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雨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
論大規模侵權損害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
劉思雨
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江蘇南京210094
摘要:工業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人類在享受便利的工業化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風險和危機。大規模侵權損害事件頻繁發生,不僅給眾多受害者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失,也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適用補償性賠償制度在填補和預防損害功能上存在局限,有必要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以彌補補償性賠償制度適用的功能不足。
關鍵詞:大規模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
一、大規模侵權損害釋義
二十一世紀隨著全球化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在享受工業信息化時代的各種便利成果時,也不得不面臨該時代衍生的各種風險和危機。①根據《布萊克法律詞典》對大規模侵權的釋義,所謂大規模侵權是指造成多人損害的民事不法行為,如工廠排放毒氣、商業客機相撞以及工業廢物處理造成的污染等。與一般侵權行為不同,大規模侵權行為不僅造成眾多受害者人身、財產的損失,也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從侵權法的角度看,這些損害具有侵害范圍廣,受害人數眾多,社會影響力大等特點
二、補償性賠償制度適用于大規模侵權損害的不足與局限
補償性損害賠償制度是當損害產生時以彌補受害人的損失為補償原則,從受害人個人利益出發,強調的是侵權人與受害人利益的平衡,以補償受害人的損失為限。對于大規模侵權損害事件,筆者認為適用補償性賠償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與局限。首先,補償性賠償制度不足以填補大規模侵權導致的損害。補償性賠償制度關注的是受害人的個人利益,以填補損失為原則。而大規模侵權損害事件中,損害涉及到的已不僅是社會個體的個人利益,由于損害涉及范圍廣泛甚至對社會整體利益已產生不良影響。大規模損害的侵權行為人大多是企業,這些企業利用自身財力,聲譽等優勢地位實施侵權行為,當其因侵權所獲收益大于其用于填補受害人損失時,補償性賠償制度雖然填補了受害人的損失,卻讓實施侵權損害的企業客觀的獲利了,企業的侵權行為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有違社會的公平正義價值。其次,補償性賠償制度的適用不足以預防大規模侵權的發生。大規模侵權人多為具備一定實力的企業,企業以追求最大化的經濟利益為宗旨,當企業為其實施侵權行為付出的經濟補償低于其因實施侵權行為所獲得的利益時,在利益的驅使下企業往往會放任甚至故意實施大規模侵權行為。
三、懲罰性賠償制度適用大規模侵權損害的必要性分析
有學者認為,“懲罰性賠償主要是一項以授予私人懲罰權的方式彌補刑法缺陷的特殊懲罰制度,是一個將公法在規制違法行為上的嚴厲與私法在執行法律上的靈便嫁接在一起的制度”。②
首先,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能預防和阻礙大規模侵權的發生。同補償性賠償制度一樣,懲罰性賠償制度須以當事人法益受到損害為請求基礎,是在主張補償性賠償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懲罰性賠償的請求,以此彰顯懲罰功能。③在侵害人惡意的情況下,懲罰體現了更多的社會正義。而懲罰所追求的最終目的除了懲戒侵權人所實施的侵權行為,同時也是給其他潛在意欲實施侵權行為的人以警醒和威懾。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懲罰是懲戒不法行為的一種手段,預防和阻礙不法行為的發生才是其所要達到的目的。通過高于補償性損害賠償的懲罰性賠償金,讓意欲實施侵權行為的人預見到實施侵權行為后的嚴厲的經濟制裁以此警醒和威懾侵權行為人,從而讓其放棄實施侵權意圖。
其次,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能鼓勵受害人積極主張其自身合法權利。懲罰性賠償制度高額的賠償金恰是對受害人積極主張自身權利的一種激勵。除受害人已受損失的補償外,高額的懲罰性賠償金更像是一種“意外之財”,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受害人也更愿意積極地參與到訴訟中。
四、對大規模損害侵權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疑慮的分析
有學者主張,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受害人所獲額外收益是否合理。筆者認為,額外收益合理。首先,如果只補償受害人的現有損失,有違社會公平。大規模損害事件往往是潛伏一段時間之后大范圍爆發,如環境污染,對受害人的損害是長期性的,或者處于潛伏期還未表現出來的,有的損害導致的后果甚至伴隨受害人終生。這些長期性的,或者是未爆發的損害無法計算現有損失,僅根據現有損失實行補償性賠償無論是對受害人的客觀損失還是心理上的傷害都是遠遠不夠的。其次,額外收益也恰是對侵權人的一種懲罰。大規模侵權事件的侵權人多是具備一定實力財力,能實施大范圍反復侵權的企業。在這些企業完全有能力承擔只對受害人補償現有損失的前提下,出于對利益的追求,這些企業勢必會繼續實施侵權行為,再一次侵犯社會公眾的利益。而適用懲罰性賠償,除補償受害人現有損失外還對侵權企業處以額外賠償,實施侵權行為的企業無力承擔高額的賠償金時,便不會繼續侵權。因此,受害人所獲的額外收益客觀上也遏制了大規模侵權事件的再次發生。
[注釋]
①陳年冰.大規模侵權與懲罰性賠償——以風險社會為背景[J].西北大學年報,2010(6):155.
②朱廣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演進與適用[J].中國社會科學,2014(3):119.
③王立峰.懲罰的哲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19.
[參考文獻]
[1]陳年冰.大規模侵權與懲罰性賠償——以風險社會為背景[J].西北大學年報,2010(6):155.
[2]朱廣新.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演進與適用[J].中國社會科學,2014(3):119.
[3]王立峰.懲罰的哲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19.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189-01
作者簡介:劉思雨(1993-),女,漢族,湖北荊州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2015級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