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微(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
淺談中國傳統聲樂中的美善合一
邱 微
(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摘要】在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總是與我們的中國傳統音樂發展保持著非常緊密的關聯。只要談到中國傳統音樂,必然得提到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它們始終是研究中國音樂史兩條息息相通、形影不離的理論線索。以儒家音樂美學思想來考察中國傳統聲樂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深思和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傳統聲樂;美善合一;儒家音樂美學
(一)“美”“善”的認識
“美”的定義不同,對美也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美”一直是是儒家音樂美學思想所追求的核心觀點。大多數人都知道,儒家有個核心觀點是“以善為美”,“善”一般指人的內心世界,善良、和善、和藹、樂于助人等,追求真善美,一直是儒家思想的要求,是關于人類倫理、道德、修養等方面的內容,實現真善美是儒家認為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在中國音樂美學看來,美是指形式,包括力度、速度、節奏、音程等基本要素,節奏、節拍、旋律、和聲、復調、調式調性、配器、曲式等組織形式,還要遵循形式美法則。“善”指人具備向善的要求和為善的能力,是關于道德素質等方面的要求,人與動物的區別就是因為人具備向善的潛能,而動物沒有。“善”相對來中國傳統音樂上來說非常強調所承載的內容和精神價值,意義,人生觀,世界觀。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善”,就是說音樂要對人要有積極向上的領導作用,一個美好動聽的聲樂作品,在既要符合儒家的禮節的同時,又要對人有向善的積極激勵的作用,這就是音樂中的“美”與“善”。
(二)“美”與“善”的合一
“美善合一”這個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最精妙的地方就是我們不將兩者獨立的孤立開來,偏執某一方面,我們是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傳統音樂看來,也就是意味著說,一個完美的作品應該是既要有“美”的音樂形式,又要有崇高“善”的內容和豐富的含義,這才是真正的作品。因此,中國傳統音樂歷來都強調音樂在倫理道德上的作用,特別是強調音樂中的美與善的統一,既要有美的形式,也要有善的內容,儒家把美善作為人生追求的境界,目的就是為了要實現美善的和諧統一。
中國的傳統聲樂來源于民間,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創造的,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從最早的無樂器伴奏的徒歌,到一領眾合相和歌到戲曲雜劇、說唱音樂等,可以看得出,相對于西方的傳統音樂,中國的傳統音樂明顯是以聲樂為主導的,在它長期發展過程中,可分為民歌、戲曲、曲藝三大類別。比如,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楚辭》、民間說唱《成相篇》,漢代的相和歌、唐代曲子變文、宋代詞曲、鼓子詞、諸宮調、元代說唱、戲曲、明清時期的民間歌曲、戲曲等都是聲樂形式,它們使中國的傳統聲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發展史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聲樂中的歌詞
音樂中的歌詞,是一首歌曲的文辭部分,更是構成聲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賦予禮樂以新的內涵——“仁”,他重視音樂的社會作用,強調音樂從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也就是歌詞要盡善盡美,美善合一。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任何藝術都是以塑造形象為主要任務的,聲樂的美善合一更是體現在歌詞與音樂的默契配合創作造型各種形象,一首歌曲怎樣才能動人,吸引他人,如何才能讓欣賞者聽后動心動情,甚至釋放出內心的自我感受,歌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突出了形象的特征的問題。無論是民歌、戲曲、曲牌,都是通過歌詞塑造鮮明的形象來表現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歌詞的對仗整齊和押韻適應了歌詞對曲譜的造型要求,工整、整潔、和諧大方,在譜面上是很規整的,讓人一目了然。而歌詞的押韻與聲音、調式的有機結合,讓歌曲變得朗朗上口,容易記住。襯詞就是包含在歌詞中,為了烘托氣氛時常反復,或者添加了很多不具有明確的語氣詞。這些歌詞雖然不如其他歌詞那樣明確傳達意義,但是因為其極富語音學方面的律動特征,每一次出現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在一些運用方言流傳而成的地方民歌更是突出,有的幾乎是每首作品都帶有襯詞,在有些作品甚至會出現蓋過原本歌詞的勢頭。雙聲疊韻,構成中國傳統聲樂作品的口語詩化的音樂表現力是多方面的,不僅表現在歌詞情感表達的內在律動上,也體現于漢族語言本身的特質上,所謂雙聲疊韻是指一個雙音節詞中兩個字的漢語拼音的聲母相同,同時其歌詞中的相連韻母也相同并疊置成疊韻的現象。這種聲、韻、調的有機結合規律,以及雙聲、疊韻構成的歌詞特點在其音調上的變化尤為有特點。音律的高低升降、抑揚頓挫,不僅增強了作品的音樂性,同時更是彰顯了歌詞的韻律之美。
(二)聲樂中的曲調
詩美或詞美,所要求配的曲調也要美。詞曲并茂,和諧統一、美善合一才是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理想追求,也是中國傳統聲樂理念和創作要求。聲樂,聲,就是聲音,就是說音響,也就是旋律的優美程度,一首曲子好不好聽,美不美,說的就是音樂的旋律美不美。中國的傳統音樂的創作和發展有著自身的創作發展歷史,從簡單到復雜,中國傳統音樂發展軌跡從原始社會的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到后來各種各樣的聲樂形式,從單一性到變化多端的多樣性,旋律的變化莫測到曲調的豐富多彩,無一不彰顯中國傳統音樂的的曲調美。
(三)演唱者的“美善合一”
中國的傳統聲樂無論是先作詞后作曲,還是先作曲后填詞,都是為最后的“聲”(聲樂作品)服務或做準備的,無論是先曲后詞,還是先詞后曲,到最后完成一個完整的聲樂作品,這都不是中國傳統聲樂的最后階段,最后的階段是用“聲”(人聲)來演繹和表演出來的。從生活實踐的角度,也就是對于演唱者來說,音樂表演非常的重要,是音樂作品的第二度創作,是音樂創作與音樂欣賞中介環節,是聲樂藝術表現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因此作為一個演唱者,如何把握和處理聲樂作品有著很重要的指導意義,不僅要把握旋律的美,理解旋律的美,更要深度理解文字歌詞的內在含義以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把握美的外在價值形式的同時,更要表現出作品善的內容的內在價值。
作者簡介:邱微(1992—),女,漢族,江西贛州大余人,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聲樂、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