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顯英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貴州 銅仁 554300)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入本土民族民間音樂*
——以貴州銅仁市為視角
楊顯英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貴州 銅仁 554300)
國家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各地區應該因地制宜,在音樂課程中適當引用本土教材。銅仁市處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度地帶,千百年來在此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中孕育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有選擇地引入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銅仁市;初中音樂教學;本土民族民間音樂
貴州銅仁市,處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的過度地帶,整個區域大致以梵凈山脈為界分成了東西兩大部分。由于境內群山連綿、山高谷深、河流縱橫,在農耕文明時代該區域對外交往主要依靠錦江和烏江兩條水上要道。發源于梵凈山的錦江,流經東部幾個區縣向東匯入沅江進入洞庭湖,貫穿西部各區縣的烏江則向西流入長江中上游。千百年來,在此繁衍生息的幾十個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了屬于這片土地和各自民族的音樂文化藝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沿河土家族山歌、玉屏的侗歌、思南花燈和薅草鑼鼓、石阡仡佬族民歌、萬山鐙鑼、松桃和江口的茶燈歌以及松桃和玉屏的苗族飛歌等。
銅仁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境內獨特的地貌特征,在農耕時代使溯江而行的巴蜀文化、荊楚文化甚至中原文化不斷浸潤著這片土地。這些外來文化在與當地文化交融匯集中逐漸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和當地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其中反映在音樂文化領域方面,表現出兩個明顯特點:域內各不同,域外各有特色。具體而言,就是本區域內不同民族有不同風格的音樂,如區域內的沿河土家族山歌與石阡仡佬族民歌相比就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特征,前者大量運用方言土語,讓山歌更加生動、活潑、充滿生活與山野氣息而顯得粗獷豪放;后者語言樸實地道,寓意深刻,形象生動,美妙至極,它所描繪的不光是一個如詩如畫的情愛意境,同時也描繪了石阡仡佬族人們的生活習俗,具有通俗性、口語性和土味濃的特點。
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和的具體體現,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音樂文化藝術的發展興盛提供豐富的養分。但是,目前在我國各地初中音樂教育中,普遍存在著依靠指定教材而忽視自主開發的當地民族民間優秀音樂的現象。其中的原因是多重的,如在應試教育中不重視音樂教育,音樂課堂中民族民間音樂教育被忽視,學生對本土民族音樂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民族音樂藝術理論的指導和鑒賞的教學經驗,教師教學觀念跟不上時代發展,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對民族音樂缺乏興趣等。實踐證明,進行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教育不僅是弘揚本區域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進行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
(一)學習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可以培養初中學生的民族審美觀
我國是一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習俗,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本土音樂文化。在我國56個民族中,每一個民族的音樂在音調、節奏上有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例如,產生于銅仁石阡縣的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情姐下河洗衣裳》是一首原生態民歌,藝術地再現了銅仁石阡縣仡佬族青年男女的生活場景,質樸感人,它帶著世居銅仁的仡佬族民族風情,描畫出嬌憨、羞澀與帶著許多愛在心頭口難開的情愫,表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魅力。而銅仁德江縣的儺戲是融音樂、舞蹈、說唱、法事、武打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主要形式有“儺戲”、“儺技”、“儺舞”、“儺祭”等方面均各具特色。然而,很多中學生不會去欣賞這些美,不知道本土音樂中蘊藏著珍貴的財富?,F實生活中,由于缺乏正確的審美觀,一些學生從發式、衣著、飲食等方面以西方的某些歌星,影星為模式。長此以往,這就不僅是音樂文化的問題,更容易造成學生輕視本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利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培養。學生聽、唱、背、記一些本土民族民間音樂,能夠逐步培養出他們對產生于本土音樂的興趣,了解本地區各個民族的音樂特點。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本土音樂的教育,以培養初中學生正確的民族審美觀。
(二)學習本土民族民間音樂,能夠弘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
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博大精深,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各具異彩。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通過勞動去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自己的音樂文化。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都具有獨特的風格,他體現了本民族特有的審美習慣,包含著民族的歷史和優良傳統以及民族思想,無疑是對學生進行民族歷史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接受本民族的旗幟和神韻,強化民族意識的重要教材。近年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走向世界樂壇,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成功演出,使國外人士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崇拜達到了極高的程度。激發學生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為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走向世界,為民族民間音樂在世界樂壇上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自豪。從而建立了熱愛、了解、學習、繼承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發展。
(三)學習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可以培養初中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初中是青少年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初中生開展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學校責無旁貸地成了弘揚民族音樂的重要陣地。在教學中發揮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的優勢,陶冶學生情操,顯得尤為重要。有計劃地開展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教育應當成為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初中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大膽創新,讓學生更多的了解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
初中音樂教師應有意識收集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料,比較透徹地了解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為教學作鋪墊。教師應本著《課標》的要求,開發與利用各種校外音樂課程資源,善于開辟第二課堂,充分發揮黑板報、廣播站的陣地作用,定期刊登、播放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精品,并組織音樂興趣小組,通過講座、賞析、辯論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立足課堂教育,革新教法,突出本土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欣賞、演唱曲調優美、內容健康的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并輔以相關音樂知識教授,使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分析、比較和評價,從而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的能力。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從教學的特點、內容及形式上入手,可以在初中高年級開設本土民族民間音樂鑒賞教學。如斐聲國內的思南土家族山歌《大田栽秧行對行》,它是由四個樂句組成的土家山歌民族調式,四個樂句的落足音分別是2→5→5→1。旋律清新明亮,歌詞貼近生活,朗朗上口,山歌韻味十足,真切唱出了土家人民熱愛勞動的喜悅之情,可以喚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老師的大膽創新能增強學生學習民族音樂興趣,讓學生通過歌聲看到了居住在烏江三峽百里畫廊兩岸的土家族無處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二)講解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知識,激發初中學生學習本土音樂的興趣
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由于貼近生活,通過講解賞析,很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如本地的土家族民歌,它是文學與音樂交會的產物。土家族民歌的歌詞具有較高的語言藝術魅力,它表情達意、被人感知;它的樂曲以聲音的外化形式,產生了美的抒情效果,直接作用于聽覺,創造性的顯現了土家族民歌的抒情內容,二者的結合較好地塑造了音樂形象,讓其變得更加豐滿。如《土家的漢子》,這首歌曲描寫了土家族濃濃的生活習慣,也體現了土家漢子的熱情好客與壯志豪情,歌詞“土家的漢子呀,腳板寬喲喂,踏矮高山路喲,踩碎大河灘喲喂,土家的漢子吔,肩膀寬喲喂,上山呀挑重擔,下河能拉纖,扁擔吔閃悠悠,纖繩悠悠閃,汗水呀似山泉 似山泉喲,呀吇喂,土家的漢子嘴角寬喲喂,喝酒用大碗,說話不轉彎,誓言呀如鐵打,喜怒掛腮邊”。歌中表達的感情,學生完全能夠感受到動態一樣的“畫面”,如果老師還能結合畫面配唱該歌,就可以很快使學生進入“畫”與“歌”的美妙意境之中,對歌曲形成的意境產生神秘感。在學生興趣盎然之時,老師可邊打節拍邊歌唱,這樣深情并茂的表演,韻味十足地演唱,學生頓覺新奇,信心倍增。學生從老師的演唱中了解到土家山歌不只單純的“唱”,還要用情“演”,從而激發初中學生學習本土音樂的興趣。
除了以上源自于土家族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歌曲以外,同時還有許多優秀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創作歌曲,如:《思南姑娘大腳板》等。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源于生活,是勞動人民喜怒哀樂情感的藝術化反映,是各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精神食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絢麗花朵。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有計劃有目標地引入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對于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是一項具有根本意義的“工程”,可以更好地讓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得以發揚光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愛國情操。銅仁市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由于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征,通過引入初中音樂課堂教育,既可以為傳承和發展這一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產生推動作用,也可以形成獨具特色的音樂教學體系,擴大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影響。
當然,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由于發端于本土,不可避免受地域文化的限制,涉及內容繁雜,有時甚至是魚目混雜,其中有些內容是不宜讓學生過早或過多地了解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辨別其中的良莠,正確引導學生去認識和欣賞,以此能順利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入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
[1] 喻幫林.試論銅仁儺戲的淵源.貴州文史叢刊,1998,03.
[2] 張貴華.簡論民族音樂進課堂.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03.
[3] 鄭焱.民歌的語言與風格的關系淺析——以貴州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服.音樂時空,2011,11.
[4] 楊聰.淺議貴州沿河土家族民歌發展與變遷特點.青年文學家,2012,02.
[5] 崔德虎.土家族本土音樂初探——以黔東土家民歌為例.貴州民族研究,2014,09.
[6] 楊昌建,崔德虎.貴州仡佬族情歌探究.北方音樂,2015,08.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一般課題《銅仁市民族民間音樂怎樣融入初中音樂課堂研究》研究成果(tryz2014B10)
楊顯英(1976-),貴州銅仁市石阡人,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手風琴,音樂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