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秋 楊 楊
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
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
劉艷秋楊楊
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00
摘要:一直以來死者近親屬的損害賠償問題都是一個值得討論和研究的問題。在理論界,一直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學說來探討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主要包括兩大主義:“繼承主義”和“固有主義”。其中“繼承主義”包括:同一人格代為說、間隙取得請求權說、加害人賠償義務說、民事權利能力轉化說;“固有主義”包括雙重直接受害人學說和死者近親屬直接受害說。
關鍵詞:死亡賠償請求權;近親屬;法理基礎
在侵權法領域,死亡賠償制度的完善和應用一直都是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死亡賠償并不是對死者生命的賠償,因為生命是無價的,是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加害人導致受害人傷殘可以補救,但導致受害人死亡,是沒有辦法補救的。雖然侵權法無需也不能對死者進行賠償,但是受害人的死亡畢竟給與其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造成了損害,所以,侵權法有必要對與死者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目前我國死亡賠償制度救濟的第三人僅限于死者的近親屬。
一、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法律基礎
關于死亡賠償的法律規定主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律文件中。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16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賠償醫療費、交通費、護理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所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第17條規定:“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第18條規定:“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為單位,該單位分立、合并的,承繼權利的單位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權人醫療費、喪葬費等合理費用的人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費用,但侵權人已支付該費用的除外。”
這些相關的法律條文主要規定了:(1)死亡賠償請求權是因為死亡事實的發生使受害人的生命權受到了侵害而產生的;(2)被侵權人死亡后,其損害賠償請求權由其近親屬行使;(3)損害賠償范圍主要包括醫療費、交通費、誤工費、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賠償金以及近親屬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等等。
二、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的學說
關于我國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學者們觀點不一,大致上可以歸納為兩大主義:“繼承主義”和“固有主義”。
主張“繼承主義”的學者們認為受害人的生命一旦遭受侵害,受害人就取得了對加害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但由于受害人的死亡,該損害賠償請求權被近親屬繼承。具體而言又有五種不同的學說:1、同一人格代位說。主張該學說的學者認為繼承人和被侵害人的人格在縱的方面相連接而成為同一人格,因此,被侵害人的賠償請求權可以由其繼承人繼承。2、間隙取得請求權說。該學說主張受害人從受傷到死亡,從理論上講不可能是直接死亡,若把時間無限放慢,總會有一個時間間隙,而在這個時間間隙中,受害人是有民事權利能力的,故基于這個時間間隙,受害人享有的賠償請求權由其繼承人繼承。3、加害人賠償義務說。即無論被害人是否死亡,加害人的賠償義務都不會消滅,所以,受害人可以受賠償的地位由其繼承人來繼承。4、民事權利能力轉化說。日本學者未川博先生認為,死亡與民事權利能力的喪失固然同時發生,但同時,在質量上有由民事權利能力存在趨于不存在的一個轉化過程,故被害人可以因生命權被侵害而享有賠償請求權。
主張“固有主義”的一派學者認為近親屬取得損害賠償請求權并非基于被害人,而是基于自身的撫養利益或者生活利益被侵害而行使固有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固有主義”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學說:1、雙重直接受害人學說。該學說認為加害人對受害人生命的侵害會產生兩種效果,一是被侵害人享有的生命的喪失,二是被侵害人近親屬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害。也就是說存在著雙重受害人,著雙重受害人共同享有一個損害賠償請求權。加害人的賠償義務并不會因被侵害人的死亡而產生任何變化,只需要直接向現存的近親屬履行賠償義務即可。2、死者近親屬直接受害說。即死者近親屬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直接來源于因其自身利益所遭受的侵害而受有損失的事實。
三、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的學說評析
以上六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時也存在著更多的不足。以下就是對各種學說的簡要分析。
首先,同一人格代位說存在的缺陷在于人格是一種抽象的,專屬于人身的一種利益,人格不同于財產,財產可以繼承但人格是不能被繼承的。因此該種學說混淆了人格與繼承的關系,所以在理論上,同一人格代位說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間隙取得請求權說中關于被侵害人從受傷到死亡之間有一定的時間間隔的觀點是沒有問題的,主要涉及到的問題就是請求權能否被轉讓。損害賠償請求權在性質上屬于債權,債權一般是可以轉讓的,但是損害賠償請求權能否轉讓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例子進行分析:在一場交通事故中,小明被一輛車撞傷了,然后小明把他對肇事者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轉讓給小紅,這樣可以嗎?答案當然是不可以,因為債權是相對權,只能在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主張權利,肇事者只對小明造成的損害,并沒有對小紅造成損害,所以小紅對肇事者主張損害賠償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因此小明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轉讓也是無效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專屬于被侵權人人身的,所以是不能轉讓的。既然損害賠償請求權不能轉讓,也就不能被近親屬繼承。所以,間隙取得請求權說的缺陷在于對損害賠償請求權能否轉讓和繼承這一問題的錯誤理解。
第三,加害人賠償義務說。同一人格代位說和間隙取得請求權說都是從被侵害人的角度考慮的,而加害人賠償義務說是從加害人的角度而進行的探討。加害人的賠償義務并不會因為被侵害人的死亡而消滅這一點是毫無爭論的。但是我們不能說就是因為不管被侵害人死亡與否加害人都必須賠就把對加害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分配給死者的近親屬。如果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僅限于加害人的賠償義務的話,那么任何一個人就都可以向加害人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了。所以加害人賠償義務說同樣也是站不住腳的。
第四,民事權利能力轉化說。該學說大體上與間隙取得請求權說相類似,都主張有一個轉化過程,而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死者的近親屬從死者那里繼承了死者生前所享有的對加害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其存在的問題也和間隙取得請求權說相同,經過對間隙取得請求權說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損害賠償請求權是不可以繼承的,此處不再贅述。
總而言之,關于“繼承主義”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批判,認為受害人的生命一旦喪失,其民事主體資格就喪失了,進而其民事權利能力也滅失,死者就沒有了享有任何權利的資格,就不能繼續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因此其近親屬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繼承也就無從談起。
第五,雙重直接受害人說和死者近親屬直接受害說。這兩種學說都沒有從繼承的角度考慮,而是認為死者近親屬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因為死者近親屬的民事權益受到了損害。但雙重直接受害人說未免顯得過于繁瑣,無論是否從被侵害人的角度分析,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都是因為近親屬自身的權益受到侵害的事實存在。所以用死者近親屬直接受害說進行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理論分析就已經足夠了。
[參考文獻]
[1]石春玲.死亡賠償請求權基礎研究[J].法商研究,2005(1).
[2]趙敏.近親屬請求死亡賠償的法理基礎[J].法學探索,2010(4).
[3]田韶華.論死亡賠償所得的分配——兼談我國死亡賠償制度的完善[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5(1).
[4]袁波.死者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之理論基礎[J].企業導報,2009(9).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147-02
作者簡介:劉艷秋(1993-),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楊楊(1990-),女,漢族,河北邢臺人,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