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燕(山西省陽泉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陽泉 045000)
?
以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1為例淺談鋼琴演奏及教學
高 燕
(山西省陽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陽泉 045000)
【摘要】在鋼琴教育中有眾多的鋼琴曲目,除了基本的演奏技巧外,每個時期的作品都是那個時代發展的烙印,都有著屬于它們自己的風格色彩。鋼琴的演奏不只是機械式的技巧,還要把握好風格注重作曲家表達的真實情感,注重作品的靈魂。為此,筆者以勃拉姆斯的作品為例進行全曲分析,探討鋼琴的演奏以及如何進行鋼琴教學。
【關鍵詞】勃拉姆斯;狂想曲;作品分析
關于勃拉姆斯,學習鋼琴的朋友對他應該有一定的了解。他在整個歐洲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他的作品是一定時期音樂風格的代表,用美妙的音符征服著后人不被人們所忽視,這就是他音樂作品的魅力。19世紀是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相交叉的一個世紀,這一時期的作品集聚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精華,也開拓了浪漫主義的先河,推動了整個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興起與繁榮。作為這個時期德國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勃拉姆斯的音樂作品彰顯著浪漫主義時期古典風格的生命力,印證了這個時代音樂發展的軌跡。通過音樂作品表現出勃拉姆斯獨特的音樂美學觀,為我們后人創造了非常豐富而又獨具個性的音樂財富,值得人們為之思索。
勃拉姆斯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多產的作曲家,廣泛的涉及各種音樂體裁,每一部作品都是他通過精心琢磨的精品。勃拉姆斯僅在鋼琴領域就創作了許多體裁的作品,如:變奏曲、奏鳴曲、敘事曲、隨想曲、狂想曲等獨具個性的小品。他的音樂風格多變,這也與他的性格和生活環境密切相關??裣肭遣匪沟匿撉賱撟鞔眢w裁之一,他搜集整理了大量德奧地區的民間音樂曲調,并將這些曲調重新編配整合創作出獨具風格和氣勢的作品。作品中大量運用裝飾音及交錯復雜的節奏,鋼琴演奏技巧難度相當大,要想彈好他的作品還是需要過硬的基本功的。一個作品的完美演繹,對于演奏者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那么對于教學者來說如何教好學生曲演奏作品,除了自身具備過硬的基本功以外,還要了解作品本身,了解它的體裁、創作背景、音樂風格、創作特點、演奏技巧等。接下來,筆者將以勃拉姆斯的狂想曲op79 no1為例,通過分析作品片段來具體探討鋼琴演奏和教學,與大家共同分享鋼琴教學經驗。
(一)作品分析及演奏
對于一部鋼琴作品,筆者習慣在彈奏前先進行作品的分析,筆者以勃拉姆斯狂想曲為例淺談鋼琴演奏,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作品:1880年勃拉姆斯創作了狂想曲OP.79 NO.1,這首狂想曲既有古典主義音樂的精髓,又有浪漫主義的色彩。首先我們對它進行一個全曲的整體分析,明確作品的結構形式。通過全曲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的判斷出這是一個帶再現的中間插部的復三部曲式即:A-B-A加尾聲的曲式結構。了解了作品的整體結構,便于演奏者把握整個作品;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作品的調式調性明確作品的風格特點,通過調號和和弦我們可以分析出這是一個b和聲小調的作品,力度由f進入,運用四部和聲的排列形式,通過譜例可以看出右手運用兩拍符點節奏,左手則采用固定節奏型,大量運用變化音,通過和聲分析不難看出他的作曲還是遵循古典主義時期的和聲進行方式即Ⅰ-Ⅴ進行,全曲大量采用變化音復雜的節奏、裝飾音又具有濃烈的浪漫色彩,連貫又具有力度感。譜例如下:
譜例1:

A部分a樂段大量運用柱式和弦和三連音,左手采用右手的節奏,半音級進的三連音上下行進,和弦運用跳音的形式要求清晰而有力度的彈奏出來,變化音的大量運用增加了作品的色彩感,左手固定低音的形式,體現了勃拉姆斯鋼琴作品響亮厚重的風格,左手一定要彈奏的特別清晰還要有層次上的變化,厚重的八度雙音也在訴說著作品情緒的推動看似表面平靜,實則暗濤洶涌,顯示出作品龐大的氣勢,力度漸強,譜例如下:
譜例2:

密集的音符過后通過半音化的三連音音符由密變疏,情緒慢慢緩和并且加入了活躍的情緒,緊接著大量運用保持音,使得作品具有歌唱性,全部在低音區左手全部為八度音程考驗了演奏者的彈奏技巧,增加了作品的難度,作品中不難發現勃拉姆斯借鑒了舒曼的作曲技巧,同時也融入了民間音樂曲調,使得作品色彩鮮明;通過譜例我們可以看出力度減弱結束在b小調的主和弦上。A部分的b部分調號發生了明顯變化:由兩個升號變為一個降號,低聲部d音一直在持續,由此可明確判斷出該調為d和聲小調,節奏發生了明顯變化,采用復旋律線條,旋律感更加鮮明,在彈奏時色彩上做出明確的變化,左手的觸鍵要清晰連貫。譜例如下:
譜例3:

b部分在短暫的平靜過后速度減慢回原速,力度漸強大量運用斷奏作為情緒的導入,大量的柱式和弦、變化音、裝飾音、交錯的節奏嚴肅而深沉,最后以華彩而結束,這個華彩部分對于演奏者的速度、觸鍵力度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在演奏這部分時一定要做到游刃有余,連貫而又有顆粒性通過力度感的推動引出A部單三部曲式的再現部分。
譜例4:

B部分是一個三聲中部的插部,調式調性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由小調變為大調,曲調由德國民歌編配而成,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同時也體現出勃拉姆斯作品的浪漫色彩。通過曲譜我們可以明確判斷出該部分為B大調以及它的關系小調#f和A部分形成調式調性上的鮮明對比,這部分要彈奏出大調色彩,主要表現在力度的掌握上。主旋律主要在上方聲部,低聲部則為分解和弦,這個中部旋律性比較強,色彩明亮具有抒情性,在彈奏這部分時一定要柔和富有歌唱性,加強樂句間的連貫性細膩的處理好力度的變化,速度減慢、力度減弱以#f的主和弦結束,平行大小調在色彩上也形成對比,逐漸過渡。
譜例5:

最后一部分則為第一部分的再現,形成前后呼應。部分音發生了變化,情感上的變化也要隨著音符的變動而變化。尾聲部分,則采用固定低音持續音,左手采用琶音,右手一直在重復屬音和主音,強調了作品的調式調性,力度減弱給人以明確的結束感。整個曲子既有交響曲的氣勢,也具有柔和的民族曲調,情感交錯復雜。
譜例6:

(二)鋼琴演奏教學
對于鋼琴演奏的教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學生彈奏的所有音符都正確就是沒有作品的味道,筆者認為要想演奏好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情感表達主要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最關鍵的部分就是作品分析,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要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及風格,便于把握整個作品的音樂風格及色彩;三是針對性的技巧練習,高超的技巧輔助情感的表達。
以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 NO.1為例,我們對全曲進行了分析,了解了勃拉姆斯的創作風格,作品中大量運用音程的跳進、三連音、柱式和弦、半音階、斷奏、裝飾音、交錯復雜的節奏,難度很大。對此我們可以摘出來單獨練習,并加以相應練習曲的練習;技巧練習掌握之后,進行分樂段進行練習處理;一定要慢速練習,彈熟之后再加速。由部分變整體,由慢速到快速,循序漸進,熟練度加強后處理整體力度的變化,使得技巧和情感上完美統一。沒有情感的音樂就變成了機械式的技巧,完美的展現作品情感的變化既是對作曲家的尊重,也是對音樂的尊重。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它所表現的情感能深深地傳遞給每個人,讓人們在情感上形成共鳴,鋼琴音樂教育在我國已經變得越來越普及。鋼琴的教育除了要注重技巧表達外,更要注重作品情感的處理。筆者以勃拉姆斯的狂想曲為例進行了全曲結構分析,調式調性的變化、節奏變化、力度變化探討了鋼琴的彈奏,雖然鋼琴曲目眾多風格各不相同,但是它們的共性都是一樣的,因此我們的鋼琴教學也是一致的——那就是音樂最終表達的是情感。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兩首狂想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