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樺 劉雨欣 劉青青 劉云夢 董 凱(湖北民族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45000)
?
土家歌舞“肉連響”現代表演形式的改革
向 樺 劉雨欣 劉青青 劉云夢 董 凱
(湖北民族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45000)
【摘要】鄂西土家族歌舞“肉連響”,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是我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中優秀的民間藝術精品之一。在多元文化發展迅猛的今天,土家族歌舞“肉連響”作為諸多民間舞蹈藝術中的一支,能夠經受住現代浪潮的考驗,首先因其根植于人民群眾樸素而厚重的文化土壤之中,深受土家民眾喜愛,另外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內在的多源性與傳承性,也具有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然而 ,不可否認,在“肉連響”歌舞藝術的發展傳承過程中存在一些阻礙,只有將這些存在的阻礙克服,才能使其順利發展壯大。文章僅針對“肉連響”的表現形式進行分析,以期“肉連響”歌舞藝術能夠在發展中有所創新,推廣土家族傳統舞蹈藝術,豐富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內容,更好的弘揚傳統文化。
【關鍵詞】土家歌舞;肉連響;表演形式
“肉連響”是屬于鄂西土家族極具特色的一種民族舞蹈,該舞蹈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利川市,主要以掌部擊打額、肩、臉、腿、腰等身體部位并發出帶有節奏感的聲響,因其是以肉體碰擊而發出聲響為主要特色,所以此舞蹈被民眾稱之為“肉連響”。歌舞“肉連響”在當地民眾力量的推動下,不斷的發展傳承,這種極具獨特藝術魅力的民族文化,豐富了大眾文化的舞臺與傳統文化藝術寶庫的資源。在新的時期,對“肉連響”這一民族藝術,進行繼承與創新,是推動其繼續發展壯大的必要途徑。
(一)關于土家族歌舞“肉連響”的形成發展
關于土家族歌舞“肉連響”的民間流傳不是特別多,它的起源也沒有史書可以考證,根據鄂西當地群眾的回憶,最開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利川市人口密集的鄉鎮上經常有一些被稱為“泥道神”的人,沿街行走,逢人就表演,僅作為一種乞討手段,贏得觀看者的同情以得到施舍,他們表演的這些動作,聲響節奏感強,熱烈、急促,拍擊部位又類似民間舞蹈打連響,由此被稱之為“肉連響”。“肉連響”在解放前流行于乞丐中,因為人們被其獨特的表演形式所吸引,經常也會不自覺的跟著學起來,使得“肉連響”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在解放后,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乞丐也漸漸消失,“肉連響”成為了少數人茶余飯后的消遣,后來經過民間藝術大師吳修富對“肉連響”進行整編,豐富了“肉連響”的內容,得到人們的喜愛,后對一些年輕人進行言傳身教,得以傳承發展,在日后的發展中,逐漸演變成為土家族為慶祝豐收活躍市場氛圍的一種民俗舞蹈。
(二)土家歌舞“肉連響”表演內容形式
首先,傳統歌舞“肉連響”表演相對自由,對于道具、表演場地大小沒有特別限制,只要會跳“肉連響”,隨時隨地都是表演的時間和舞臺。其次,表演人員一般多是男子,因為舞蹈的動作與聲響是舞蹈表現的主要特點,所以基本上舞蹈人員在表演過程中一般只穿著背心與短褲,甚至是赤膊上陣,不需要更多的服飾,也因此非常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另外,傳統歌舞“肉連響”的動作樣式多樣,包括“秧歌步”“鴨子步”“穿花”“對打”“圓轉”“順拐”“穿掌吸腿跳”“三響”“四響”“七響”“十響”等多達十幾種動作。
(三)土家族歌舞“肉連響”表演動作風格特點
“肉連響”的動作表演風格是熱烈、明快的,經過藝術大師吳修富的整編,“肉連響”融合了一些當地民俗舞蹈的特點,腿上的動作更加豐富,腿部多顫動,胯部與肩部和諧扭動,舌尖有節奏的顫動與手掌快速擊額、肩、臂、肘、腳等部位發出的響聲相配合,給人以生動、活潑、自由、熱烈、詼諧的感覺,在動作上講究“圓轉”,順著相擊部位不斷改變身體傾斜角度,柔美協調。
(四)“肉連響”音樂特點
載歌載舞是傳統“肉連響”的鮮明特征,在表演過程中沒有唱腔與伴奏,但是會配以具有特色的口讀簡譜,表演者根據演唱的需要,配以舌頭也彈動的聲響作為伴奏,使得舞蹈營造出一種歡樂輕松的詼諧氣氛。整編后,根據表演特點增加了鑼鼓、木魚等伴奏器材,更好的烘托了氣氛,后來又進一步增加了手鈴、足鈴、環鈴、頭鈴等,聲音清脆,節奏明快,表演“肉連響”十響時,借用“蓮花落”曲調,節奏也比較歡快,給人以活潑、詼諧、熱烈的感受。
(一)結合其他舞種,豐富舞蹈“肉連響”的表現內容
“肉連響”舞蹈在其傳承與發展的歷程中,借鑒了不少其他民間民俗舞蹈的藝術表演形式,如秧歌舞、跳喪舞、竹蓮湘等多種民俗舞蹈的動作,增強了“肉連響”舞蹈的韻味,在發展的過程中,增加了漢族說唱曲藝藝術“蓮花落”的音樂曲調,唱詞則是即興而來,見什么唱什么,增強了“肉連響”舞蹈與觀賞者直接的交流互動。在日后的革新實踐中,可借鑒更多的曲藝或者舞蹈藝術,將“肉連響”進行創新,能讓更多的人接觸到“肉連響”,并得以更加廣泛的推廣。“肉連響”的表演形式多為粗獷,可以增添些許細膩的東西,提升其觀賞性;另外,因為“肉連響”本身沒有專門的音樂,可在其配樂上進行創新改編,使其形成一個獨特的音樂類別,如此,“肉連響”在推廣傳播過程中,能夠更有目標性,更加具體化。
(二)融入到民族歌舞劇中,將“肉連響”引入更高端的舞臺
歌舞劇是用歌舞的形式表演出來的戲劇,我國民族歌舞劇對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將“肉連響”引入到歌舞劇表演中,能夠在這一舞臺得到更全面的展示,并增強其趣味性、藝術性與文化內涵。將“肉連響”納入到民族歌舞劇表演中,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將“肉連響”呈現給世人,有機會走出鄂西,走向全國,甚至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領略到土家族“肉連響”這一民族藝術。2006年大型原生態情景歌舞劇《夷水麗川》中,就有歌舞“肉連響”的精彩表現,2013年湖北省演藝集團排練編制大型歌舞劇《家住長江邊》,以長江文化為背景,將“肉連響”舞蹈表現的極其生動,再現了土家民族的獨特文化藝術魅力。
(三)將歌舞“肉連響”融入到現代廣場舞的表演形式,貼近民眾
現代廣場舞是群眾參與性非常強的一種舞蹈表演藝術形式,其是在群眾中表演,將表演者、表演舞臺與觀看者輕易的融為一體,表演方式都是以集體的形式出現,從幾十人到上百人,因此,廣場舞基本上表現的都是熱情歡快的舞蹈氛圍;廣場舞的表演方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表演時間上沒有特別限制,時間可長可短,完全是跟隨著表演者的主觀意念以及自身的需求來決定。廣場舞自出現以來,一直是以群眾的自我娛樂為主要目的,群眾都是自發性的參與到舞蹈中來,通過舞蹈宣泄內心,抒發情感,愉悅身心,這同時也是現代廣場舞經久不衰,并越來越壯大的根本原因。廣場舞帶有很強的自發性,很多群眾都是自發自愿的為廣場舞購買音響、服飾等設備,雖然沒有正規場地,但是為舞蹈準備的器材卻是一應俱全,參與到廣場舞的群眾越來越多。
將土家族歌舞“肉連響”,通過現代廣場舞的表演形式來進行傳播,是傳承“肉連響”舞蹈藝術的一種非常好的傳播方式。鄂西利川《肉連響》廣場舞,是根據利川市傳統土家舞蹈“肉連響”與現代廣場舞元素想結合的新廣場舞版本,是由利川市文化體育局策劃,經利川市文化館,利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管創編而成,并且進行了廣泛的推廣;該舞蹈將原來“肉連響”舞蹈中的較為簡單的動作截取出來,配以歡樂的音樂,整個舞蹈輕松、歡快,讓人眼前一亮,是非常適合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一項以健身為目標的舞蹈。
(四)與體育相結合成為體育舞蹈表現藝術
民間藝術大師吳修富在對“肉連響”舞蹈藝術進行改編時,就考慮到按摩穴位、推拿等健身手法,在表演時更多的考慮了如何起到健身的作用,其運動量大,活動起來全身的筋骨都處于運動狀態,因此,“肉連響”完全可以作為體育舞蹈來強身健體。舞蹈“肉連響”又可以說是一種民間體育舞蹈,在2015年鄂爾多斯市舉辦的全國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利川代表隊《肉連響》節目為湖北省代表團斬獲表演項目二等獎。“肉連響”作為體育舞蹈項目,使得“肉連響”涉及到更多的展示領域中,展現了土家族獨特的傳統民俗舞蹈特色,鍛煉和培養了土家族優秀的體育人才,同時,更弘揚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傳承“肉連響”舞蹈藝術,要從年輕一代抓起,要讓“肉連響”走進校園,因其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可以作為學生課間操,將其進行適當改編,成為所有學生都能學習的健體操,既強健了學生的體魄,又使更多的年輕一代繼承了“肉連響”,有利于“肉連響”的傳承推廣。
(一)大膽汲取當代優秀的藝術表現手法
土家歌舞“肉連響”的發展,在其表現形式上稍顯單一,需要在繼承中有所創新,在日后的工作當中,要大膽的借鑒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開拓創新。“肉連響”舞蹈藝術通過一些文藝工作者的整編與大力推廣,已經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足以證明,“肉連響”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民俗舞蹈藝術,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二)結合實際,從生活出發,選擇性的吸收其他舞種的表現藝術手法
土家歌舞“肉連響”的繼承發展,更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從現實生活出發,最大范圍的汲取其他舞種的表現語言,表現技巧與手法,結合自身的風格特征,將有利元素融合在“肉連響”舞蹈中,使“肉連響”舞蹈藝術得到更好的創新。
(三)注重結構模式的調整
歌舞“肉連響”要得以推廣發展,就要增強其舞臺表現力,提升觀賞性,使其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就需要注重整體結構模式的調整,融合舞蹈的熱烈,音樂的柔美,文學的意境,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走向更寬廣的領域。
(四)有所創新的同時,保持自身在藝術上的獨特性,避免走向低俗
在土家歌舞“肉連響”現代表演形式的改革過程中,可能由于每個人的不同見解會導致一些寶貴文化的遺失,還有一方面就是這種改革可能會導致這些文化的性質偏向低俗化。因此 ,我們在繼承和創新中必須緊緊抓住它藝術風格上的民俗特征,在保持自身獨特藝術魅力的同時,又要與當代的實際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模式,在內容、動作和音樂上深入挖掘,使“肉連響”本身的藝術內涵得到進一步的擴展。
土家歌舞“肉連響”這一獨特的民族表演藝術,在我國民族文化藝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種原生態民間舞蹈蘊含著深厚的精神文化內涵,繼承和發揚“肉連響”舞蹈藝術,對于弘揚土家民族傳統文化意義重大。我們要不斷提高繼承發揚原生態民族藝術的意識,才能使“肉連響”舞蹈藝術乃至更多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永葆青春魅力。
參考文獻
[1]王松.淺談土家族舞蹈“肉連響”的繼承與創新[J].戲劇文學,2007,(8).
[2]陳曉蓉,吳洪英.關于鄂西土家族傳統舞蹈“肉連響”傳承的幾點思考[J].體育時空,2015.
[3]彭曲.男人的絕唱:鄂西土家族“肉連響”尋蹤[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3,(3).
[4]曾鳴.民族競技文化復興嘆息——以鄂西“肉連響”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作者簡介:向樺(1993—),女,土家族, 共青團員,現為湖北民族學院2013級本科學生。
基金項目:本論文屬于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2015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立項課題——土家歌舞“肉連響”現代表演形式的改革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2015054。指導老師:張玲玲,負責人:向樺,項目成員:劉雨欣 董凱 劉青青 劉云夢,學院:湖北民族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