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威 謝林玲(井岡山大學井岡山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井岡山時期紅色歌曲的藝術特征
梁威 謝林玲
(井岡山大學井岡山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的紅色歌曲有其特定的歷史地位與時代精神。對井岡山時期紅色歌曲的藝術特征了解,有利于我們對井岡山精神的認識,同時也對“紅色”有進一步的認識。
井岡山;紅色歌曲;藝術特征
一提到井岡山,大家都很熟悉。井岡山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創了中國特有的革命之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同時也培育了具有原創意義的中國革命精神——井岡山精神。
關于“紅色”需稍作解釋。張泰城在其《論紅色文化資源》一文中對其進行了闡述,“紅色”一詞本意是一種顏色,一般認為代表著喜慶、熱烈、警示等。在政治上則象征著革命。其在中國現代史上表征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革命事業。紅色歌曲則是在此種背景下產生的一種音樂體裁,這種體裁便于被人們所接受、理解,所以廣泛流傳。
這里標題中所說的井岡山時期指的是1927年10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至1930年2月中華蘇維埃政府成立之前的兩年零四個月。這段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兵群眾在根據地建設中產生了眾多的紅色歌曲。它們為群眾所創造,同時也為群眾所利用來進行革命宣傳、團結人民、教育人民和打擊敵人等。因此,這時期的紅色歌曲有其自己獨有的藝術特征,厚重的歷史積淀、廣泛的群眾基礎、徹底的革命性和多元的創作手法。
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都不是毫無根基、憑空而降的。都是對傳統歷史文化的繼承、批判和創新中產生的。井岡山時期的紅色歌曲作為革命根據地建設時期產生的一種新的音樂體裁,是構建在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的。井岡山的厚重歷史文化積淀有廬陵文化、客家文化和湖湘文化。
廬陵文化歷史悠久,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贛文化的重要支柱。“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而著稱于世。還常有“一門六進士,隔河兩宰相”等民間故事,足見廬陵文化的深厚歷史積淀。在歷史上的文化代表人物眾多,例如大文學家歐陽修、楊萬里,大政治家解縉、文天祥等,還有眾多的史學家、思想家等。還有對紅色歌曲產生直接影響的吉安、寧岡采茶戲。產生了《大放馬》、《送哥哥上前方》、《自愿當紅軍》等。
客家文化是一種民族融合的文化,由于戰亂、逃荒等原因,中原人民進入贛、閩、粵的三角地帶,與當地的土著居民共同生活而產生的一種多元文化。這種多元文化使得客家人形成了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客家人愛唱山歌,其歌曲曲調優美、歌詞樸實、反應現實生活,往往可以引起大眾的共鳴。在井岡山時期,客家山歌被注入了新的革命內容,發揮了其山歌動員群眾的重要作用。
湖湘文化被稱為一種雅文化,是由古代著名思想家屈原、周敦頤開創的。主張行知合一的求實精神。毛澤東也是在這種精神的基礎上提出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湖湘文化中特有的湘劇藝術在井岡山時期獲得了解放,藝人們將劇目重新編排來反應根據地的美好生活,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兵政府,為革命斗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井岡山正是處于這種有利的地理環境之中,使其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在這里產生的紅色歌曲也有其豐富的內涵文化,達到了廣泛宣傳群眾、團結群眾,使人民群眾緊緊圍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兵政府的周圍,奠定了厚實的群眾基礎。
井岡山時期的紅色歌曲有其鮮明的政治傾向,即為無產階級、革命戰爭和廣大的工農兵服務。在井岡山時期的首要任務就是開展武裝斗爭,建立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使勞苦大眾翻身解放,過上自由平等的生活。井岡山時期的紅色歌曲亦是反應這一首要任務的。在井岡山時期,紅軍的日常訓練都要高唱紅色革命歌曲,如《國際歌》、《紅軍紀律歌》等,用以振奮軍心,同時也達到宣傳教育的作用。當時的領導層也都會積極參與到紅色歌曲的演唱之中,如周恩來、朱德等都曾親自指揮過軍隊合唱紅色歌曲。軍隊對歌曲的演唱以及以身作則的行為,為工農兵政府贏得了積極正面的形象,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一如前文所說,紅色歌曲來源于傳統的歷史文化之中,來自于群眾,又服務于群眾。紅色歌曲旋律簡潔、朗朗上口,歌詞反應現實生活,尤其反應當時的實景。如歌曲《紅米飯、南瓜湯》的歌詞內容“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的精打光,養好身體打豺狼。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與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歌詞如實的反應當時的生活現實,雖然艱苦,但自由平等的生活使得人民群眾也是樂在其中;旋律更是簡潔明了,兩句式,五聲徵調式,節奏以十六分、二八節奏型為主,唱起來朗朗上口,易于普及傳唱。
井岡山時期,根據地的人民群眾得以翻身解放,滿懷激情的歌唱共產黨、歌唱革命領袖、歌唱自己的自由平等生活。這種紅色歌曲在井岡山時期比較繁榮,如《過新年》、《分田歌》等,此類紅色歌曲在井岡山時期流傳于根據地的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并且也再不斷的加以修改,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井岡山地處偏遠山區,經濟比較落后。“邊界的經濟是農業經濟,有些地方還處在杵臼時代”。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之前,其廣大人民一直都是處于被壓迫、欺凌、剝削的狀態之中。但是這種壓迫猶如被擠壓的彈簧存在一股潛力,一旦有合適的機會條件,其就會像山洪一樣徹底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為廣大群眾抒發革命戰斗情懷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反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革命的熱情,期盼自由平等的生活,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在此基礎上,廣大群眾創作反應土豪劣紳的無情剝削和殘酷壓迫的罪行,表現了廣大群眾團結一致、通過武裝斗爭贏得自由平等生活,翻身做主人的徹底革命性。尤其是口頭創作的紅色歌曲,更具有徹底的革命意識,如《紅軍上了井岡山》中所唱的“紅軍上了井岡山,革命有了啊落腳點,地是根來槍是膽,有地有槍啊膽包大”;又比如《跟著毛委員》“紅軍臨架到遂川,土豪劣紳無處鉆,窮苦人民開心笑,永遠跟著毛委員”,等等歌曲都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徹底的革命精神。
根據地的人民過上了有田又有衣的新生活,通過武裝斗爭,贏得了自由平等,翻身得解放。因而自發的跟著中國共產黨鬧革命,并以積極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中去。在此產生的紅色歌曲具有鮮明的革命時代精神。
井岡山時期,根據地基本上還沒有專業的歌曲創作者,其絕大多數是工農兵群眾和投身革命具有一定知識的文化人。因此,此時的紅色歌曲主要是用以填詞或者改編的曲調,主要是填詞唱新或改舊新唱。這些曲調主要有民歌、舊軍軍歌、學堂樂歌和國外歌曲。
民歌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所創作的,其包括山歌、小調等體裁。民歌因為是勞動大眾所創造,因此也最為接近人民的生活,易于被大眾所熟知、記憶。所以,此類曲調在紅色歌曲的應用中受到了廣泛的青睞。在利用民歌曲調創作的紅色歌曲,有的是比較古老的民歌,如《四季讀書歌》、《窮人歌》等就是使用的宋元時期比較流行的南北曲民歌曲牌《玉娥郎》來填詞而成的;《十月革命》、《打垮江西兩只“羊”》等也是用古曲曲調《孟姜女》填詞而成的;當然也有利用當時比較流行的曲調,如《送郎調》、《采茶調》、《茉莉花》等。這類民歌一經填入新詞,就不再受地域界限的束縛而廣泛流傳。
舊軍歌是指辛亥革命以后,流傳在中國各系軍隊中的軍歌。這類歌曲也比較為人所熟知,尤其被軍人所熟知,容易激發軍士的報國激昂之情。如《打騎兵》、《粉碎敵人烏龜殼》等都是以舊軍歌《軍人爭氣歌》的曲調填詞而成的。
學堂樂歌指的是五四運動前后,對學校唱歌的一般稱呼。這些歌曲往往都是由當時的音樂教師根據西洋或日本歌曲的曲調填詞或改編而成的。最為大眾所熟知的當屬學堂樂歌《送別》,即是在原有曲調基礎上重新填詞而成。在紅色歌曲的運用中如用《十八省地理歷史》的曲調重新填詞成了《工農兵》、《工農革命歌》等;用《海軍》的曲調填詞而成了《歡迎白軍兄弟》、《紅軍行軍歌》等。
外國歌曲主要指的是蘇聯歌曲,當然也有美、法等國的歌曲。其實,上面所提到的舊軍歌與學堂樂歌與此處所說的外國歌曲皆有重疊之處。如《紅軍進行歌》、《共產主義進行曲》等歌曲就是使用的蘇聯歌曲曲調《同志們勇敢前進》填詞而成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井岡山時期的紅色歌曲創作方法基本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直接照搬原曲,二是在原有曲調的基礎上重新填詞而成,三是運用原有的曲調進行改編和創作。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登山井岡山時指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定執著追理想,事實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得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因此,了解井岡山時期的紅色歌曲,更有利于我們了解井岡山精神。
[1]肖云嶺,陳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文化建設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張泰城.論紅色文化資源[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