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靈竹(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柴可夫斯基獻給梅克夫人的不二情書
——《我們的交響樂》音樂與情感
蘇靈竹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柴可夫斯基是當代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與梅克夫人的曠世奇情廣為人知。一封用音符譜寫的情書——《第四交響曲》流露出柴可夫斯基對梅克夫人真摯的情感。本文試從《第四交響曲》中體會柴可夫斯基對梅克夫人的濃濃深情及作品的深刻含義。
柴可夫斯基;梅克夫人;第四交響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古典”作曲家,也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天鵝湖》《第一鋼琴協奏曲》《黑桃皇后》《胡桃夾子》《第四交響曲》等優秀作品廣為流傳,深受大家喜愛。作品中流淌的情感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而這富有情感的音樂作品與他的感情經歷是分不開的。
1876年12月,魯賓斯坦演奏著《暴風雨》,梅克夫人焦急地詢問這首曲子的創作者,魯賓斯坦介紹了柴可夫斯基的狀況,有意讓梅克夫人資助這位貧寒的音樂家。而梅克夫人對魯賓斯坦說:“我對于你剛才說到的這個年輕人的一切,有很大的興趣。但是你也不必替他說那么多的好話。你沒有說之前,他的音樂早已說過了。”柴科夫斯基與梅克夫人從此建立長達十三年的通信并成為彼此的精神支柱。
柴可夫斯基為梅克夫人譜寫《第四交響曲》并命名為《我們的交響曲》,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說道:“我認為這部交響樂與眾不同,他是我目前為止寫得最好的一部交響樂。它是屬于您的!”
柏拉圖式愛情終在一天被塵封。梅克夫人由于家里變故和經濟蕭條寄給柴可夫斯基一封絕交信,信中說道她即將破產,無法繼續資助柴可夫斯基,并寫道:“別忘記我,有時也得想起我”來終止和柴可夫斯基的通信往來。柴可夫斯基再也沒有得到她的片紙只字,直到將死的時候,他還發著囈語,喚著梅克夫人的名字!
“至于音樂本身,我知道您一定會喜歡;我寫的時候,心里總是想著您。我朦朧地覺得,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人能最親密的探索我的靈魂,音樂作品的獻詞,從沒有比這更有神圣的意義。它不僅說出了我,而且還說出了您;這部交響樂不是我的,而是我們的?!痹诓窨煞蛩够鶎懡o梅克夫人的信中,不僅表現出對梅克夫人的熱情和感激,還有渴望用音樂表述感情的心聲。我們試圖與柴可夫斯基走得更近,感受他用音符情深意切的表達。
第一樂章序曲是整部交響樂的胚胎,稱之為《命運之神》。他曾在信中寫道:“這是命運,命運的力量阻止我們實現幸福的愿望?!边@或許是對他和梅克夫人未來的預言和猜測,更是一種對梅克夫人無法言語的情感體現。中段旋律柔和舒服、木管抒情地在鋪墊、旋律甜美而柔和仿佛甜蜜而柔和的夢漸漸出現。
第二樂章像是在感嘆年輕時代的回憶,然而知道這些回憶已經永遠一去不復返了,又是多么悲傷。沉浸在溫暖寧靜的情緒中,我們所聽到的是緩緩道來的心靈獨白,是情感的無限傾訴。
第三樂章是擁有獨特的幻想色彩諧謔曲。心靈是空洞的,想象已經脫了韁,繪畫一些離奇的圖案。交響曲第三樂章里仿佛作者脫離現實,靜觀激流人生。
第四樂章是柴可夫斯基向梅克夫人表達他對人生情感的態度。在第四樂章的終曲選了一首歌,名叫《一棵白樺樹立在田野中》。這首歌曲和古老的異教儀式有著直接關系。每逢到悼亡節,少女們扎上白樺樹圈,繞著白樺樹邊跳輪舞邊大聲唱歌。儀式本身和歌曲內容都有豐富的涵義,寓意著占卜未來,懇求命運。關于白樺樹的歌在第四交響曲的結尾出現,并不是作為民間優秀范例,而是交響曲中孤獨主人公的音樂感受。在創作《第四交響曲》期間,正是柴可夫斯基身陷感情泥潭的一段時間,和安東尼娜短暫的婚姻使他無比痛苦,在與梅克夫人的信中柴可夫斯基寫道:“我和這種感情斗爭,不中用;我知道她不值得我愛,但是對于我這放縱的感情,又有什么辦法呢?討厭不是每日劇增,不是每時劇增,而是每分鐘劇增——一點一滴地逐漸變成一個巨大的、兇惡的憎恨,我憎恨于我是從所未有的,而且我也不認為我可能有。”痛苦的婚姻生活使他接近精神崩潰,梅克夫人與他的通信緩解了他對當時不幸生活的懼怕和無奈,并且始終作為引路人和貼心的朋友為柴可夫斯基指引方向。
恰如海涅所說;“話語停止的地方,就是音樂的開始?!薄兜谒慕豁懬返母鞣N不同的音樂素材中貫穿著一個完整的思想,它將這些音樂素材融合到一起,構建了龐大的、有很大容量的形式,容納了豐富的內容。表現了柴可夫斯基內心的獨白和永遠真摯的感情和渴望生活、幸福和自由的、又不疲倦的意志以及對梅克夫人的濃濃愛戀和感激。
在漫長的歲月里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始終保持著信件的交流,這是精神的愛戀,他們知道只有當心靈摒絕肉體,向往真理、追求真愛的時候,思想才是最純潔的、高尚無比的。當歲月流逝所有的情感都被塵封,我們不禁為他們純潔的愛情惋惜。時至今日每次聽到《我們的交響樂》,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們之間柏拉圖式的超脫愛戀。
[1]庫寧.柴可夫斯基傳[M].河南:海燕出版社,2001:173.
[2]C.波汶、B.馮·梅克.我的音樂生活[M].北京:三聯書店,1998:125.
[3]溫蒂·湯普森.音樂家[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36.
[4]徐玉琴.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J].文化藝術之窗,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