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陽(洛陽理工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
回族舞蹈中的“民族心理”探析
趙 陽
(洛陽理工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摘要】回回民族由于歷史、宗教、居住環境、文化吸收等諸方面的原因,賦予了回族人民復雜細膩而又獨一透徹的民族心理,而鮮少有專家學者涉及到回族舞蹈藝術中所體現的民族心理情態。民族心理素質對于回族舞蹈的發展極其關鍵,體現著回回人對本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所持有的態度,直接關系到回族舞蹈的生存與發展。回族的民族心理,作為一種穩定的心理特質,始終貫穿于回族的舞蹈藝術發展之中,形成回族舞蹈區別于其他舞蹈藝術形式的風格韻律與體態風貌。
【關鍵詞】回族舞蹈;民族心理;風格韻律;體態風貌
回族自形成起發展至今,雖一直被漢文化包圍,但歷經滄桑巨變,始終保持著伊斯蘭文化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這些文化基因世代傳承,就積淀成為屬于回回人的民族心理特質。“回族有著相當強烈的民族自尊、自衛心理、發展意識,凡涉及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等方面的問題都十分敏感。”①回回民族由于歷史、宗教、居住環境、文化吸收等諸方面的原因,賦予了回族人民擁有著復雜細膩而又獨一透徹的民族心理,很多時候并未被其他民族所理解。身處文化、科學、經濟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無論生活方式如何多樣,文化形態如何交錯,回族人民的內心世界里始終保持著獨特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凈土。這份“保持”并非攻擊性的排斥,也從不出現本質上的妥協,而是一種值得尊敬的民族魅力。回族的民族心理素質大致歸為以下幾類:
(一)認主獨一
伊斯蘭教教義中有六大信仰:“信安拉、信使者、信經典、信天使、信后世、信前定”②,其中“認主獨一”(即信安拉),是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古蘭經》明確指出:“你們所當崇拜的,是唯一的主宰;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至仁的,是至慈的。”
(二)重真尚潔
“重真”有兩方面的涵義。首先,“真”是真主、真諦、真善美的意思,即回族人民所追求的生活目標和人生真諦。第二,“真”通于清真中的“真”。回族成員無論離族群有多遠,他們對自己母族的依戀、對本族文化的情感都將回歸到最初始、最本真的靈魂深處,即忠于真主。“尚潔”分別體現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首先,是生活習俗上的“潔凈”,尤其是飲食上的潔凈,同時還有回族宗教習俗中特有的“大凈”和“小凈”。其次,要維持伊斯蘭教的純潔性,即回族精神世界的純潔與虔誠。具體表現在對真主獨一無二的遵從,主要通過禮拜儀式和經堂教育等形式,來感染和滲透回族全民的意識與觀念。
(三)民族認同意識
民族認同意識,又稱民族歸屬感,是回族心理特質的核心內容。這種意識是回族“成員對本民族在與他民族的交往的自主性、整體性、生產生活方式、習俗觀念、行為方式等諸方面,以及個體的民族相屬性的認知結果。”③回族的民族歸屬感是維系民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分散于全國各地的回族穆斯林,見面時互道一句“色倆目”,親切感便自然產生。
(四)重利務實
自古以來,回族人商品意識強,擅于經商,形成了回族人重利務實、精明強干的心理品格。回族有擅于經商的傳統,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伊斯蘭教鼓勵并支持穆斯林從事正當的貿易活動,另一方面歷史上回族先民多為來華經商的蕃客,回族血統在一定程度上存有經商基因。
鮮少有專家學者涉及到回族舞蹈藝術中所體現的民族心理情態。民族心理素質對于回族舞蹈的發展極其關鍵,體現著回回人對本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所持有的態度。他們的態度,直接關系到回族舞蹈的生存與發展。在回族舞蹈發展較為滯后的現狀下,無論其周圍充斥著多少質疑與否定,回回民族自身的認可與支持都是發展回族舞蹈最大的支撐力量和關鍵所在。
(一)對回族舞蹈藝術的客觀態度
人們普遍認為,回族受宗教信仰的制約和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羈絆,再加上長期形成的含蓄內斂的性格,都使得回族人在內心深處并不向往“舞蹈”這種以表演性為主的藝術形式,而事實并非如此。
1.認可態度。首先,回族舞蹈并不是從現代社會中強制性的“無中生有”。盡管回族舞蹈的歷史脈絡不夠深遠,但也是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并逐漸流傳下來的,是有遵可循的。其次,遠古時代,人性便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始沖動。盡管回族的種族血脈較為復雜,但同樣具有對舞蹈的本能渴望。任何人都不該且不能否認或者有意識地抹殺掉回族人對舞蹈藝術的渴求。再次,從現代社會中尋找例證。現代社會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突飛猛進的發展,人類的觀念與審美也隨之得以提升。現代社會的回回人,也試圖調整自身發展的局限,大膽沖破一些不必要的阻礙,與時俱進。現代的回族人與漢族同胞相處中的融合性和適應性越來越自然,也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分散于全國各地的回回人,他們在語言、著裝、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越來越趨同,甚至出現了回族與漢族的界限逐漸模糊的現象(外在融合)。在這種“趨同”的過程中,回族人民逐步轉變傳統的精神封鎖狀態,打開面向現代的心靈之門,用個性化的開放心態迎接現代社會的刺激與挑戰。反映在回族舞蹈藝術上,便打破傳統禮教對于女性的束縛,接受并鼓勵女子學習科學知識與藝術文化。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家長鼓勵子女學習回族舞蹈的現象是常見的,目前從事回族舞蹈一線創作的編導和教師,回族女性也不在少數。她們中有些是自小學舞的,正統的回族世家不但沒有極力反對和制止,反而是以一種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對待本民族的舞蹈藝術事業。
2.否定態度。不得不承認,一部分回族人對舞蹈藝術持否定態度,這部分人主要是指清真寺內受傳統禮教影響的宗教人士和長期深處偏遠山區的回回人。
(1)生活環境的影響。首先,清真寺是回回教徒每天禮拜誦經的重要場所,莊嚴、肅穆。阿訇及宗教人士長期在清真寺內學經、禮拜,生活環境逐漸與世俗生活相脫離,造就了他們較為封閉的心理狀態,因此很難接受舞蹈藝術。由于較少參與外界社會活動,舞蹈藝術在其心中的形象還停留在較原始的面貌,認為舞蹈藝術不成體統,產生排斥心理,屬正常現象。身處邊遠山區的回族人,情況與之類似,由于經濟和交通的阻礙,信息閉塞,生活方式以禮拜、誦經,參與宗教活動為主,對外界舞蹈藝術的發展了解甚少,產生抵制情緒便不足為奇。
(2)教育程度的制約。宗教人士及邊遠山區的回回人,他們主要以經堂教育的形式來實現學習,較少外出考學,接受大學甚至是更高學歷的教育,由此導致他們的思想觀念、知識信息不能與現代社會的發展同步,難以與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形成一致,因而很難接受現代社會中的回族舞蹈。盡管上述兩類人群在回族舞蹈藝術中呈現出來的心理狀態不相一致,甚至大相徑庭,但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的心理特征都統一于回族的整體民族心理。無論是對舞蹈藝術排斥抵觸的宗教人士,還是對之積極認可的現代回回人,他們不同的心理特征統一于“認主獨一”的民族認同感,源于對本民族精神凈土的維護與堅守,源于對本民族堅不可摧的衷愛與信仰。
(二)回族的民族心理與舞蹈藝術特征
民族舞蹈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人體文化,它鮮明地體現著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質,它是與民族經濟生活、社會體制、民俗文化密切相關的精神現象。回族的民族心理,作為一種穩定的心理特質,始終貫穿于回族的舞蹈藝術發展之中,形成回族舞蹈區別于其他舞蹈藝術形式的風格韻律與體態風貌。
回族,一個長期與漢族雜居的外來種群,歷史的抉擇與社會的必然,使它攜帶著祖先的血液而在華夏大地上“落地生根”。“大分散、小聚居”的生存格局、伊斯蘭宗教與儒家思想的雙重制約,造就了它保守、內斂、沉穩的性格特征;民族遷徙中的艱難困苦、對封建壓迫的英勇抗爭,又成就了它堅韌、剛強、虔誠的精神氣質。這所有的歷史與現實,促使這個民族對舞蹈這種以表演性為主的人體藝術“三緘其口”。
回族“謹慎、低調、沉靜”的心理特質,形成了回族舞蹈藝術中動作幅度較小,極少出現像蒙族那樣大幅度的奔騰跳躍,更不會出現維族舞蹈那樣的嫵媚俏麗,而是以“碎搖頭”的顯著動律來表達內心的喜悅歡暢,透出風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即使出現胯部的擺動,也絕不會出現狂野、性感的韻味,而是更注重回族女性的端莊秀美。
回族舞蹈中體現的最為顯著的心理特征在于回回人對“水”的親密情感。水,不僅是回族人宗教與生活中洗浴的重要器具,還象征著回族人認主獨一的虔誠之心、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更成為回族女子純凈柔美的物質符號。在許多以“洗浴”為素材的回族舞蹈作品中,回族人借助“水”與人體形態在舞臺上的融合與展現,以及“水”自然流動的物質形態與回族女子柔美婉轉的身體形態的象征隱喻,顯露出回族女子至善至美的心理特征。
綜上所述,現代回族舞蹈中所彰顯的民族心理既有自我含蓄的一面,又有積極、開放式的一面。回族人民希望能在保持自身民族性的前提下,通過吸收借鑒各民族的文化精華,不斷地學習與探索,以更加廣闊包容的姿態,向世人呈現出真正屬于回回人自身的舞蹈藝術及獨特魅力。
注釋:
①馬玉秀:《回族民族情感與科學理性間失衡原因探析》,載《青海社會科學》2004年6期.
②海正忠:《問底精神信仰的缺失——讀趙杰新著〈回族解讀〉》,《中國穆斯林》2008年3期.
③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
參考文獻
[1]馬玉秀.回族民族情感與科學理性間失衡原因探析[J].青海社會科學,2004.
[2]海正忠,問底精神信仰的缺失——讀趙杰新著《回族解讀》[J].中國穆斯林,2008.
[3]金炳鎬.民族理論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
[4]馬平.回族心理素質與行為方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趙陽(1985—) ,女,回族,碩士,洛陽理工學院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舞蹈教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