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新鄉學院音樂系,河南 新鄉 453003)
骨干譜
——琵琶流派形成的基礎
張 璐
(新鄉學院音樂系,河南 新鄉 453003)
琵琶流派的形成是源于傳統的琵琶音樂對于骨干譜的不同處理方法。近年來琵琶教學和演奏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骨干譜創造性演繹方式的關注度逐漸減小,也不再關注對骨干譜處理的能力。這表明了中國的傳統音樂開始產生一些新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內在思維的一種變遷,但這種變遷不僅是一種進步,同時也包含著一些遺憾,林石城先生對于傳統守望價值的理解可以從此得出。
骨干譜;琵琶流派;形成基礎
2010年10月日本不同地區、流派的三味線演奏家在“世界音樂周2010——中國·日本音樂國際研討會”上一起同臺進行了三味線專場音樂的演奏。這種不同流派的同臺表演在日本本土是絕對看不到的?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2012年11月22日林石城先生誕辰90周年的紀念會在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舉辦,林石城先生可以說是中國最后一位具有琵琶流派歷史意義的傳承人,至林石城先生之后,琵琶流派的真實含義所剩無幾。這兩件事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對于中國的民族樂器流派意義的反思。
(一)個人風格與流派的形成相輔相成
流派指的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派別。流派的劃分根據領域、事物以及樂器等的不同而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流派不是一個單一的人,而是一個集體,是具有類似風格的一派人在逝世后,后人根據他們生前在學術上的貢獻而歌頌以及傳承的一個集體。但是這并不是等同于說集體中的每個個人的風格是完全一樣的。實際上,每個演奏家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演奏方式,從而表現出不同的版本,但是在一個派別當中的演奏家,由于受到師承和審美風格的影響,因而在某方面表現出相似甚至相同。這些演奏家在進行演奏時,不僅強調個人的風格,而且也在遵循著某個相對統一的標準,因而他們的音樂思維較為相似或相同。這被稱為一個流派在琵琶藝術當中。在這個流派當中,整體的風格極為相似,但是單獨的一個個體的風格又各具特色,這就構成了整體與個體的關系,由此便形成了中國傳統器樂的有機系統。
(二)流派發展中的問題
此外,流派和流派之間又常常會存在這樣的一些問題,派別之間的相互隔絕與保守。當我們以一種合作的思維為出發點時,這種隔絕與保守就成為了琵琶藝術發展的阻礙。反過來,這樣的隔絕與保守,也使得各自的風格得以完好的保留下來。過去,人們進行交流的范圍狹小、機會有限,使得世界上的音樂系統之間各自獨立,現代,科技與傳播媒介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交流起來更加快速、輕松,在交流的過程中,當產生一個相同的結果時就不可避免的會形成同構,這使得藝術趨同化更加明顯。基于這樣的現狀,傳統的餓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
骨干譜,即骨干音式的記譜系統,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樂曲骨干音的記錄而完成樂曲的創作和演奏。傳統的琵琶樂曲是用工尺譜來進行記譜的,基于骨干譜而形成多個版本的處理方式,在過去,琵琶的演奏家學習演奏的技巧與方法以及處理樂譜的辦法。但是現代演奏家將重點放在了演奏的技法上,而疏忽了骨干譜的處理能力。在這一方面,林石城先生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首先,樂曲的演變從骨干譜到曲譜,再到實際的演奏譜,個人風格與流派是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形成的。其次,“西板”小曲譜并不是不能演奏的,初學者能夠按照樂譜來演奏。琵琶樂曲多是通過簡單或者復雜的方式來處理同一樂曲,從而形成不同的演奏版本。最后,傳統的琵琶記譜方式是文字譜,這種記譜的方式不注重細節的記錄,因此,演奏譜通常是在演奏的過程中得以完善。但實際上在對細節進行記錄以后,不僅使得演奏者更加方便,而且還使得演奏者忽略了對自身演繹能力的培養。
由于對骨干譜進行處理的方式各異從而豐富了樂曲的曲庫,但是,現代化對于器樂的要求是不斷的創新和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的民族器樂的快速發展,但是從傳統角度出發來看,琵琶演繹的過程也在創新的過程中基本消失。琵琶流派、風格以及演繹能力的消失從某種角度上來看是在發展過程中的某種追求,也造就了今天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的形成。然而,我們也不得不反思,在努力創新的背后究竟我們走到了哪里?這樣來看日本不同三味線之間的隔絕也就能夠理解了。
本文通過對骨干譜、琵琶流派的介紹、發展以及創新,從而對于在創新過程中丟失的傳統進行反思,在不斷強大自我的同時,我們丟掉的是否也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通過對日本不同三味線在中國同臺表演的思考,結合林石城先生對于琵琶道路的發展和總結,給出了一些答案。在琵琶流派發展的過程中,應當保持對于傳統的尊重和傳承也是極其重要的。
[1] 張伯瑜.骨干譜——琵琶流派形成的基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3,01:25-28+57.
[2] 張迎春.浦東派琵琶曲《霸王卸甲》演奏中的戲劇情境營造和人性表達[D].南京藝術學院,2013.
[3] 楊晨.平湖派《潯陽琵琶》的演奏特點與藝術風格[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4: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