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雪麗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重慶 401520
?
論社會法的界定
史雪麗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重慶401520
摘要:社會法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必然結果,但社會法的界定也一直是人們長期爭論的問題。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伴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機會公平、權利公平、規則公平,正成為新時代的主流價值,社會管理體制不斷創新,法治建設不斷進步,為社會法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但與此同時,社會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也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作為我國七大法律部門之一的社會法,對熱點民生問題的解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借此,本文從社會法的各種界定入手,并找出其中不足與局限,以期為我國社會熱點民生問題的解決以及社會法體系的構建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社會法;特征;界定
社會法的研究在我國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是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應運而生的概念。雖然國內外對社會法的理論研究也產生了一些成果,但是如果對我們當下取得的社會法理論成果加以檢視,就不難發現,國內外學者對社會法內涵的解讀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甚至仍然保留沒有地域化的狀態。因此,筆者從歸納及平息學者們對社會法的各種界定方面入手,以期為下文界定社會法打下基礎。歸納學者們對社會法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以社會權為基礎來界定社會法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社會法(social law)的基礎核心為社會權(social rights),因為權利構成法的本質特征,所以社會權的不同表現形式構成了社會法的本質特征。只要厘清社會權的內涵與外延,社會法的界定就能迎刃而解。
何為社會權?目前,對社會權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通常來說,社會權是一種憲法權利類型,在傳統法學和憲法學理論上,將這類權利僅僅歸為平等,從更為本質的意義上來說,社會權關涉人的尊嚴,因而也具有自由的內涵,但是在世界憲法和人權譜系中作為一種區別自由權的權利類型,在司法實務中一般不被法院強制執行。社會權的重要內涵就是要求借助國家力量,通過國家公權力的積極作為使個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保障社會個體在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是個人得到良好的發展,進而能夠平等和充分地享有各種自由。社會權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狹義的社會權利、中間分類的社會權利和廣義的社會權利。狹義的社會權利僅僅指與社會保障或者社會安全有關的權利,包括社會保險權、社會扶助權等等;中間分類的社會權利包括社會安全或者保障的權利與經濟權利;廣義的社會權利包括經濟權利、社會權利和文化權利。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社會權的界限就是社會法的范疇,社會法也應體現和包括這三類權利的內容。因此,有學者也把社會法定性為廣義上的社會法、中義的社會法和狹義的社會法。廣義上的社會法即作為法域的社會法;狹義的社會法即指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中義的社會法介于廣義和狹義之間的社會法,是除了包括狹義的社會保障法和勞工法之外,還包括經濟法、環境法等法律規范的內在的法的總稱。
評析:以社會權利為核心來界定社會法,可以有助于解決社會法外延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筆者認為,社會權不僅僅是權利,它是權利與目標的混合體,以此來界定社會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如下:第一,在權利享有的主體上可能不相一致。此種界定很顯然把經濟法視作社會法的一種,那么就會存在大量的經濟組織作為社會權利的享有者,然而,社會權的權利主體主要是弱勢群體,在權利主體上不僅會造成與經濟法權利主體的交叉與混合。第二,在權利所涉及的內容上可能會以偏概全。社會法是個開放的法律部門,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問題的進一步暴露,還會有許多新的問題的產生,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法的調整與保護,如果僅僅以社會權為標準來界定社會法所涉及的內容,難免造成以偏概全的結果。
二、以社會法是第三法域來界定社會法
社會法屬于第三法域,這是社會法研究上的一種主流觀點。最早提出這種觀點的是德國,后來在法國、日本、中國的一些學者也對此觀點進行了論證。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從社會法的價值和功能以及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來看,社會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突破了純粹的私法或公法領域的界限,而是將公法和私法的調整集于一身。
各國主流觀點認為,如果我們將以國家為本位為特征的公法看作是第一法域;以個人本位為特征的私法看做是第二法域;那么私法與公法融合而產生的以社會本位為特征的社會法則是第三法域。因為社會法既不能歸于公法,又不能歸入私法,而應該是兩者的融合—第三法域。
評析:雖然此種觀點有助于我們理解社會法的本位,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傳統上的公法與私法領域的是羅馬法上的一種劃分,我國并不存在公私法之分,如果將社會法作為公法與私法之外帶有公私法性質的第三法域,那么社會權利作為社會法的核心內容,社會權利是一種憲法性的權利,這就間接認為憲法兼具公法與私法的屬性,顯然這是與我國國情是不相符合的。其次,目前,我國的立法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人為本是核心,社會公平正義是目標,因而,筆者認為,社會法不僅僅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也應該體現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位。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社會法是個與時代同發展的概念,界定社會法是公法私化、私法公化還是第三法域的意義并不大,更重要是社會法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三、以社會法的功能界定社會法
該觀點認為,從社會法的功能出發,社會法就是為了解決各種社會性問題而制定的各種有關社會法的總稱。什么是社會問題?社會問題(social problem),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它常常也被稱作為社會病態,社會矛盾,社會亂象,社會解組等。社會問題是個開放的概念,它是社會客觀存在的狀況,并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
評析:這種界定方法無疑對解決社會熱點問題具有積極的意思,但這種界定,很顯然容易到這社會法的泛化,造成歸類不清晰。因為民生問題畢竟是個含義廣泛的詞,關注民生問題的法律不僅僅只有社會法,比如民法、經濟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部門也有涉及,因此,以此來界定社會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四、以社會安全為核心界定法
在德國,有些學者就將社會法等同于社會安全法,后來這一種觀點成為社會法主流觀點,并成為德國學術,司法實務,政治與社會上共同話語與共同概念,法國于1956年即制定了《社會安全法典》,中國臺灣的王澤鑒教授認為:“社會法是以社會安全法為主軸展開的,但凡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就業服務、社會福利等均屬于社會法研究的范疇。
何謂社會安全?社會安全是指對于個人或家庭,因生、老、病、死、傷、殘、失業與災害等社會風險所造成之危險,以集體或國家力量針對危害或可能產生之危險,采取的補救或預防措施,基于以上目的所構建的各種制度,都可稱之為社會安全制度。國家承擔的社會安全義務主要是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險制度來實現。
評析:社會安全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社會治理的目標,筆者認為,以社會安全來界定社會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社會安全應該是社會法立法的一種目標,而不應該作為社會法界定的標準。
綜上,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社會法的各種界定觀點相互交叉,相互聯系,并且各有優勢與不足,筆者認為,社會法應該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概念,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是反映社會政策目標的法,我們不應該糾結于從理論上用一個確切的標準去界定它。為此,本文嘗試從社會法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其主體的多元差異性與特定性,社會法內容的非均衡性,社會法作用的廣泛性與社會性等方面以及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來界定,筆者認為社會法可以定義為:社會法是以堅持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其目標在于彌補社會差距,謀求社會全體的幸福,提升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保障人的尊嚴,改善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的境遇,實現一個更公平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湯黎虹.社會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2]鄭賢君.社會基本權理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3]楊士林,張興堂等著.社會法理論探索[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
[4]竺效.社會法意義辨析[J].法商研究,2004(2).
[5]董保華,鄭少華.社會法—對第三法域的探索[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1999(1).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170-02
作者簡介:史雪麗(1987-),女,漢族,河南人,法學碩士,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