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華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0)
淺談在地方高校轉型中,對《合唱指揮》課程改革的認識
楊志華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0)
《合唱指揮》課程作為音樂學專業中的主干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對培養團隊協作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音樂文化修養和社會凝聚力等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國家大力推進高校教育轉型的背景下,《合唱指揮》課程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在“轉型”過程中摸索出合理的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可用的合成指揮人才。
教育轉型;地方院校;應用型
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到“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近日,教育部又宣布將推動600所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教育轉型?!案咝^D型”一時成為當前各地方院校工作的重點,在“轉型”的氣氛中,各專業、各學科都在積極尋找轉型中的突破口。作為音樂學專業中主干課程的《合唱指揮》課,該如何“轉型”、該以何種形式教學?筆者將對此問題淺談一些自己的認識。
“轉型”即是轉向“應用型”。我國目前的高校辦學看似蓬勃發展,實際已經到了必須改革的關頭。我們國內的高校大體可分為“985”高校、“211”高校、省屬重點本科院校、地方性本科院校、獨立院校和高職高專了院校。在這些年高校擴招的刺激下,許多地方??圃盒?焖侔l展,并升級成為本科院校、一些老牌本科院校為了搶占生源,大量擴充新專業,于是就造成各類高校分工不明確,人才培養不合理等現象,培養的人才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相適應,隨之而來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逐年下降,高校教學質量逐步下滑。
“高校轉型”正是針對這一現狀提出的,其目標就是轉向應用型辦學,培養應用型人才,其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可用人才。
(一)缺乏專業的合唱指揮教師
合唱指揮課程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課程,首先,要求任課老師要具有扎實聲樂基礎,能夠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合唱發聲方法。其次,要求任課老師要具有扎實的視唱練耳和和聲功底,能夠清晰的分辨合唱團各聲部是否均衡協調。再次,要求任課教師要具備高超的指揮技巧,不但能夠嫻熟的指揮合唱演唱,更要懂得教會學生如何指揮。據筆者了解,許多地方院校的合唱指揮老師多為兼職,一般是由聲樂、作曲等老師來負擔。
(二)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教材
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合唱指揮》課程的教材應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這是因為地方院校音樂學專業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地方院校的音樂學專業不能等同于專業音樂院?;驅I藝術學院,無論從培養目標,生源質量、師資力量等方面相比,兩者都是有很大差距的。據筆者調查,目前由各個出版社出版的合唱教材不下幾十種,但是真正適用的教材卻少之又少。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目前的合唱教材大都是泛泛而談,不利于學生自學與專研。教材內容不均衡,大多數的教材主要是由大量的合唱曲構成,缺乏技巧訓練的講解。?教材的曲目選擇缺乏針對性,地方院校音樂學專業的《合唱指揮》教材應該與其培養目標不一致。
(三)《合唱指揮》課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地方院校不同專業音樂院校或師范大學,受辦學條件、師資隊伍,招生條件等因素制約,課程設置方面受到很大的局限性,課程設置也是以聲樂、鋼琴和舞蹈為主。長期以來,形成了重技能、輕理論;重小課,輕大課的傳統。
(四)課堂內容過于片面,缺乏科學的合唱教學理念
合唱指揮的教學應該的一套完整的體系,應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為主。目前的地方院校的合唱課多是以合唱排練為主要內容,學生多是背固定于他特定是聲部中,老師的課堂內容也多是對合唱曲目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合唱指揮課程就簡單的變成唱合唱,而忽視了合唱指揮的完整教學。
(五)培養的學生缺乏實踐能力
合唱指揮課并不僅僅是唱好合唱,在指導學生唱好合唱的同時,更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承擔起合唱團的排練與指揮工作,許多音樂專業的學生畢業后面臨著一種很尷尬的局面,在合唱教學上顯得無所適從,很難勝任中小學的合唱排練工作。
(一)完善合唱指揮的教師隊伍
應用型人才培養對師資隊伍是比較大的考驗,不但要求任課教師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要求任課教師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帶領學生參加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教學。對于一些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所謂“請進來”,就是鼓勵高校之間開展師資共享以及聘請企業和社會著名人士到高校兼職和任課。所謂“走出去”,首先鼓勵任課老師到社會上鍛煉學習,自我完善。其次,在現有師資隊伍的基礎上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選派現有的合唱指揮教師參加國內外的合唱指揮專業的培訓學習,學術會議等,使之達到合唱指揮教學所要求的應有的教學水平。
(二)根據地方院校的特色,編寫適合的自編教材
地方院校有別于專業音樂院校,其培養目標也與專業院校有較大的差別,而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地方院校之間同樣存在差別,這就不能在教材的選用上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選擇。筆者提倡地方院校課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自編教材。筆者有幾點關于自編教材的幾點建議: 要充分了解本校的辦學特色,自編教材要能充分體現學院的教學宗旨。教材編寫要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能力,近些年由于高考政策的放松,使得地方院校的生源質量大打折扣。所以,在自編教材的建設方面,要從簡單入手,循序漸進,避免大段的生澀理論。同時要講究教材的實用性,不能僅僅從教師使用來考慮,要兼顧高校的特點,自編教材便于學生的自學。?自編教材的選用曲目要與院校的培養目標一致,地方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基礎教育人才的任務,所以教材所選曲目應該由簡到難,要涉及到包括童聲合唱、同聲合唱、二聲部、三聲部、混聲等形式。④自編教材要結合地方院校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使當地有特色的本土音樂能夠得到體現。
(三)完善合唱指揮教學模式
具筆者調查,當前國內的地方院校的合唱教學一般采取排練的形式進行,在排練的過程中穿插講述一部分合唱指揮的知識。這是一種很單一的教學模式,因為在排練的時候,學生往往被固定位于某一特定聲部,而老師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合唱曲目的處理方面,教學過程往往偏重于實際演唱效果,很難顧及到這門課程的真正的教學目的。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合唱知識,他們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合唱隊員,卻很難單獨完成合唱的排練與指揮任務。筆者有幾點關于合唱指揮教學模式改革的建議: 變理論課為技巧課,摒棄以合唱團排練形式的上課方式,對合唱指揮的知識進行細致的,合理的安排。將課堂重點放在實際的指揮技巧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分散教學,將合唱指揮大課分為小組課的形式完成。也就是將整個班級劃分為幾個組別,按照每個組別十個學生左右來授課,這樣就可以比較全面的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既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老師有精力顧及到每一位同學。?實踐教學。為學生布置簡單的合唱曲目,讓學生自己排練并指揮,鍛煉其實踐能力。
(四)進一步完善《合唱指揮》課程的輔助教學體系
筆者的建議如下: 要讓學生廣泛接觸作品,《合唱指揮》教學也應該像聲樂課、鋼琴課等技巧小課一樣,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內容。?帶領學生多參加藝術實踐,利用各種比賽、演出等機會,讓學生親身體會合唱的魅力,將學生所學的知識運用的實際當中。?培養學生對合唱作品的分析、鑒賞能力,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帶領學生欣賞國內外優秀合唱團演唱曲目,對一些優秀作品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講解,培養學生正確的合唱聲音概念。
我們國家提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質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可用人才,而《合唱指揮》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應用范圍及其廣泛性,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的《合唱指揮》課程,無論從開課形式、教材內容、師資隊伍、培養目標等諸多方面,都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筆者在上述中具體分析了地方院校在《合唱指揮》課程方面的不足,同時也提出了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些建議。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地方院校的辦學轉型,為《合唱指揮》課程的改革做出自己的努力。
[1]李章雨.高師合唱指揮課之我見.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韓再紅.合唱課中的地域民歌傳承——以山西師大音樂學院山西民歌合唱教學為例.中國音樂(季刊),2010,(1).
[3]應玫.合唱藝術的發展及合唱指揮人才的培養.南昌教育學院學報,文學藝術,2012,(7).
[4]吉穎穎.高師合唱何去何從——兼論民族特色合唱教學的重要性.藝術教育,2011,(5).
楊志華,男,梧州學院音樂舞蹈系教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與教學研究。
梧州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論文(項目編號:Wyjg2014B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