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增芳
(百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廣西右江壯族排歌生存與發展問題探究
趙增芳
(百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流行音樂的沖擊,右江壯族排歌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較為嚴峻的考驗。通過對壯族排歌的傳播方式和發展困境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如何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右江壯族排歌,為這一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與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右江地區;壯族排歌;生存與發展
右江壯族排歌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本文通過對壯族排歌的傳播方式和發展困境進行分析研究,探討如何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右江壯族排歌,為這一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與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一)口傳心授
口傳心授是壯族排歌最傳統的傳播與傳承方式,經典的壯族排歌總是被人們反反復復的傳唱,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代代相傳,越傳越多,壯族排歌就是這樣被廣泛流傳下來。
(二)傳統歌節
壯族的傳統節日是壯族排歌傳播的主要載體之一,在各種節日上的對歌與表演,對壯族排歌的傳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壯族“三月三”歌節。壯族“三月三”歌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對于壯族人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壯族人民每年都非常隆重的慶祝這個節日,而包五色糯米飯和趕歌圩則是節日中兩個必不可少的內容。由于壯族人民喜愛唱歌,所以每到這一天數以萬計的人都來參加歌圩盛會。因此,這類傳統節日中的歌節就成了壯族排歌傳播的主要載體。
(三)現代傳媒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壯族排歌也開始運用現代媒體進行傳播。如一年一度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不但很好的宣傳了壯族排歌,而且還將其推向了全國、推向了國際舞臺,提高了壯族排歌的知名度和藝術魅力。通過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讓更多的人對壯族排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百色市每兩年一屆的文藝匯演已連續舉辦了三屆,今年即將舉辦第四屆。每屆的文藝匯演都會出現壯族排歌的節目,并以更為藝術化和專業化的形式展現,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傳承和發展壯族排歌的作用,值得繼續做下去。
(一)語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礙
壯族人口雖然占了廣西人口的大半部分,但是壯族的各個地級市之間的語言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交流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正宗的壯族語言對于壯族人來說有的時候也是聽不懂的,因為從正宗的壯族語言演變出來的語言有很多種,分布在廣西不同地域的壯族人用他們當地的壯族語言來演唱民歌。由于語言的障礙,對外交流的機會比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壯族排歌的傳播和發展。
(二)新的傳播方式的沖擊
現在大眾傳媒和網絡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強,為人們提供了簡便的溝通交流方式,距離已不再是人們交往的障礙。壯族民歌很多,但是擁有壯族精髓的壯族民歌幾乎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很少接觸到壯族民歌,如何運用現代的傳播方式來發展壯族民歌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事情。
(三)當下流行音樂的沖擊
流行音樂因其通俗易懂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旋律,再加上明朗的節奏感,讓其在年輕人的音樂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我們身邊的所知道的一些電視臺選秀節目的歌曲也大都是流行音樂,很少有民歌,更鮮有壯族民歌。廣西電視臺曾舉辦過“一聲所愛 大地飛歌”的節目,但是在宣傳效果上離預期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一)政府加強保護力度
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壯族排歌的保護工作,對現有的壯族排歌要完好無損的保存起來。同時也應加大對壯族排歌的收集和挖掘工作,并為壯族排歌的傳播創造更多的途徑。如在平時的節日里,多安排一些關于壯族排歌的活動。要用壯族排歌的精華來吸引人們的關注,讓年輕人對壯族排歌有一個新的認識和了解。政府應進一步做好壯族排歌的宣傳工作,達到讓更多的人去接受壯族民歌的目的。政府還應該加強民間演唱團體的文化交流,目的就是深沉挖掘民間優秀的文化。壯族排歌若要得以傳承和發展離不開民間演唱團體的交流,政府要加強和民間演唱團體合作力度,才能更好的促進壯族排歌的生存和發展。
(二)培養壯族排歌接班人
地方政府要加大壯族排歌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融入力度,注重在課堂上的知識傳授,使百色的中小學生對壯族排歌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這樣可以加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從而激發學唱壯族排歌的興趣。教育部門要逐步增多壯族排歌在中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比重,從小培養他們對壯族排歌的興趣和熱愛。此外還要經常舉行以演唱民歌為主題的歌詠比賽,對那些聲音條件比較好的學生重點培養,為以后傳播壯族排歌培養接班人和傳承人。
另外,百色市內各高校在舉行晚會的時候多安排一些壯族民歌,讓那些有能力演唱壯族民歌的人有更多的舞臺來展示自己,并且通過他們的演唱和表演來吸引來更多的大學生,讓他們有興趣了解和學習壯族民歌。只有通過教育的手段,不斷培養接班人和傳承人,壯族排歌的發展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三)把壯族傳統的節日做大做強
在越來越多外來節日進入我們生活的今天,政府部門要經常舉辦有關壯族民歌方面的節慶活動,大力的做好宣傳工作。現在已經有不少節日已經打響了品牌,例如壯族“三月三”歌節,已有比較大的影響力,許多來廣西求學和旅游的人都會到現場觀看。南寧國際民歌節也逐漸在全國打響了名氣,但是節目中壯族民歌略少,應該把更多的壯族民歌精華放到南寧國際民歌節里面,讓壯族民歌的得到更好的傳播與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流行音樂的沖擊,右江壯族排歌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著較為嚴峻的考驗。通過對壯族排歌的傳播方式和發展困境進行分析研究,在保護和傳承右江壯族排歌方面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對策,以期促進壯族排歌更好的、良性的生存與發展。
趙增芳,講師,百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音樂教師,研究方向:少數民族音樂與教育。
本文為2014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立項項目《廣西右江壯族排歌音樂文化研究》(項目編號:LX2014413)結題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