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祎楠
(許昌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新時期下許昌民俗文化多元化形成與創新發展研究*
——以許昌地方戲曲為例
孫祎楠
(許昌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新時期下,許昌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代表,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千年的風風雨雨,在面對現代文化蓬勃發展的情況下,是選擇對抗還是妥協,是堅持還是創新,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身處挑戰的時代,也并存著機遇,在這樣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期,我們更應該去回顧許昌民俗文化多元形成的歷史,在歷史中找尋繼續成長的答案,許昌特有的多樣化戲曲形式作為其民俗文化中關鍵的組成部分,以戲曲為文化引子,梳理許昌文化歷史發展的脈絡,以史為鑒,通過歷史性思考,使得許昌民俗文化可以緊隨時代步伐,得到真正的傳承和發揚。也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提供借鑒性思考。
許昌;民俗文化;地方戲曲;傳承
河南省古時稱為豫州,是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古代也將河南以及周邊范圍稱之為中原。許昌正是位于河南中部,許昌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夏朝都城夏邑就建立在此,作為中國最早的世襲制王朝,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華夏子孫之根,由此也可見許昌歷史文化的深厚及悠久性。在這千年時間里,許昌也依托著中原之勢,在充滿智慧的廣大群眾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無數民間藝術形式,其中包括舞蹈、戲曲、音樂以及其他多種形式的民俗活動,同時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這些民俗文化也逐漸成為了許昌獨有的文化精神。而在這些精神的背后,正是體現了代代許昌人民在無數歷史歲月的勤勞、聰慧。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八千年前,河南就出現了最早了藝術形式,根據考古挖掘的由仙鶴的骨頭制作的骨笛,制作精美,音律準確,并且能夠吹奏出完整的樂曲,在之后的仰韶文化中,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當時的中原地區的人們已經出現了大型的舞蹈和樂曲,他們將原始崇拜,宗教禮儀與日常生產生活實踐活動相結合,創造出了我國音樂史上最早的“葛天氏之樂”[1]。這不單奠定了我們中華民族之后藝術形式的繼續發展,同時,也為許昌民俗文化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在許昌的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活動中,我們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原文化精髓的傳承和影響。
許昌蘇橋的杜寨書會[2],作為中原文化的曲藝盛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東漢更迭的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舉行,此時,各地說書人都趕到許昌,參加此次文化盛會。在經歷的上千年的發展,即使在這過程中,這樣的藝術集會曾經遭受挫折,但是最終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使得其許昌獨特的傳統曲藝文化形式之一得以很好的保留,同時,也使得許昌成為藝術的匯聚地,也為多樣的戲曲形式的交流融合提供了一個契機,多方文化的融合,在這樣的長期學習和汲取營養的機遇下,許昌的戲曲形式不但形式豐富,內容也更加飽滿,使得在歷史的發展中,其地方戲曲更是帶動了其他民俗文化活動的發展,使得其充滿了無限生機和活力。
許昌被稱為“三國文化之鄉”[3],正所謂說三國,離不開漢魏;說漢魏,離不開許昌。也可以看出其三國時期文化對其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也是惠及其地方各種文藝形式,如曲藝、舞蹈、音樂、文學、書法、繪畫、工藝等,都深刻的受到了三國文化的影響。就曲藝方面,在創作的內容方面,也是很多借鑒了三國的典故和三國故事,以及一些流傳在三國時期發生在許昌的奇聞異事而進行創作的,而在曲調和表現形式等方面,也是一定程度上參考了當時的音樂、曲藝方法。
此外,在歷史上,許昌的歷史文化名人也層出不窮,如戰國時期法家鼻祖韓非子,三國時期的楷書鼻祖鐘繇,行書鼻祖劉德升,唐代畫圣吳道子等,也使得更加豐富了許昌文化名城的基礎和內涵。
現代化的沖擊,西方新興觀念的沖擊和影響都成為了影響我們新時期下民俗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社會生產力發展,伴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下帶動的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與之對立的就是傳統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滯后性。此外,社會發展政治意識的滲透,也使得民俗文化尤其是曲藝等傳統藝術形式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最后,是民俗文化中存在不適宜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的情況,包括其中的陋習和弊端,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們的民俗文化可以更好融入到社會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中,甚至是被更廣泛的人們接納以及認可。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河南這樣的“曲藝之鄉”[4],在許昌也是如此,從許昌地方戲曲近些年發展的情況就可見一斑。
許昌地方戲曲劇種十分豐富,而且獨具特色。有傳統的豫劇,曲劇,越調形式,也有曲藝新形式的發展,發展了現代戲,有在時代背景下創作的新曲目,也有進行改編的曲目,以及清裝戲和傳統戲,可以說,通過不斷的發展,許昌的戲曲不管從形式還是內容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其新創作的曲目,如《仁昌藥號》、《四喜臨門》等,在內容、內涵以及表演效果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這也使得許昌地方戲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成為其顯著的特點。
但同時,在看到許昌地方戲曲近些年得到可喜的發展的情況下,我們也應該看到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問題。首先,雖然,就許昌地方戲曲的發展而言,有的長足的進步,但是與其它地方戲曲的發展,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相比,許昌戲曲不管從內容還是形式,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其次,發展需要傳承和發揚,能夠愿意靜下心來從事這一行當的青年人才缺乏,導致戲曲乃至整個許昌民俗文化傳承的鏈條有著斷裂的危機。最后,不管是政府還是社會,給予民俗文化發展的關注以及投入還遠遠不夠,這也成為了制約許昌戲曲發展甚至整個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縱觀我國民俗文化發展,結合許昌地方戲曲發展情況,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任重而道遠,現實的情況不容樂觀,作為文藝工作者,更應該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要邁出第一步,為許昌,也為整個民俗文化找癥結,尋出路。
在新時期下,許昌民俗文化重要性對許昌而言不言而喻,乃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們更應該在認清歷史的基礎上,結合時代需求,真正的將許昌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繼續傳承下去,這既是我們作為文藝工作者的責任,也是當代許昌青年所應盡的義務。
(一)豐富內容——緊跟時代發展脈絡
1.面對傳統、經典,尤其是屬于許昌地方特色的戲曲以及民俗文化,我們要進行查找梳理,避免遺漏重要的經典作品,并將各類民俗文化內容做好分門別類,向政府有關部門申請將其進行歸檔保護。此外,我們就是要對其認真的學習,深入的學習,多方面多層次的學,只有更好的掌握先輩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更好的領會其中的精髓,才能挖掘更好的文化內涵;同時,在認真領會經典的基礎上,也要進行作品的深度挖掘,挖掘符合時代發展、社會需求的文化核心價值內涵。
2.在保持許昌曲藝多元化發展方向的基礎上,也要依托三國文化之鄉的品牌優勢,在承載傳統三國文化的基礎上,創作新的戲曲以及民俗作品,整合一批三國內容等表演曲目,形成一套既能夠弘揚三國傳統文化,又符合時代特征的表演曲目,借傳統、經典在新時期形成新的“許昌形象”。
3.吸收新興文化內涵,要學習杜寨書會的歷史作用,通過創新模式,新理念,新思路,借鑒和吸收其他地方文化形式的精華,在學習外部新興文化的同時,也要注意許昌文化本身內部之間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以此來發展自身,并通過藝術文化本身的交叉優化配置,不斷豐富許昌民俗文化的內容和內涵。
(二)多元路徑——全面推廣
1.形成保護、發揚相結合的路徑發展理念,既要保護舊傳統、經典,同時也要注意在挖掘過程中摒棄民俗文化中的弊端和陋習,要對許昌特有的民俗傳統和經典進行專門的保護,并將創作成文化系列,由政府牽頭引導,市級文化部門主管,主要文化表演團體為主體,帶動更為廣泛的民間力量積極參與,向社會擴大許昌地方民俗文化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民俗文化。
2.依托杜寨書會的傳統形式,政府加大投入,保護書會能夠順利、長久的舉辦,同時,也要注意借鑒和創新形式去進行推廣。此外,還要回顧歷史,樹立民俗文化典型人物,既包括整理歷史中的歷史名人,也要樹立現代社會中許昌民俗文化典型代表,要弘揚他們的人物故事,民俗傳承等崇高精神,從而形成名人的宣傳效應。
3.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更應該重視的代代相傳,要將許昌地方民俗文化整理成課本教材,設置為學校課程,融入到中小學、職業學校教育,并且適當的在更高層次的非藝術類教育中加入民俗文化的相關普及性選修課,尤其是要在小學開展,使得孩子從小可以接觸到民俗文化,從小學生培養傳承和發揚西昌文化的意識,從而真正的將許昌文化傳承代代相傳。
4.豐富演出形式,鼓勵戲曲及民俗文化節目演出。有人曾說,教育靠考試,衛生靠檢查,體育靠比賽,文藝靠調演。[5]雖然此話有幾分絕對,但確實也有其中的道理,戲曲及民俗文化工作者要不斷豐富自身演出形式,增加演出場次,讓更多好的優秀的曲目和民俗文化節目可以與群眾見面。此外,政府要從資金上給予幫扶,政策上給予一定的照顧傾斜,通過多種形式給予民俗文化工作者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從而激發民俗文化工作者更大的工作動力和工作信心。
(三)強化意識形態領域的傳承和推廣
強化意識形態領域的傳承和推廣,就是要做好強化宣傳的力度和廣度。既要通過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等進行推介,又要運用新型媒體,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形式推廣,以及運用“互聯網+”的新模式去不斷加強宣傳力度。與此同時,也要不斷擴大宣傳的范圍,也既要向每個人進行宣傳許昌文化,同時也要擴展到全市,乃至河南省,向全國全社會范圍內進行推廣宣傳,從而使許昌地方戲曲、許昌民俗文化真正的走出許昌,走向全國。這就是要求我們既要有推廣保護意識,又要樹立推廣發揚意識。
歸根結底,以許昌地方戲曲的發展為線索,展開對許昌民俗文化的探討,這樣以點帶面的形式讓我們看到了新時期下許昌民俗發展的現狀,而這樣的現狀甚至不僅僅是許昌地方的特色,一定程度上,我們國家民俗文化的發展也面臨著相應的傳承和發展瓶頸,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做好其保護和傳承,是一項功在當代,澤被千秋的事業,我們一定要將它做好。
[1] 郭湘明.中原地區民間音樂文化淵源與傳承發展[J].許昌師專學報,2001,03:77.
[2] 趙毅.黃淮流域民間音樂交匯融合的發展特征[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5:191.
[3] 孔德慧.許昌市高校傳承地方民俗文化的可行性研究——以民間舞蹈為例[J].藝術品鑒,2015,10:78.
[4] 侯俊彩.河南戲曲的民俗文化屬性及現狀分析[J].大家,2012,01:290.
[5] 馬炎心.許昌戲劇的新收獲—“大澗杯”許昌市第五屆戲劇大賽述評[N].許昌日報,2011,12,7:1.
2016年度許昌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許昌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