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
(紅河學院音樂學院,云南 蒙自 661199)
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以彝族三胡為例
趙媛媛
(紅河學院音樂學院,云南 蒙自 661199)
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三胡傳承了彝族人民淵源遠古的優秀傳統,其個性鮮明,呈現了彝族人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它不僅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中十分珍貴的財富,而且還蘊含著紅河州彝族百姓的無窮智慧和民族精神。三胡在繼承和發揚紅河州彝族民間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無可估量的貢獻。
紅河州;彝族;三胡;傳承;保護
紅河州彝族三胡是一種琴身較大而且音色優雅渾厚的彝族民間特有的弓弦樂器。彝族分為“撒尼”與“阿細”,他們對三胡的稱呼并不統一,阿細人叫“嘿胡”,而撒尼人則稱之為“嘞胡”,多出現于云南彌勒、瀘西、文山等地。三胡之所以被稱之為“三胡”,是因為其獨特的三根弦而得名。彝族人民充分運用高超的智慧與超強的動手能力,利用竹筒或者木料自制自用。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彝族三胡逐漸淡出了人類的視線,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
彝族三胡是奚琴類型的拉弦民族樂器。[1]從清朝時期開始隨著國家對民族的統一,經過鞏固和發展,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禮儀得到交流和相互學習,使拉弦樂器的種類更加豐富。中國著名的音樂歷史學家楊蔭瀏老師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提到:“到了清代,除了原有的二弦的胡琴或者二胡之外,又出了四弦的四胡、專用于伴奏京劇的京胡等,少數民族地區也出現了不少的拉弦樂器,如西南阿細族的三弦胡琴。”[2]這種三胡產生于晚清時期,是漢族在二胡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三胡在七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經歷一定的變革。七十年代的三胡,造型簡樸優雅,三個螺母在琴桿上部,琴頭為鶴脖形彎曲。桿是前平后圓,增加了琴的強度,方便演奏,手感甚好。琴筒形狀為扁的八方形,而后蒙上蟒蛇皮。三條琴弦在千斤和弦碼上呈方形排列。它的優點是既二胡的音色,又有中胡音色,既能演奏動聽的單音,又能演奏迷人的和弦。
八十年代初,出現了雙筒三胡,它分為內外兩個琴筒,內筒形狀為八方形,后口裝上音窗,開一堆音孔。外筒后口是正八方形,而前口則為扁八方形。琴碼分為外碼和內碼。三條弦定音為(g、d1、a1)音,外筒定為g弦,內筒定為(d1、a1),拉奏用雙毛弓。這種三胡可以拉奏二胡的所有特色旋律,其音色更加具有表現力。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珍藏著兩支阿細和撒尼民間的小三胡。其中一支其制作材質為椿木,工藝為旋制而成,筒長21CM、直徑10CM、壁厚0.8CM,筒前口蒙的不是蟒蛇皮,而是羊皮,后端敞開口。琴桿材質為鳳尾竹制成,全長78.2CM、直徑2.2CM。琴頭平且無裝飾,弦軸用楓樹木料制作,軸長19.5CM,軸柄為六方形錐狀體。中部是絲弦千斤,下端放入琴筒。皮面中央放置橋形琴馬,拉三條絲弦。以馬尾為弓毛,弓毛松緊度可以調節。該琴為1958年制做。
彝族三胡反映出彝族人民的偉大智慧和文化底蘊。在彝族習俗中,到重大節日,彝族男子往往都要拉奏三胡,或獨奏或合奏。彝族小伙邊拉邊跳,音樂十分具有野性感染力,在彝族人悲傷和快樂的時候拉響三胡,都能讓他們釋放和表達出心中情感。戀愛的時拉三胡,表達對女子的仰慕和喜歡;做完農活后拉三胡,表達對勞動的熱愛。由此可見它是彝族人不可缺少的樂器,三胡在彝族的現實生活中發揮無以倫比的作用。
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傳統的節日——火把節,彝族青年男女聚集在寬闊的草地上或樹林中,帥氣的男子拉起三胡邊拉邊跳、彈響三弦,動人的女子則聽著音樂翩翩起舞,這就是名滿全國的《阿細跳月》。舞步剛健有力,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充滿著活力。三胡音量較大,富有細膩而深刻的表現力,是阿細人和撒尼人酷愛的樂器。彝族老人常在夜晚拉奏三胡回首往事,用其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年輕彝族小伙晚上去和姑娘相會時,帶上三胡,用美妙的琴聲表達自己愛慕之情。[3]
彝族演奏者在演奏三胡時,左手握在千斤處的琴桿上,拇指輕輕勾住細繩,而后將琴筒放置于身體左側的腰間,用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和小指按琴弦。右手輕握弓放于于一、二弦與二、三弦間盡情拉奏,無論拉奏外弦或里弦,中弦都必須同時發音,從而形成自然完美的和音。三胡的演奏因演奏者的不同而異,阿細用的“嘞胡”,定弦為(g、c1、c),外弦則比中玄低八度,里弦的音色居中;撒尼用的“哩胡”,定弦由里至外為(g、c、c1),中弦比外弦低八度,里弦的音色居中。音域則為一個半八度。所以音色柔美渾厚,優雅動聽,定為中音樂器。因為三胡的琴弓制作短小,弓法上大多使用輕巧的分弓拉奏,左手指法特點為滑奏,多用泛音和裝飾音之類的技法。[4]演奏旋律變化多端,音效豐富而優雅,實為民族樂器之瑰寶。彝族地區廣泛用于獨奏合奏或民間歌舞的伴奏。
與其他民族一樣,紅河彝族的民間信仰及生活方式因社會的不斷變化而漸漸淡出。三胡的演奏方式也由最初的表現個人情懷轉變為舞臺藝術。現代三胡的存續和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
第一、現代多元文化的強烈沖擊。約在改革開放以前,彝族三胡的演奏還是法雨哨村彝族的主要生活娛樂方式。在辦喜事或節日的晚上最注重的一個慶祝表演就是演奏彝族三胡,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老人、小孩、青年聚集在一片空地上,在空地中燒起一把巨大的篝火,一起圍著篝火載歌載舞,唯有如此才能把熱鬧的氣氛制造出來達到盛會的高潮。但在現代生活中隨著多元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娛樂出現了多元化的轉變。KTV、電影院等等變成了當代人的主要娛樂方式,這導致三胡在民族生活中漸漸淡出,后備青年不愿學習演奏該種樂器,讓三胡的傳承出現了空前的危機。
第二、傳承人才缺失。基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現在大多數彝族青年也或在不斷外出打工創業,或念書接受教育,對本民族傳統文化不夠重視,無暇學習三胡拉奏;西方流行音樂漸漸流行于中國,倍受青年的青睞,搖滾說唱成為年輕人所追求的新文化,許多人無意學習三胡的拉奏,本民族文化保護意識漸漸薄弱。杰出的演奏家慢慢的變老了,缺乏后一代三胡演奏者的繼承,種種因素都使得三胡演奏面臨后繼無人的艱難困境。
第三、經費短缺制約著紅河州彝族三胡的發展。彌勒屬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政府財力不足,民族文化的保護對資金的需求巨大,使之繼續傳承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當地財政無法補貼,導致保護民族文化傳承工作并不理想。專業彝族樂隊由于資金不到位,而不能擴充隊伍,甚至人才流失,對三胡演奏的傳承十分不利。
第一、搞好彝族人民的生活文化活動方式。教育文化相關部門要共同開展保護傳承相關活動。在民眾的生活中多多舉行文化交流活動,讓大家熟悉和熱愛三胡演奏,這利于三胡的傳承。
第二、培養三胡演奏繼承人。學習與教育是人類從古至今的文化傳承方式也是人們對記憶的錘煉手段,在當地創辦學校,聘請專業民族藝人對青年開設三胡演奏課堂既能陶冶學生情操亦能傳授學生演奏技巧,從而訓練出一批又一批的繼承人。加強少數民族對本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讓民族文化得以傳承。
第三、相關部門要做好對彝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加大對文化保護的財政支出,彝族民族文化的傳承必須要有財政的支持。授予對民族文化做出巨大貢獻的藝人名譽或做出相應的補貼,提高其積極性。只要讓藝人的經濟,生活得到保障,民族文化才能得以順利發展、保存。
第四、創新。在演奏方式上既要保證傳統演奏的精華,又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在演奏上大膽嘗試,大膽創作,創造出通俗易懂,貼近大眾的新曲目,才能讓傳承延續。
任何一種樂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性,都有其鮮明的特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社會文化的日益更新,許多傳統樂器面臨傳承危機,民族特性越來越退化。在這個精神文明達到一定高度的時代,我們更應該注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樹立獨特的國際形象,這對于凝聚中華民族精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注重中華傳統文化才能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 彝族三胡(簡介,起源,圖片,演奏方法) [EB/OL].
http://www.yueqixuexi.com/zhonglei/2013010963357.html
[2]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02.
[3] 樂聲.阿細跳月聽三胡[J].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02月09日第003版.
[4] 云南民族樂器介紹:彝族民間樂器——三胡[J].民族音樂,2014,05.
2015年度紅河學院科研基金項目一般項目《紅河州彝族弓弦樂器調查研究》研究成果(XJ15Y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