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恒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4
?
淺析我國反腐敗犯罪中的國際引渡制度
陳子恒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400044
摘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的腐敗犯罪呈現出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新趨勢,尤其是腐敗犯罪嫌疑人攜款外逃現象日益突出,這嚴重阻礙了我國司法機關對腐敗犯罪的懲處,極大地損害了我國法律的尊嚴。因此,為了尋求全球范圍內緝捕外逃腐敗犯罪嫌疑人的有效途徑,我國應當加強國際合作,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國際引渡機制。
關鍵詞:引渡;國際引渡制度;腐敗犯罪
腐敗犯罪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打擊與懲處腐敗犯罪過程中,犯罪嫌疑人外逃嚴重阻礙著有效追訴,因為我們必須首先將外逃的犯罪嫌疑人引渡回國,然后才能依據我國的法律對其進行司法審判。因此,引渡問題對我國打擊與懲處腐敗犯罪非常關鍵,應當予以重視。
一、我國反腐敗犯罪國際引渡制度面臨的困境
我國的反腐敗犯罪國際引渡合作機制本身面臨著困境,具體如下:
(一)制度困境:主動引渡機制先天不足。主動引渡機制是我國目前反腐敗犯罪國際引渡所采用的主要形式,但是存在與生俱來的缺陷。由于主動引渡是基于請求國的主動請求而發(fā)生,請求國是引渡合作的直接受益方,但是他的請求能否獲得支持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被請求國依據國際條約和本國法律進行的審查和判斷,這就使得請求國在引渡過程中處于很被動的地位,處處受他國制約,因而也就導致主動引渡效率低下,成功率很低,我國在具體實踐中也一直受其困擾。
(二)法律困境:國際法關于引渡的基本原則對我國主動引渡的天然阻礙。(1)死刑犯不引渡原則。當今,尊重、保護生命權業(yè)已成為國際人權公約的一項重要內容,國際人權法在死刑問題上更是態(tài)度鮮明:要么廢除,要么限制。目前世界上仍有不到一半的國家在法律上還沒有廢除死刑,我國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我國在主動引渡實踐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死刑不引渡”原則的阻礙。(2)政治犯不引渡原則。政治犯不引渡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一項原則,因此凡是屬于犯有政治罪的人,國家都可以拒絕將其移交給要求引渡的國家。但是由于引渡是國與國之間的一種行為,其便天生與政治有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這就給一些外逃的貪腐分子以可乘之機。他們潛逃國外后,便向當地政府申請政治避難,以尋求庇護,當地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往往批準他們的申請,從而使引渡陷入僵局。(3)條約前置主義原則。條約前置主義是指一些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開展引渡合作必須以雙方當事國之間存在引渡條約為前提條件,如果沒有締結相關的雙邊條約,則不予引渡。英美法系國家大都原則上奉行條約前置主義,而我國與奉行“條約前置主義”的英美法系主要國家大都沒有建立雙邊引渡條約關系,而這些國家又是我國貪官外逃的主要目的地,這就給我國的引渡外逃貪官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三)技術困境:提供支持引渡請求的材料不合要求。現代國際引渡制度從本質上來看是刑事司法制度在國際合作領域的延伸,或者說是刑事司法的特殊程序。因而,國際引渡合作不但要遵循通行的國際法規(guī)則,而且還要符合被請求國的刑事法律制度和刑事訴訟程序,這就給我國的引渡實務帶來了專業(yè)上的困難。事實證明,我國的很多實踐就是因為具體法律操作不符合被請求國的要求而以失敗告終。
二、構建我國反腐敗犯罪國際引渡制度的對策
在前文中已經闡述了我國反腐敗犯罪國際引渡制度面臨的困境,為化解這些困境,提出以下對策:
(一)加強與其他國家交流合作和談判,擴展我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特別是英美法系主要國家的引渡合作條約關系。通常,雙邊引渡條約是英美法系國家會否同意引渡的前提條件,并且這些國家又是我國腐敗犯罪分子外逃的主要目的地,因此與這些國家盡快簽訂雙邊引渡條約對于我國來說就顯得尤為必要。比如在2014年11月份的北京APEC會議上聯合與會國發(fā)表了反腐敗宣言。
(二)在開展國際引渡合作時積極采取措施,盡量避免死刑問題的阻礙。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在對外締結雙邊引渡條約時要正視我國保留死刑的現狀,在不違反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和刑事政策的前提下靈活變通,充分尊重并了解對方國家關于廢除或者限制死刑的刑事政策及相關法律規(guī)定,而不能一味回避。比如,在遵循我國法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可以向被請求國作出量刑承諾,即對引渡或遣返回國的犯罪嫌疑人的判決不違背被請求國的法律規(guī)定,包括原本應該判處死刑而不被判處死刑或判處死刑不予執(zhí)行的許諾或保證。
(三)靈活運用引渡替代措施,聯手外國司法機關共同營造打擊外逃行為的環(huán)境,實現對腐敗犯罪外逃嫌疑人的有效追訴。引渡的替代措施,是指在無法訴諸正式的引渡程序或者引渡遇到不可逾越的法律障礙的情況下所使用的措施,它既包括對在逃人員的異地追訴,也包括采用外國移民法手段對非法入境或居留者的遣返。
[參考文獻]
[1]趙秉志編著.穿越迷霧:死刑問題新觀察[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2]黃風著.中國引渡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3]李翔著.國際刑法中國化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陳雷,薛振環(huán).論我國引渡制度的量刑承諾——兼論死刑不引渡原則的變通或例外適用[J].法學雜志,2010(1).
[5]馮殿美,王芳.反腐敗犯罪國際引渡合作機制研究——基于我國主動引渡制度的視角[J].法學論壇,2011(2).
[6]黃風.我國主動引渡制度研究:經驗、問題和對策[J].法商研究,2006(4).
[7]李寧,劉健.建立區(qū)域性多邊引渡合作機制的可行性[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
[8]張智輝著.國際刑法通論(增補本)[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中圖分類號:D998.2;D6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194-01
作者簡介:陳子恒(1993-),男,漢族,湖北黃梅人,重慶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