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悅 馬凌云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二胡音樂的風格流派
——以江南音樂風格為例
常 悅 馬凌云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二胡分為南派和北派,南派二胡音樂細膩優美,北派二胡音樂粗獷有力。南派和北派二胡音樂又分為不同的風格,因風土人情、語言環境、歷史文化不同,它們的特點各不相同。本文以江南絲竹二胡風格為例,探究江南二胡風格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它在各個發展時期重要的演奏家和二胡作品。
二胡音樂;江南音樂
我國幅員遼闊,少數民族多達56個,因此民族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不同民族和地區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方言土語各不相同,所以造成了我國音樂風格的多樣性特點。作為民族器樂的一個重要分支,二胡音樂的風格也有著多樣性的特點。
南派二胡音樂各風格特點如下:江南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錫劇、昆曲等戲曲音樂及江南地區的民間歌曲和民間小調,音樂風格委婉細膩、優美流暢;四川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川劇、川江號子、四川山歌等民族民間音樂,音樂風格活潑俏皮或激情剛勁;湖南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湖南的花鼓調及湖南民歌,音樂風格詼諧幽默、柔美抒情;云南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西南地區的民間音樂以及傣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舞曲音調,音樂風格古樸自然或熱烈奔放;廣東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粵劇、潮州音樂、潮州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藝等,音樂風格明亮華美、跳躍活潑。
北派二胡音樂各風格特點如下:河北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河北梆子、河北民間音樂等,音樂風格粗獷豪放或曲折感人;山東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山東地區的勞動號子、山東民歌小調等,音樂風格質樸淳厚、強悍粗獷;秦派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秦腔、信天游、碗碗腔、迷糊調等,音樂風格高亢嘹亮或凄美纏綿;河南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豫劇、河南墜子等河南地方戲曲及民歌小調,音樂風格活潑跳蕩或酣暢嘹亮;內蒙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蒙古民歌的“長調”與“短調”等,音樂風格舒緩悠長或奔放自由;新疆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維吾爾族民歌、哈薩克族民歌等,音樂風格節奏鮮明、活潑熱烈;藏族風格的二胡音樂多取材于宗教音樂、祝頌歌曲、藏戲等音樂,音樂風格渾厚深沉或熱情豪邁。
南派二胡音樂的代表作:江南絲竹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鄧建棟的《姑蘇春曉》、朱昌耀的《揚州小調》等;四川音樂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大涼山狂想曲》、《苗嶺早春》等;湖南音樂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時樂濛的《湘江樂》、王建民的《第二二胡狂想曲》等;云南音樂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王建民的《第一二胡狂想曲》、阮昆申的《云南印象》等;廣東音樂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呂文成的《步步高》、任光、聶耳的《彩云追月》等。
北派二胡音樂的代表作:河北音樂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趙硯臣的《唐山皮影調》、王曙亮的《剪窗花》等;山東音樂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山東民間歌曲《沂蒙山小調》、張式業改編的《一枝花》等;秦派音樂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陳耀星、楊春林的《陜北抒懷》、魯日融的《秦腔主題隨想曲》等;河南音樂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劉明源的《河南小曲》、劉文金的《豫北敘事曲》等;內蒙音樂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黃懷海的《賽馬》、高韶青的《蒙風》等;新疆音樂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王建民的《天山風情》、周維的《葡萄熟了》等,藏族音樂風格二胡作品的代表作有王竹林的《金珠瑪米贊》、藏族民歌《西藏舞曲》等。
北派二胡音樂粗獷豪放、南派二胡音樂細膩委婉。下面,筆者將以南派二胡音樂風格中的“江南二胡風格”為例,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江南二胡流派的形成與其歷史、地理、人文、語言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江南屬于吳、越交界之地,文化底蘊深厚,經濟發達。在當地經濟發展的帶動下,江南地區的音樂文化也日漸繁榮。“江南”不是指廣義上的“長江以南的地區”,而是特指“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沖擊平原,湖泊眾多、溝渠縱橫,粉墻黛瓦,煙雨蒙蒙,帶有浪漫色彩,因此,江南自古是文人墨客的最愛,有很多關于江南的浪漫詩歌。江南女子柔情似水,江南方言柔和甜美,因此,江南音樂也是柔和細膩,委婉動聽的。其中,“江南絲竹”對其江南二胡音樂風格形成起到極大的作用。“江南絲竹”是蘇浙皖地區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又有“吳越絲竹”之稱。“絲竹”這個概念最早出現于先秦的典籍。《禮記·樂記第九》稱:金石絲竹,樂之器也。不過不同于現代的“江南絲竹”。現代的“江南絲竹”產生于300年前的明末清初時期。前面提到的“金石絲竹”,指的時用于禮儀祭祀活動的樂隊。后面所說的“江南絲竹”,指的是用于娛樂、宴會活動的樂隊。二胡即是用于娛樂、宴樂的一種樂器,《元史》中就把胡琴列為宴樂之器。
江南絲竹中的二胡,最早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傳入江南的,是一種叫做“提琴”的四根弦的胡琴類樂器。明朝晚期至清朝初期,胡琴類樂器逐漸在江南地區普及,成為“亂彈”、“灘簧”等民間歌舞、民間戲曲及說唱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清朝晚期以后,兩根弦的胡琴成為江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樂器之一,雖然如此,這一時期的二胡卻仍是伴奏樂器,缺乏獨立性。民國時期,江蘇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周少梅、華彥鈞、劉天華等人的出現,為江南二胡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周少梅,中國二胡藝術的拓荒者,率先將二胡帶進了學校。民間二胡藝人華彥鈞,在多年的流浪生涯中,吸收了大量的民間小調、絲竹樂、錫劇等民間音樂素材,創作了3首二胡曲:《寒春風曲》、《聽松》、《二泉映月》,發展了江南地區的二胡音樂。其中,《二泉映月》成為舉世聞名的二胡作品,它的魅力經久不衰。劉天華,受“五四運動”的新思潮影響,主張中西合璧,吸收西洋作曲法創作《光明行》等二胡作品,使二胡成為音樂會獨奏樂器。新中國成立以后,朱昌耀、鄧建棟等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江南地區二胡音樂的發展。朱昌耀創作了江南韻味的《江南春色》、鄧建棟創作了水鄉情懷的《姑蘇春曉》。
江南二胡藝術,在歲月的洗禮中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它具有小、雅、細、輕的藝術特點以及柔和、浪漫的音樂色彩,深受觀眾喜愛。
[1]伍國棟著.江南絲竹.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喬建中編著.華樂大典·二胡卷文論篇.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