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汶琳
(教育與藝術學院(東營),山東 東營 257000)
帕努夫尼克鋼琴獨奏作品Pentasonata
劉汶琳
(教育與藝術學院(東營),山東 東營 257000)
安德烈·帕努夫尼克是波蘭現代派音樂家。提到波蘭的音樂家,大家都會想到肖邦。而對于帕努夫尼克這個名字普遍比較陌生。作為一名現代派波蘭音樂家,帕努夫尼克與其他現代派作曲家不同的是他沒有完全拋棄傳統的創作手法,而是將傳統作曲方法融入到現代作曲特點中進行創作。作者的創作中交響樂占主要部分,但是結合本人專業,最終選擇了作者晚期的一部鋼琴獨奏作品《五種音樂語匯奏鳴曲》來分析,本文僅從五種音樂語及節奏對比兩個方面對這部作品進行分析。
帕努夫尼克;鋼琴獨奏;五種音樂語匯奏鳴曲
帕努夫尼克1914年出生于波蘭,1991年在英格蘭去世。從作者的出生去世時間來看,作者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同時作者出生的年代是一個音樂風格比較豐富的年代,不像前幾個世紀,每個階段都有統一的風格特點。《五種音樂語匯奏鳴曲》是作者的最后一部鋼琴獨奏作品。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現代派作曲家創作的特點,同時也可以找到傳統創作的痕跡。
《五種音樂語匯奏鳴曲》是作者1984年在倫敦完成的這部作品,提獻給他的第二任妻子卡米拉。從譜面上帕努夫尼克是用了四種情緒貫穿于全曲中的六個部分里,分別是:1.快速的諧謔曲,節奏鮮明地(Allegretto scherzoso,molto ritmico);2.充滿感情,如歌的行板(Andantino amoroso,molto cantabile);3.沉思、冥想、節奏自由地(Contemplativo,molto rubato)不用嚴守拍速Senza misura(quasi improvvisazione);4.緩板(Molto lento);5.充滿感情,如歌的行板(Andantino amoroso,molto cantabile);6.快速的諧謔曲,節奏鮮明地(Allegretto scherzoso,molto ritmico)。其中第一、二、四部分各有一種音樂語匯,第三個部分由兩種音樂語匯組成。第五、六部分倒裝重復第一二兩個部分。
這五種音樂語匯由五種不同的節奏模式組成。不同的節奏也導致了五種音樂語匯不同的音樂情緒。
(一)第一種音樂語匯與第二音樂語匯
首先,是第一和第二種音樂語匯的對比發展。第一種語匯是短小的前十六分音符后八分音符,整首作品是以這種簡短節奏型為動機發展的。開始的引子類似于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敲門聲”的動機,不同的是帕努夫尼克縮短動機的音符時值,使情緒處于輕快靈巧的氣氛里,在加上左手是低八度向高八度進行的模式,整個第一部分類似于諧謔曲的風格的作品。主題開始后,右手高聲部始終在重復這個動機,左手在節拍似的伴奏音型中將這個動機在不同的位置給出。這種跳躍性節奏模式使得左右手合奏時,出現“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音樂效果。
第二種音樂語匯與第一種音樂語匯在節奏上形成強烈的對比。由輕快轉位稍慢的行板,左右手旋律交叉出現。這部分作者像是在回憶又像是在思考,與第一部分的諧謔、嬉戲的情緒完全相反。
右手基本節奏為兩個附點四分音符和兩個四分音符組成,左手則是相反的四分在前附點四分在后的節奏型。這樣使得左手的正拍與右手附點音符相互交錯出現,破壞了節奏結構的方整性,導致節拍重音與節奏重音無法同時落下,節奏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感。同時每兩小節又形成了互為逆行的節奏模式,相鄰兩小節為一組互為逆行節奏。當左右手合奏時,左右兩個聲部持久交叉出現,整體效果造成泛節奏、泛節拍的現象。
(二)第三種音樂語匯與第四種音樂語匯
第三、四種音樂語匯出現在第三部分。第三部分運用了三行譜表,自由節拍(Rubato)形式,這也是二十世紀音樂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帕努夫尼克的第三種語匯主要利用對答的形式將旋律自由的展示出來,第一個聲部為連續的六個三十二分音符,右手相呼應的是兩組或三個組由三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組成的節奏型。第三種語匯中的引子來源于第一種語匯,是將第一種語匯的前十六分音符后八分音符的時值縮短了一倍的變形。這一部分沒有小節線劃分,從頭到尾都是強音的低聲部與弱音的高聲部以對話形式往下發展的。而與第三種語匯相對立的是第四種語匯的緩慢沉重的節奏,左手四分音符單音與右手二分音符的和弦組成,節奏單一無變化,整體處于穩定的發展模式。
(三)第五種音樂語匯
第五種音樂語匯前半部分左右兩個聲部均以連續八分音符的平穩節奏,在輕柔的緩板中前進發展。曲子的中后段,音型不變,節奏有連續八分音符更變為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按照常理,這種保持節奏模式縮減音符時值一倍的節奏改變,使得旋律在聽覺上出現一種速度斷層式變化。但是作者在節奏變化之前標注了逐漸漸快和逐漸漸強。這樣整體音效,由輕柔的、詩意的開始慢慢發展到暴風雨似的高潮直至結尾。使得連續八分音符的節奏在表情術語的作用下,擺脫了節奏平穩、動力不足的弊端,以及減輕甚至是取消了八分音符向十六分音符過度時的痕跡。
通過對整首作品的節奏分析,作者創作的是在五種不同的節奏模式下,表達了五種不同的情緒的五種音樂語匯。簡單的動機,利用不同的節奏,擴充了作品的發展脈絡。作品大量的運用混合拍子、復拍子以及自由節拍等體現了現代作品的創作特點,但同時在結構上作者使第五、第六部分成為第一、第二部分的一個倒裝再現,整個曲子的結構類似于肖邦的《第一敘事曲》。所以,在結構上作者又不失傳統的創作技法。將多種現代派創作手法融入到一部作品中,崇尚現代又不失傳統。但可惜的是國內對于帕努夫尼克作品的研究少之甚少,還需要我們更多的去傳播、挖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