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紅(貴州省銅仁學院音樂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
民族聲樂的語言特性及現狀
夏秀紅
(貴州省銅仁學院音樂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摘要】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民族地域下,民族聲樂藝術受到民族音樂的影響很大,在民族語言中,獨特的語言特性和民族個性對于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也會產生極大的作用。文章就借此展開對這一問題的討論。
【關鍵詞】民族聲樂;風格特點;語言特性
從宏觀上來看,民族聲樂是一種音樂體裁或聲樂種類,是人民大眾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并傳承保留下來的,在日常的生活中被廣泛傳唱的。從本質上來看,民族盛業是歌劇和民歌,其不但繼承并發揚了我國曲藝藝術的精華以及傳統聲樂吸取的精髓,而且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對于美聲的科學唱法也有一定的吸收,最終形成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民族語言和科學發聲原理,從而在其聲樂表現中凸顯出我們的民族個性和民族氣質。最終符合大眾歌唱的審美標準和欣賞習慣,尤其是在聲樂教學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當前民族聲樂也呈現出新的發展面貌,越來越多的音樂工作者開始積極投身到民族聲樂的研究工作中去,對于傳統唱法中的精華不斷探索和追求。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各種歐美唱法中的發聲技術加以大膽借鑒和吸收,在長時間的探討和摸索下,經過多次的舞臺實踐,最終形成了科學化、民族化的民族聲樂演唱技法。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民族聲樂得到了繁榮與發展,多元化的文化生態以及寬松的政治環境,對于作曲家的生活視野是一種有效的拓寬,對其創作靈感也是一種有效的激發。
(一)多元化的演唱個性
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有著多民族的文化背景,每一個民族都形成了其特有的演唱風格。首先,在地理環境上,可以看到我國的南方山清水秀,因此該地區的聲樂演唱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就是柔美清秀的特點。而我國的北方則是四季分明的特點,因此聲樂演唱的主要特點則是粗獷、高遠的。其次,在民族語言的影響上,我國不同的民族在演唱中都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語言,最終其民族聲樂的種類則是原生態的形式。不同民族中,歌手的個性不同,表現出的演唱特點也各不相同。個性化的演唱表現出的民族音樂也具有其獨具特色的內涵和成熟的特性。
(二)優美的唱腔
民族聲樂在演唱是主要是以語言為主要核心的,唱腔之美則是演唱者根據歌唱技巧和審美習慣對唱腔進行美化和潤飾。聲樂的唱腔體現出歌唱家的個性特色和個人情感。聲樂演唱中要體現出相應的韻味就需要歌唱家仔細揣摩聲腔,然后在演唱中將民族語言的特有音韻生動體現出來。同時還能根據歌詞大意以及演唱中的人物從神態、情感以及聲腔、旋律、節奏、音色以及氣息變化等方面,確保演唱的連貫協調,還要對歌曲所表現的聲音基本形象及音色、唱腔等進行精雕細琢,使演唱獲得婉轉而有情致。
(三)優美的意境
歌唱者將聲樂演唱最終體現出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就是意境美的表現。這樣觀眾在聆聽之后不但可以回味聲腔的美,而且能產生身靈其境的感受,切身體會藝術之美。在我國傳統藝術審美中,通常都會通過真切感人以及意境的高下來判定藝術表現形式的成功與否。在傳統聲樂理論中,意境寓于韻味中,韻味又自意境出。
民族聲樂中,歌唱語言的字正腔圓是其特別強調的一個問題,在演奏過程中,民族聲樂對于咬字和發聲非常的注重,必須滿足字正、字準的前提,繼而塑造出動人的聲腔。最終促使歌唱更加的生動感人、情真意切。在民族聲樂語言表現中,字正的一個根本前提就是腔圓,這樣才能保證聲音是完美而流暢的,演唱的效果才會更具感染力。只有歌唱者切實做到“字正腔圓”,演唱的藝術才會有更大的升華,才能真正達到聲腔委婉、圓潤、飽滿、準確、清晰、不折、不倒的境界。分析民族聲樂的語言特性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吐字
在民族聲樂的表現中,對于吐字咬字有非常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做到吐字準確清晰,還應達到行腔圓潤的標準。民族演唱中字正腔圓是第一要義。對于民族的語言特點應全面掌握,不同民族有其自己的語言情感,不同的語言特點決定了不同的咬字、吐字的方法。
(二)歸韻
根據我國傳統歌唱中漢字的發音特點,聲樂演唱中將咬字的過程分為“出聲”“引腹”和“歸韻”這幾個步驟,需要注意的是,發音時在聲母上不應過久停留,在發聲之前就應當保持好韻母的狀態,當快速發完聲母后再進行歸韻。
(一)切實提高演唱者的咬字能力,強化對聲母的發音練習
1.確保聲母前置。因為多數聲母的成型部位都是處在口腔的前、中部位置,所以在民族聲樂的歌唱表演中,需要強調聲母前置。之所以民族聲樂選擇這樣的唱法,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把韻母往前送,確保演唱者的聲音更加的悅耳和明亮。
2.縮短聲母音值。受到傳統民族歌曲演唱的影響,漢語的語音特點是前聲后韻的形式,所以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韻母出現在聲母之后。所以,為了在歌唱表演中更好地滿足現實的需求,在歌唱的發聲練習上就應當適當地減少聲母的發聲,這樣才能留出更多的時值用來安排韻母的歌唱,繼而有效增強歌唱語言的音樂性,凸顯出韻母的樂音歌唱效果。
(二)強化演唱過程中聲母的咬字技巧
民族唱法中對于聲母的發音準確性有明確的要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聲母的發音要適中,一旦太過,把握不當就會造成字音僵硬的狀況,就會形成咬字過死、機械做作的感覺。所以對于演唱者而言,要把握好這個度,結合具體的民族聲樂作品進行具體的處理。
(三)深化對演唱過程中韻母的發音訓練
在民族聲樂的演唱過程中,需要演唱者對于吐字器官和共鳴器官的作用進行綜合性的發揮,如此才能確保韻母的發音清晰、準確且純正,最終切實提高韻母發聲的質量,保證其優美程度。
(四)演唱者應切實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
演唱過程中,要求演唱者要有較高的音樂基礎和文化修養。在唱好以漢語語言為基礎的民族聲樂作品的同時,還要多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語言,不斷積累各民族的語言素材,多演唱各地區、各民族的作品。
綜上所述,我國民族眾多,民族音樂發展歷史悠久,而且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的吸收與借鑒,其已形成一套豐富的演唱形式和藝術作品,不論是語言的風格特點,還是藝術作品的訓練方法,都有其獨特之處,強化對其的理解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吳桐.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語言的審美特征[J].大眾文藝,2014,(26):133-134.
[2]李明玥.民族聲樂中歌唱語言的表現特征[J].劇作家,2014,(19):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