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淑菁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
淺析地方著名商標保護制度現狀
武淑菁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1306
摘要:著名商標制度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概念,但我國大部分省市都結合本省實際制定了自己的著名商標認定和保護管理辦法。《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亦提出,尊重市場規律,切實解決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的認定等問題。目前,我國著名商標保護制度主要存在保護目的異化、效力范圍擴張、理論制度有缺陷、各省制度規范不統一、保護水平的高低不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等問題。面對著名商標制度合理性與問題并存的現狀,本文從比較各省著名商標的認定與管理辦法之間的差異入手,總結地方著名商標制度異化現象,分析原因。進而提出完善現行商標權保護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商標權;著名商標;異化現象
一、各省著名商標的認定與管理辦法差異
對各地而言著名商標是增強地方品牌競爭實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本地企業競爭力,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地方著名商標制度的實質在于保護地方著名商標及防止不正當競爭實現相對公平。我國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的辦法和條例亦有所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目的方面,東部和中部地區追求產品質量和經濟增長,如廣東、江蘇等省市的規定;而西部地區是以指導地方企業發展和維護當地市場秩序為主要任務,如西藏自治區的相關規定。
其次,在申請條件方面,絕大部分省市都規定著名商標必須是注冊商標,部分省市規定,著名商標也包括未注冊商標,如湖北省,有的省附加了其他條件,如吉林省。在申請人條件方面,絕大部分省份要求著名商標所有人須為本省(市)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也有個別地方對申報人沒有地域限制,如天津市。
最后,在認定標準和程序方面,比較東部地區和內陸地區的相關規定中評審程序的繁簡,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條文的數量,且東部的評審程序更加嚴格細致,而中西部地區的要求明顯比東部較發達的省市要低一些。
二、地方著名商標制度異化現象及其原因
綜上訴述,我們可以看出,各地的著名商標制度在認定和管理的各個方面都存在差異,這必然會導致實踐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在跨地區認定和管理的實際操作中,更是沖突不斷。
從上位法角度而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其《實施細則》,商標根據保護范圍的不同被分為注冊商標、未注冊商標和馳名商標,并不存在著名商標這一類別,國務院也沒有就相關問題出臺行政法規,因此著名商標制度是沒有上位法依據的。
從法理角度而言,行政部門對公權力的行使應遵循“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的原則,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據地方法規來認定和管理地方著名商標明顯違背了該原則,綜上所述,地方著名商標一無上位法依據,二無法理依據。[1]
對地方著名商標給予特別保護,實質是為了促進公平競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政府急功近利的指導思想以及直接介入,地方著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過多的受到了行政力量的干預,甚至成為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刻意干預市場競爭的一種手段,這與著名商標制度設定的初衷背道而馳。
目前,地方著名商標普遍采取自愿申請、批量認定的認定方式,加之認定成功后又多視為榮譽稱號作宣傳之用,但商標的本質畢竟應還原于用于對商品做出區分的標識,對地方著名商標本質及性質認識的偏差,使得商標所有人及商家盲目的跟風申請地方著名商標,這不僅加重了政府部門的工作量,降低了其工作效率,也從另一個方面降低了地方著名商標的含金量。近幾年,不乏省份一次性認定上百的本地著名商標,對這一現象就可見一斑,因此這一錯誤的認識亟待糾正。
產生一系列異化現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其一,理論方面缺失,我國《商標法》對商標權的保護,并未完全采取商標混淆理論,采反淡化理論更是沒有根據,部分省市在不同程度上采淡化理論,對地方著名商標作跨類保護,這與理論邏輯不符;其二,法制體系不規范,許多省份的相關地方法律法規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超越《商標法》規定的馳名商標的保護范圍。遵循法的統一性,依據上位法制定地方法規,地方法規與上位法產生沖突的,地方法規無效,而我國的法制現狀卻往往很難切實做到這一點;其三,目前著名商標更多的被認為是地方政府的政績,對這種數字的追求,使得各省各地各自為政,圍繞政績對競爭進行干預;其四,是企業的盲目跟風與消費者的認知驅使。[2]
三、完善現行商標權保護制度的建議
根據上述的分析,筆者認為,無論是從法的統一性角度還是維護公平市場競爭的角度出發,當下的地方著名商標制度弊大于利,在依法撤銷保護著名商標的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或者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同時,可以在《商標法》中規定著名商標保護制度的原則性規定,而具體認定和保護辦法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統一認定統一管理。
[參考文獻]
[1]鄧舟.論著名商標制度[D].西南政法大學,2012.
[2]黃暉.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的法律保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中圖分類號:D92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195-01
作者簡介:武淑菁(1992-),女,漢族,山東濰坊人,上海海事大學國際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