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葉胤(莆田學院 音樂學院,福建 莆田 351100)
?
科普蘭與美國音樂創作中的“文化共融主義”
王葉胤
(莆田學院 音樂學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孕育出美國音樂的多元化和多樣性,而多元文化和多樣性音樂的長期并存、滲透融合、發展在經濟飛躍發展提供的良好環境里開始產生某種永恒的東西,成就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音樂創作中的“文化共融主義”。本文將通過具有代表性的美國作曲家科普蘭的視角闡述美國音樂這與眾不同的另一個方面。
【關鍵詞】美國音樂;文化共融主義;科普蘭
古人云,樂“非止于技藝之末而已”。音樂是人類文化活動的總稱,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宗教、政治、人性等。西方音樂史基于古希臘的人本主義思想以及文藝復興時期民主、科學這一根本主題,以基督教文化中平等、博愛的精神和對靈魂的救贖、懺悔為內容從古典主義,經浪漫主義,發展到現代多元化時期。美國音樂則是,在西方古典音樂的影響下,融合幾種不同民族的音樂發展起來的。
美國與眾不同的一個方面當數這個國家的整個早期文化都是移植過來的。1607年,第一批英國人在北美洲建立第一個英國殖民地起,這片土地上的高度發達的本土音樂和文化開始遭受厄運,美洲印第安人的音樂及文化不但沒有被吸收進后來的美國音樂主流,反而幾乎被毀滅。新大陸上來自歐洲的自愿移民和掠自非洲的不情愿移民盡管所能攜帶的只有記憶和隨身衣物,但不同的移民群體將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意識、等級觀念、文化風俗,將他們能牢記在心中的音樂帶來美國。期間,來自非洲的節奏與旋律混合歐洲的和聲,產生了特點鮮明的新音樂體裁,如布魯斯;歐洲與非洲民間音樂的新鮮融合體,無論黑人、白人都表演的“拉格泰姆”(斯科特·喬普林是最有名的“拉格泰姆”作曲家,其父親曾經是名奴隸)與爵士樂等其他音樂體裁成為流行音樂的主體。美國音樂中融合兩種以及兩種以上跨文化的來自不同層次、不同地域或者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和材料,呈現中音樂中的“文化共融主義”現象,這一流派音樂創作體現了作曲手法的綜合性,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音樂素材和手段,從古典音樂、美國印第安人和其他國家的民族音樂、大眾流行音樂、十二音音樂、計算機電子音樂到各種實驗音樂中去探索新的音樂語言……”。 “文化共融主義”作曲家創作的音樂各有不同的特點,總體上可以歸納為三類:計算機作曲與大眾流行音樂的共融、非西方民族音樂與歐洲傳統音樂的共融、歐洲傳統音樂或者現代派音樂與大眾流行音樂的共融”。美國是個代言生機、活力的國家,擁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國家,雖因移民歷史呈現出了多元文化的現象,但在一批接受優秀音樂教育成長起來的作曲家的創作中已然發展了反映美國自身風格的嚴肅音樂。
追求民族風格,尋覓具有特色的美國之聲創作的作曲家中,艾倫·科普蘭(Aaron Copland,1900-1990)成功的結合歐洲作曲技法與民族風格并體現個性創作,是美國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艾倫·科普蘭的作品遍布在西方世界音樂會的節目單上,創作了眾多優秀的作品:為瑪莎·格拉漢姆寫的芭蕾舞《阿巴拉契亞之春》《鋼琴幻想曲》等。艾倫· 科普蘭出生在紐約的布魯克林,這為他創作具有美國味的音樂作品得以起步,他師從法國著名的音樂教師娜迪亞·布朗熱從而掌握歐洲傳統風格,作曲技法。在實踐道路上不斷探索實驗屬于自己的創作語言以及作曲家本人對創作反映祖國嚴肅音樂的熱情成就了偉大的艾倫· 科普蘭。同時,他還是著名的音樂評論家、音樂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指揮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怎樣欣賞音樂》(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1939),作者在書中向讀者傳達了傾聽音樂的重要性,以分析音樂的四大要素: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和基本曲式及音樂的結構、織體為基礎引導我們怎樣欣賞音樂、如何傾聽現代音樂等;《我們的新音樂》(our new music,1941);《音樂與想象》(music and inmagination,1952);《科普蘭論音樂》(copland on music,1960)。
歐洲音樂家與嚴肅音樂的關系,一直以來,都顯然是十分自然、天賦的,因為“古典音樂”在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以及周邊地區都有其根源,也就是說,“古典音樂”是在年輕音樂家自己的國度里。在美國,“古典”音樂是外來輸入的音樂。而如何在嚴肅音樂的創作中應如何使用贊美詩或者牛仔音樂的因素?是否有意義?科普蘭在其著作《音樂與想象》中這樣談到,對贊美詩或者牛仔音樂的因素這些材料的使用不能只是簡單的機械加工。只有能夠很好的認識自己,具有自己的表達方式的,了解這些材料的內在情感的作曲家才能夠成功的運用這些材料。民間流傳的歌唱圣主的贊美詩曲調傳遞的是簡單、樸素、真摯、率直的情感。在適合的體裁里表現這些情感本質,有想象力的、非傳統的、不完全的引用,會使這些民間曲調更有現實價值、重要。同樣的,轉錄美國西部牛仔音樂時如何專業的、技巧的保留牛仔的音樂本質情感、性格是作曲家的首要任務。
作曲家應該在他的作品中,從藝術創作本身尋找最強烈的滿足感。最重要的是,作曲家是否記錄下了自己想要記錄的音符。作曲家把自己的情感狀態記錄下來:富有感情的,敏銳的,想象的,本能的。之所以稱為情感狀態是因為它是作曲家的所有事情的綜合體:作曲家的家庭背景,作曲家的成長環境,作曲家的信仰。藝術使這些流暢的情感狀態成為具體現實。因為成為具體現實,藝術就能賦予命運意義。要賦予命運意義,除了需要有創作意圖,科普蘭認為還必須有精神上的意圖。20世紀20年代中期,人們曾一度認為美國除了爵士樂和流行音樂以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美國音樂,而科普蘭及一代代美國專業作曲家已把美國音樂打造的絢麗多彩并獨具特色。靈歌《隨風飄逝》唱到:“一個人在被人稱做人之前須走過多少路?一只白鷗在安眠于沙灘之前須飛越多少海洋?……答案就在風中飄逝?!边@是多么感人至深的一首歌曲。
參考文獻
[1]王珉.美國音樂史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恩里科·福比尼.西方音樂美學史[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王葉胤(1985—),女,漢族,福建莆田人。莆田學院音樂學院講師,英國伯明翰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鋼琴演奏與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