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芳
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
淺論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的理論基礎
史芳
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摘要:基于債權的相對性,債權人僅能向債務人請求給付,債務人因可歸責之事由不履行時,就應對債權人負損害賠償責任。如果可歸責事由是由第三人引起,那么第三人能否成為侵害債權的主體?本文認為債權具有不可侵犯性,并且在經濟發展中逐漸突破了債權相對性的理論,同時從權益保護和自由保障二者之間的利益平衡考慮,論證了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存在。
關鍵詞:債權;第三人;侵權行為;債權相對性
一、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在我國的現狀
第三人侵害債權,是指有債權債務關系的主體之外的第三人,知道債權存在而有意為損害該債權,致債權部分或全部無法實現,造成債權人損害之行為。目前,我國法律對債權能否成為侵權行為的客體沒有明確規定,因而在理論界就存在兩種主張。否定說:侵權行為的客體是絕對權,債權是相對權,不能成為侵權行為的對象;肯定說:雖然第三人處于債權債務關系以外,但是第三人仍可能成為債權的侵害的主體。
因第三人的侵害致使債權人的合法權利無法實現的情形愈益頻繁,傳統的民法理論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筆者認為,應采肯定說,承認第三人侵害債權行為的存在。
二、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的理論基礎
(一)法理基礎
首先是債權的不可侵犯性。《憲法》第33條第3款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根據憲法確立的權力不可侵犯性原則及合法權利受到同等保護的民法理念,權利的不可侵犯性決定了債權的不可侵犯性。債的相對性不能否認債的不可侵性。債權相對性的本質涵義是,合同外的第三人沒有履行合同所約定義務的義務,即僅有對內效力①,但并非意味著債的關系外的第三人不對其侵害債權的行為承擔責任。因而當債權受到第三人侵害時,債權人即為被侵權人,有權享受法律救濟。
其次,是債權相對性的逐漸突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所有權”為中心逐漸向以“債權”為中心過渡轉移,第三人介入債的關系,尤其是合同關系的情形越來越常見和復雜。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和維護交易安全,在現代民法中,債權逐漸突破了其相對性,擴張其效力的作用范圍,取得了某些絕對權的效力。因此,當物權和債權都無法包含某種權利時,就形成了債權物權化和物權債權化的趨勢,例如買賣不破租賃、預告登記等,使債權對抗第三人侵害行為的效力更接近于物權的對世性。
第三,保護期待利益。債權與物權都屬于財產權,物權是對現實的財產利益享有,而債權體現的是將來的財產利益,若第三人侵害了該債權,就阻礙了債權人得到本可以實現的財產利益。正如Slumley V.Gye一案中所確立的合同財產的一般理論,即履行合同義務的承諾是一種無形財產,應與有形財產受到相同平等的保護②。
(二)利益平衡
權益保護和自由保障是侵權法具有的二元價值目標。侵權法實際上必須以社會需要為出發點,在自由保障和權益保護之間尋求平衡,是否將第三人侵害債權納入侵權行為中,要求債的關系外的第三人承擔責任,就是二者利益平衡的結果。正如美國法學家霍姆斯所言:除非有特別干預的理由存在,良好的政策應該讓損失止于其所發生之處③。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中的權益保護和自由保障,實際上就是各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讓步和價值衡平的結果。
《侵權責任法》第1條規定: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因此按照體系解釋來解讀,侵權法更側重于對受害人的保護,也就是更為注重個人的權益保護。并且從《侵權責任法》的本質來看,其具有預防、懲罰和填補損害的功能,核心在于民事權益的保護。因此在其他法律無法涵蓋第三人造成債權損害這一行為的救濟時,侵權法應該對其合法權利予以保護,對其正當訴權予以保障。當然,理論上第三人的行為雖然可以構成對債權的侵害,但因為債權與物權不同,不具有公示性,在此情形下,盲目擴張第三人的責任范圍,將會使構建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的本意適得其反,這將是對第三人義務的苛責、加重其負擔,且與“給予個人充分自由、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民法理念背道而馳。因此,當某項債權具有涉他性,對于該第三人就是公示的,如果其仍實施侵權行為,致使債權損害的特定情形下,就可追究相應的侵權責任。
三、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請求權基礎
侵權法的邏輯起點是所有人自負其責,除非存在將損害轉移給他人的法律基礎,否則,任何人都必須自己承受其遭受的損害④。因此,侵權責任的承擔必須以可歸責性為基礎,這也是侵權法的邏輯起點。
我國的司法審判需要依據三段論的推理來審理具體案件,無請求權即無訴權。這就表明,有權利才有救濟,如果受到損害,就必須找尋賠償的請求權基礎。
《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中的民事權益,即為權利和利益。對內而言,債權是要求特定人即債務人,積極履行實現債權內容的義務,即權利;債權對外而言,是債權人對已成立的債權債務關系享有的無形財產,即為利益。因此債權應屬于《侵權責任法》第2條中的“等”中的財產權益,根據第2條第1款,在債權受到債的關系外的第三人損害時,可向第三人追責,這就是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請求權基礎。
[注釋]
①王利明,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53.
②孫森炎.論對債權的侵權行為[J].法令月刊,1986,37(5):8.
③O.W.Holmes,The Common Law,1981.50.
④[德]福克斯著,齊曉琨譯.侵權行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183-01
作者簡介:史芳(1992-),女,漢族,寧夏銀川人,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2014級法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