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琪
(宜春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從音樂傳播學的角度看贛粵采茶戲的當代發展
周 琪
(宜春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采茶戲,是流行于江南地區和嶺南一些省區的一種漢族戲曲類別,以喜劇、鬧劇為主,風格幽默詼諧、輕松活潑。但是當今采茶戲的生存狀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生存狀態和藝術傳承日益艱難。本文從傳播學的角度來探索采茶戲在當代的發展。
采茶戲;傳承;傳播
采茶戲,是一種產生于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勞動婦女上山,一邊采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的山歌,而贛粵采茶戲是指流行于江西和廣東地區的采茶戲,主要分布的在贛南、贛西和粵北等地區。
隨著現代傳播手段的迅速發展,流行音樂、通俗音樂占據了采茶戲的陣地,采茶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采茶戲正在逐漸淡出觀眾的生活,甚至是被遺忘。特別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輕群體,對于采茶戲非常陌生,甚至沒有聽說過,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成為現代傳播環境中的弱勢群體,青年一代不能很好的接受和認同本民族傳統的民間音樂。因此,在音樂傳播視野下如何保護、傳播、發展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采茶戲,從某種意義上說來,兩百多年來能夠從久遠的過去一直流傳到今天,主要是借助音樂傳播載體而展開的。可以說,我國各民族的一切傳統音樂都是傳播的,又在不斷的傳播中持續演變。傳播是工具,社會之所以成其為社會全依賴傳播這一工具。
在沒有電視、電影、網路等現代傳播媒介的封建社會,贛粵采茶戲的傳承是通過“口傳心授”這種自然傳播模式,使得其傳承能夠得到延續。例如據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調查資料記載:早期贛南采茶戲“徐八龍班”中的何中貴,在廣東和平演出時,帶有王宗財(旦)、鄭阿東(旦)、王某(丑)和樂手黃興為徒;劉璋、夏鳳祥組成的三腳班在廣東仁化演出時,正式傳藝當地人劉溶光,后劉在英德傳藝給鄧常添,鄧學成后又傳藝鄧水生,鄧水生在東鄉又收劉吉增(藝名鄧亞娣)為徒,劉又傳授結廣西人劉錦來等。
其次,遷徙成為采茶戲廣為流傳的另一個因素。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是較早的客家聚集區與擴散地。隨著客家人不斷地遷徙與擴散,采茶戲也同時帶往他鄉,這是贛南采茶戲得以流傳的重要原因。粵北地區的客家人,由于種種原因,在清乾隆、嘉興之后,一部分遷徙湖南、廣西,而另一部分則又由江西遷入粵北。因而一些民間文學藝術倒來復去或近于類同,很難分清那是產自廣東,那是來自湖南、江西或廣西。粵贛、湘、桂邊界這種種關系,在粵北山歌和采茶戲中也有不少反映。如《倒木歌》:“ 正月倒木是元宵,郎過江西路遠遙。”贛南采茶戲《上廣東》,其故事就是敘述江西人到廣州“十三行”做生意;其中唱詞有:“ 過了新城是曲江,一根甘蔗八尺長;話了格多不肯信,一根甘蔗熬九斤糖”。《賣雜貨》唱詞:“人是江西人,物是廣東貨。”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采茶戲的傳承是通過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這種模式進行的,而使它廣為流傳的傳播途徑是古老的遷徙方式。
音樂傳播是音樂現象得以存在,音樂作品得以實現其功能的人的一種社會行為。“音樂傳播是文化傳播行為之一,人類音樂歷史生活中的每一種傳播行為,都對當時音樂文化的發展衍化,變異產生刺激,它是音樂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行為。”贛粵采茶戲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果不將之傳承、傳播發展,將會在歷史長河中逐步流失。隨著商品經濟開發的深入,城鎮化的加速擴張,年輕人背井離鄉、出外打工,民間老藝人不斷逝去,以口頭傳承為主要存在方式的贛粵南采茶戲有逐漸失傳承的危險。所以,探索新的思路和途徑,從現代傳播學的角度切入,對贛粵南采茶戲的傳承與發展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贛粵采茶戲的發展歷程中,贛粵采茶戲經歷了幾次高潮。例如贛南采茶戲明代萬歷年間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譜》記載一位熊休甫喜好茶歌的事例:“擅詩詞,喜歌舞組唱。……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滿,酒半酣,則率小奚插秧采茶歌,竹自擊附和。聲鳴鳴然,撼戶牖。”可見,采茶歌此時已十分興盛。而粵北和粵東北地區的采茶戲在清朝康熙年間就已經十分的流行。康熙《連州府志》載: “立春先一日,官府迎春于先農壇,盛列百戲。”康熙《乳源縣志》有“迎春花燈,通宵達旦”的記載。《陽山縣志》也有“乾隆年間,三腳班大興”的記載。
清初以后,“贛南城鄉三腳班盛極”。出現了乾隆年間“長日演來的三腳戲,采茶歌到試茶天”、嘉慶年間“滿臉煙灰十指黑,出年采茶也入魔”和光緒年間“琵琶斜撥日琴張,月下爭看窈窕娘”的三個鼎盛時期。
建國后,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和“三改”(改人、改戲、改制)方針的指引下,贛南采茶戲枯木逢春,得到迅速發展。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哨妹子》、《補皮鞋》、《釣蟲另 》、《老少配》歷演不衰,成為該劇種的“四小金剛”。
粵北采茶戲在新中國成立后,也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于1957年組建粵北民間藝術團,與此同時,曲江、翁源、南雄、連縣等縣也建立專業采茶劇團,仁化縣文藝宣傳隊也經常編排采茶戲到農村演出。這些采茶劇團收集整理粵北采茶戲的傳統藝術,共得傳統劇目200多個,音樂曲調200多首,同時舉辦演員培訓班進行傳統藝術的研究革新工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革中遭禁錮十年的采茶戲又得以振興,重建劇團,招回演員,吸納新秀,贛南采茶戲得到復興發展。自1979年《茶童戲主》拍攝成彩色戲曲影片后,《釣蟲另》、《補皮鞋》、《試妻》等相繼搬上屏幕,新創作的劇目《蓮妹子》、《男大當婚》和榮獲文化部“文化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的《山歌情》名噪一時,幾度晉京獻演,飲譽大江南北。
進入21世紀以來,各種新的音樂傳播方式切入人類音樂生活,給贛粵采茶戲帶來深遠影響。人們音樂觀念的變革,各種傳播媒介受收視率和市場占有率的驅使,使傳統的贛粵采茶戲被社會邊緣化,以大眾音樂趣味為主體的音樂地位日漸提升。因此,傳統的贛粵采茶戲想要獲得良好的發展與傳承,煥發新的光彩,就要求我們更新觀念,多種傳播方式并舉,發揮各種傳播手段優勢。筆者認為通過自然傳播(原生態傳播)、專業教育傳播和媒體傳播三種方式交互相融、靈活運用,才能保存民間音樂鮮活的生命力,才能在當代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和更大的發展。
(一)保護好自然傳播方式即以“口傳心授”為主的傳播方式
長期以來,作為“口頭傳承符號”和“存活于民族民間”的贛粵采茶戲種類豐富,歌曲浩如煙海。在其長期的發展中,均是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傳承。而正是因為這種傳承方式,使得贛粵采茶戲沒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固定的理論依據。為了能更好的保護贛粵采茶戲的傳統劇目,應當委派專業的采茶戲工作者,對其傳統劇目進行整理,形成文字及樂譜的記錄,對其演出服裝,唱腔的變化以及舞臺演出的模式,做好影像資料的備份。關于采茶戲的起源發展歷程,以及在唱腔訓練的方式方法上,編寫詳細的教材。如此以來,即使民間的老藝人不斷去世,采茶戲的傳統傳承也不會就此中斷。
(二)加強專業音樂教育中對贛粵采茶戲的傳播
教育則是傳統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手段。對傳統贛粵采茶戲的保存,不能再僅僅依靠以往師徒單傳、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應當引入現代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手段,以健全、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制度來保障贛粵采茶戲的傳承,從而引導大眾的欣賞趣味,為贛粵采茶戲大眾化、通俗化奠定的群眾基礎;為培養推廣普及贛粵采茶戲的傳播者、研究發展贛粵采茶戲的生力軍儲備人才。具體而言,可以從大眾的普及教育、中小學的課堂教育、高等院校的專業教育三個層次來開展。
現如今,采茶戲專業的招生,僅存在于少數的幾所藝術中專院校當中,例如贛南文藝學校定向培養,即由贛州市各縣( 市、區) 每年選送3至5名學生到贛南文藝學校定向培養,學生畢業后帶編制加入贛南采茶戲劇團。然而,這對采茶戲人才的輸送遠遠不夠。在新疆自治區,政府為了保護新疆民間音樂木卡姆,從2004年起,啟動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鄉土音樂教材,分為漢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三套獨立的試行部分,教材中加入了民歌與民族樂器的教學、相關的背景知識。在高等專業教育層面,新疆地方各高校肩負起民族音樂教育傳承的重任,自1996年起,新疆一些高校陸續將民間音樂教育引入高等教育,新疆藝術學院于1996年在本科音樂表演專業率先開設了木卡姆表演方向,2008年增設木卡姆麥西來甫研究方向;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開設民族器樂演奏專業,并要求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選修一門新疆民族樂器,學院木卡姆研究中心也于2000年成立,并于2001年起招收以木卡姆為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新疆自治區這種保護民族民間音樂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應當陸續在贛粵地區的各個高校增開采茶戲專業,使采茶戲人才源源不斷。
(三)充分利用音像、電視、廣播以及多媒體出版物等各種傳媒對贛粵采茶戲的傳播
20世紀以來隨著無線電臺、唱片、電視、網絡等電子媒介的飛速發展,實現了音樂無條件跨越空間的功能,音樂傳播打破了地域疆界,突破交通的限制,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傳播。2001-2005年,贛州市共接待外地文化交流訪問團體18個900人次。向國內外出版發行了10余個贛南采茶戲VCD光碟200萬張,編輯出版了《客家搖籃贛州》、《贛南客家書畫院作品集》。
近年來我國的廣播事業有了較大發展,據廣電總局介紹,“十二五”期間,將繼續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進一步鞏固提高農村地區廣播電視覆蓋率和農村群眾收聽收視質量和水平,力爭基本實現戶戶通。在廣播欄目和內容上,應以提高大眾音樂素質為出發點,重視播出音樂的人文背景,突出民族民間音樂特性,以此達到通過廣播實現音樂教育的目的。在此方面,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如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欄目自2004 年開播以來,系列化地介紹中國民歌藝術,并大力推動中國民歌的創作和發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為展示中國民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又如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自設立原生態唱法以來,深受廣大觀眾的厚愛,很多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及歌手借大賽平臺走向了全國。同時網絡音樂傳播也成為采茶戲傳播在現代技術支持下呈現的新形式,具有其他傳播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使得資源共享變得簡單。網絡時代的主力軍——廣大青少年,他們仍熱衷于以中外流行音樂為主的網絡音樂。根據現狀,我們有關部門應考慮的是如何利用網絡的特點和優勢,在網絡音樂中加強民族民間音樂的宣傳及資源利用通過潛移默化、細雨潤物的方式,使其在青少年中生根發芽、傳播開來。
縱觀贛粵采茶戲在大眾傳媒中,地位仍是微乎其微,在以上傳播媒介中所占份額遠低于現代流行音樂和通俗音樂,因此,贛粵采茶戲想要獲得良好的傳承和發展,應借助多樣化的傳播手段,尋找媒介發展的途徑,快速廣泛的傳播。
贛粵采茶戲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一塊瑰寶,它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雖然它現在受到電影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傳播手段的沖擊,但同時也應看到傳播經濟帶來的新契點,應充分利用有效的傳播途徑和手段,使贛粵采茶戲從傳統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
[1]萬小毛,李姿麗.贛南采茶戲傳承與發展分析[J].老區建設,2014,(2).
[2]王欣.贛南采茶戲的音樂特征與表演藝術初探[J].武漢音樂學院,2007.
[3]曾田力.中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一輯)[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56.
[4]中國戲曲志·贛南采茶戲卷[M].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5.
[5]饒紀州.漫話粵北采茶戲[J].韶關師專學報,1980,(1).
[6]廖軍.贛南采茶戲探究[J].南方文物,2000,(4).
[7]王婷,徐靈.贛南采茶戲的藝術風格與傳承創新[J].農業考古,2009,(3).
周琪(1977—),男,江西樟樹人,白俄羅斯國立文化藝術大學藝術理論博士,現工作于宜春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
江西省宜春市社科項目“從音樂傳播學的角度看贛粵采茶戲的當代發展”(項目編號:YCSKL201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