曲曾經面臨到了許多困境,現實很嚴重,但是我們看到許多熱愛朝鮮族音樂的專業(yè)人士和普通的愛好者都積極地為發(fā)揚朝鮮族民謠做出了許多努力和貢獻。我們看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只有與時俱進,既繼承又發(fā)展,才能讓古老的民謠煥發(fā)新春,事實證明,民謠持續(xù)的生命力就是由于不保守,敢于創(chuàng)新,才能取得今天的地步。
[1]金洪琳.朝鮮民族阿里郎現象的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6.
[2]郭嘉.論少數民族音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7.
[3]樸日華.延邊朝鮮族洞簫音樂調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
[4]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遼寧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遼寧卷[M].中國 ISBN中心出版,1994.
[5]大連市史志辦公室編.大連市志·文化志[M].大連出版社,2003.
2015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當代朝鮮族創(chuàng)作歌曲的民族風格研究》項目論文(項目編號:15YSE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