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立(內蒙古赤峰市民族歌舞劇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5)
?
探析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族音樂的結合
張永立
(內蒙古赤峰市民族歌舞劇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5)
【摘要】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文化內涵深刻、內容豐富,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間音樂系統的特性,它是悠久中國華夏文明的一朵奇葩,并占有世界音樂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現代音樂作曲技法是民族音樂創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唯有相互融合,才能創作出動聽的曲目。
【關鍵詞】現代作曲技法;民族音樂;結合
民族音樂是源產自民間,在民間流傳,民間生產生活的音樂表現。中華民族在上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造就了大量的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具有深刻內涵以及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中國民族音樂并不是自己發展起來的,其主要的四大來源有:(1)中原音樂——以黃河流域音樂文化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音樂文化;(2)四域音樂——是以除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外的華夏大地各民族創作的音樂文化為主的;(3)外國音樂——從國外傳入中國的音樂文化。(4)中國民間音樂藝術是世界藝術形式,是非常獨特的,可以分為:民歌、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戲曲音樂、民間說唱音樂。
現代音樂在20世紀初的音樂語言上的非常重要,在和聲旋律音響效果和節奏方面的音樂觀念中創造出一系列新概念的音樂語言。還有更多的現代音樂風格,如十二音音樂、微分音樂、噪音音樂、序列音樂、偶然音樂、唔調性音樂、電子音樂等,推動現代音樂作曲受到人們的歡迎,它一直延續至今,并不斷發展和創新。中國近現代音樂作曲已能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它不是盲目抄襲西方的現代音樂創作形式,而是運用西方作曲技法,結合中國民族音樂的元素,進行現代音樂創作,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現代音樂創作。
現代作曲技術是音樂創作中缺一不可,民族音樂的作曲離不開音樂作曲技術理論,那么我們要怎樣利用現代作曲技術來創作民族音樂。具體而言,應用到民族音樂創作,主要是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在音樂作曲技術中起到關鍵作用。作曲技術最重要的是和聲,被稱為之為作曲的“靈魂”, 五聲音階是傳統音樂的主要形式,在民族音樂和聲中具有重要地位。五聲音階是一個強調功能性和聲邏輯的和聲創作手法,主要表現在三度和弦結構交替變通和非三度疊置和弦的運用方面。此外,五聲性和聲手法被廣泛應用于民族音樂作曲,并以調式化和聲邏輯為主。復調出現在民族音樂創作中主要是以對比、模仿等形式,分為對比形式有節奏對比、旋律線條對比以及調性對比三種類型,模仿是分為嚴格模仿與變化模仿兩類。
(一)多樣化的節拍節奏在民族風情的多變現代作曲技術與民族風情的展現
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族風情結合的最為重要的意義就是在民間生活風情和生活內容的展現,民族的音樂就是世界的音樂,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族風情和生活融合,能夠將一些引人遐想的旋律效果在音樂中體現出來,使音樂表現的獨立性更為明顯,成為了現代作曲技法和民族風情結合的決定性因素。現代作曲技法和民間風情結合的過程中,大部分的主題選材都來自于民間風情,除旋律具有民族特有的風情和高音外,某些作品的歌唱式和山歌式節奏律動感張弛有度,聽起來更婉轉富有趣味。
(二)現代作曲技法的復調化和多調性在民族音樂中多聲性的展現
在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風情決定了民族音樂是一種多聲部的音樂。因此,在相結合的過程中不能直接應用于民族風情涵蓋的多聲部素材來創作。就需要作曲中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和民族風情的結合,展現出民族音樂的多聲部性。
復調在民族音樂作曲中主要以對比、模仿、支聲的形式出現,其中,復調技術中的對比分為:節奏對比、旋律線條對比、調性對比;民族音樂作曲創作中的復調技術主要分為嚴格模仿和變化模仿,具有多樣性。
(三)不協和音程在民族音樂中的展現
作曲家運用不協和音程,連續運用形成了一種不穩定的感覺。淡化了和聲的功能,全都是對傳統作曲技法的突破。作曲家在描寫一幅畫面,這畫面直接傳達出某種感覺,這種突破傳統,讓音樂可以直接訴諸于聽眾耳朵的作曲技法,強調了瞬間對人的感覺,在創作方面突出強調運用特殊的音響,在和聲方面先考慮的是色彩的效果,而不是功能和聲邏輯性。還有對于不協和音的連續運用和平行進行等特殊音響的運用。
(四)非平均律動現象在民族音樂中的展現
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音色組合更為絢麗,少數民族尤為眾多,在眾多的民族音樂作品中,有一些音樂的非平均律動現象相當突出,這些不是作曲家可以創作的律動,而是由過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族風情結合,將音樂造型與民族風情結合在一起,體現“中立音”的效果。
總而言之,種類豐富和形式多樣是我們民族音樂的主要特征,但任意一種音樂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相關作曲技術的理論指導。換句話說,只有當二者有效結合時,才能創作出優美的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蔡毅.論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藝術教育,2008,(7).
[2]姚恒璐.三種音高思維的創作理念與實踐——傳統與現代作曲技法的共融,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8).
[3]黃婷.寓民族神韻于現代音樂之中[J].北方音樂,2012,(7).
[4]撖睿文.蒙古族風格竹笛曲創作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3).
[5]郭昕.走向田野走向邊疆——記民族音樂學家田聯韜先生,音樂時空(理論版)[J].2015,(4).
[6]田可文,劉睿.現代性與民族性交融的音樂秉性——鐘峻程的創作及其特征[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