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榮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疑難問題研究
郭小榮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西安710063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案件越來越多,實踐中對于其犯罪主體、客觀要件等存在爭議,本文對其加以研究,解決其在司法認定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犯罪主體;客觀要件
一、具有吸收存款資格的金融機構能否構成本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及單位。對于具有吸收存款資格的金融機構能否構成本罪主體,有人持肯定態度也有人持否定論態度。肯定者認為:具有吸收存款資格的金融機構為了吸收更多的公眾存款,擅自提高利率,其行為性質與其他沒有吸收存款業務資格的單位實施的行為沒有什么不同,在客觀上均破壞了我國的金融管理秩序,具有同等的社會危害性,若只處罰沒有存款業務經營權的單位,違背了法律的公平性原則。否定論者認為具有吸收存款資格的金融機構不是本罪主體,理由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法定犯,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另外,根據《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對有吸收存款業務經營權的金融機構只規定了行政責任,并沒有刑事責任,所以應該對本罪的“單位”限制解釋為非金融單位和無吸收存款業務經營權的金融機構等。①
筆者認為具有吸收存款資格的金融機構是本罪主體。第一,從立法目的看,本罪旨在打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犯罪行為,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而具有吸收存款資格的金融機構受到各種誘惑違反規定吸收公眾存款的,在客觀上可能由于經營不善造成儲戶重大財產損失等嚴重后果。因此,這種行為同樣損害了經濟的健康發展。一些否定論者認為有吸收存款業務經營權的金融機構有國家給予的吸收存款的權力為基礎,有雄厚的資金做保障,因此即使實施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其吸收的存款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安全的。筆者不接受,即使有吸收存款業務經營權的金融機構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但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仍然違反了法律規定,會對本罪所保護的法益造成侵害。第二,從平等性原則來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個單位和個人不僅平等的享受權利,還要平等的遵守法律規定,絕不允許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從這個層面來看,國家賦予銀行等金融機構吸收存款的權力,并不意味著同時賦予其不受刑法約束的特權。如果將有吸收存款業務經營權的金融機構不認為是本罪的犯罪主體,就是給予了這些金融機構擾亂正常金融管理秩序的特權,從而阻礙國家通過信貸來進行宏觀調控的目的。因此應平等對待對于這些機構實施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
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客觀要件
(一)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行為的認定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指沒有主管機關批準,而向社會大多數人收集錢財出具憑證,承諾在一定時間內償還并支付付息。這種行為包括以下兩種:一是行為人沒有收集錢財的主體資格而進行此種活動;二是行為人有進行此種活動的資格,但是其采用不合法的方式實施之。對前者來說,經常表現為:個人或者企事業單位私設銀行等可以進行資金融通的場所。對后者而言,常常為了吸引人們存款,而提出誘人的條件,如比銀行高出很多的利率,在存款前先給了利息,或者給予其他優越條件。②
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指主管機關沒有批準可以實施收納錢財的資格,名義上不是吸收公眾存款,而實質實施的向社會人收納資金的活動,并且承諾在一定時間內償還并給與利息。其特征有兩點:一是非法性。即沒有法定的特別授權。具體包括兩種情形:1.沒有收集社會公眾錢財的資格而進行相關活動;2.行為人雖然具有進行上述活動的資格但其實施活動所采取的方式是不合乎法律規定的。二是面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可見,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是指名義上不是收集公眾的錢財,而實質上投資、集資入股、成立資金互助會等名義進行,其目的仍是為達到吸收公眾存款。
(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中“公眾”的界定
對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來說,此罪的社會危害性要比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小,而且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主要侵犯的是存款人錢財和金融監管秩序,并沒有對生命、健康造成損害。由于此罪是行為犯,只有在犯罪人實施相關活動了以后,才可以定罪量刑。只有在其收集資金的相對人是不確定的,并且波及很多人時,才有危害性,才可能收納本來屬于金融機構的存款,從而損害金融監管秩序。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認定:一是從收納資金的心理態度來認定,如果行為人收納資金沒有指定的專門目標,只要能收集到資金,無論從誰那里收集都符合其心理想法的,可以認定為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二是從收集資金的途徑來看,只要行為人是通過向社會散布信息來實施,從而達到使不特定多數人都知道的目的,就可以認定具有向不特定對象收集資金的故意,其行為屬于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對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在實踐當中還存在著很多爭議,因本文篇幅有限就只對這些問題提一點自己的觀點。
[注釋]
①張曦.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相關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
②李欣.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司法認定[D].華東政法大學,2012.
[參考文獻]
[1]鄭森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2]劉艷梅.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認定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中圖分類號:D92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5-0204-01
作者簡介:郭小榮(1991-),女,漢族,山西臨汾人,西北政法大學刑法專業,2014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