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秋
(廣州鐵一中學,廣東 廣州 510660)
粵語民謠融入中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探析
曾麗秋
(廣州鐵一中學,廣東 廣州 510660)
粵語民謠包含了童謠和小調歌謠,既是兒童和青少年傳唱的歌謠,又是一種嶺南文化的體現,更是嶺南文化傳承延續的途徑之一。嶺南文化的傳承延續必須落實在教育之上,而中學教育是發展的重要根基。本文從傳承粵語民謠的角度出發,對中學音樂教育中粵語民謠教學活動的開展進行探索和分析,進一步闡釋粵語民謠融入中學音樂教育的本土價值,強調了本土音樂文化融入中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粵語民謠;中學音樂;教育教學
粵語民謠包含了童謠和小調歌謠。其中童謠是民謠的一種,主要是指傳唱于兒童之口的歌謠。在古代便有童謠,隨著中國數千年的文化歷史,童謠的積淀非常深厚,它伴隨著世世代代青少年兒童茁壯成長,是兒童孩時的好伙伴。“粵語民謠”是用粵語來傳唱,具有嶺南地方特色,主要流傳于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外圍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特征的廣府民系粵語方言區,它是一種地域象征,它是一種文化身份,它是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認同,它更是文化傳承延續的途徑之一。
在1995年召開的全國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上,“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被提出來,至今十幾年過去,母語音樂教育越發得到教育者的關注。母語,是各種文化傳統的根基,作為個體的本民族語言,它指的不僅是個體最早接觸、學習并且掌握的語言,而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種文化。粵語民謠的教學是一種母語教育,它最核心的文化組成部分是廣府文化,而廣府文化又從屬于嶺南文化。粵語民謠教學,不僅僅是念懂幾首童謠,唱熟幾首民謠,而是在課堂當中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的音樂學習環境、創造一種文化的氛圍,讓學生親身體驗童謠當中的樂趣、感悟民謠謠當中的內涵,從而在粵語民謠中學會愛國家、愛家鄉、愛家人、愛伙伴、愛自己。
粵語民謠作為嶺南民間音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傳承與發展應該得到更多基礎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與關注,中學音樂教育重視粵語民謠教學,通過教育者的口傳心授,讓中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當中學唱粵語民謠、感悟粵語民謠的文化內涵。
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于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尊重,粵語民謠融入中學音樂教育適應全球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在傳承和弘揚地方音樂文化的同時,還應以開闊的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
2010年11月12日,在第16屆廣州亞運會開幕式上,以見證幾代廣州人成長的童謠《落雨大》拉開帷幕,足見粵語民謠在嶺南文化中的重要性。
粵語民謠主要用粵語來傳唱。廣府人低調務實又敢于創新,目前,人們在生活中傳唱的粵語民謠除了有廣府當地傳統的民謠,有廣東其他地區傳入的民謠,還有香港特別行政區傳入的民謠,如《紙船》、《漁火閃閃》、《我愛大自然》、《相識在童年》、《甜甜廿四味》等歌曲易唱易記、旋律醉人,運用于中學音樂教學中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能夠善于運用,這些都將是中學音樂教育中豐富的學習資源。
(一)語言在粵語民謠教學中的作用
語言和音樂是人類所特有的。即使文化的某些方面有所缺失,音樂和語言特征卻存在于所有的人類社會(Netttl,2000)。
粵語民謠與地方方言密不可分,民謠中透露出的語言文化信息可以找到方言和文化的歷史痕跡,它為中學生領悟粵語方言和廣府文化的演變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粵語民謠的形式多樣,有勞動號子,如《女搬運工人推車號子》等;叫賣調《收賣廢品武檔調》等;童謠《月光光》、《賣懶》等;小調《對花》等這些民謠輕快明朗的韻律,頂針排比的修辭;瑣碎生活的敘述,真摯善美的追求,彰顯著深刻的價值內涵,承載著粵語方言區的人們幽默詼諧、務實豁達的精神特質。如:
《落雨大》
落雨大,(daai6)
水浸街,(gaai1)
阿哥擔柴上街賣,(maai6)
阿妹出街著花鞋,(haai4)
花鞋花襪花腰帶,(daai3)
珍珠蝴蝶兩邊排。(paai4)
這首童謠每一句尾字都押“aai”韻,一韻到底,即使對于部分初學粵語的學生也能通過體驗韻律理解到:這是在雨季來臨時,無比歡快的心情,是對生活的寫實。中學生通過探索音樂和語言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可以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深刻認識到人類獨有的強大交流能力的基本體制。
(二)通過粵語民謠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音樂和語言的核心特征包括兩種形態的聲系統、節奏、旋律和句法。粵語民謠的節奏富有動感,它在音樂中把音響有組織地、有秩序地安排起來,把生活的節奏(包括語言音調的節奏)更有組織地、更集中地、更強化地用音調的形象表現出來。它是音樂的靈魂,在中學音樂教學活動中,往往被擺在首要位置。在粵語民謠的教學中,節奏的訓練始終處于最核心的位置,語言活動離不開節奏,音樂活動離不開節奏,它融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在語言活動中,通過由淺入深的單聲部到多聲部的律動練習,結合民謠的歌唱,一方面培養了思維的靈敏和音樂的技能,另一方面是學生在投入音樂的深切感受中體驗到超越口頭言語或書面語言的文化主體。
(三)通過粵語民謠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是音樂教育主要方面,在粵語民謠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嘗試由學生根據傳統民謠的特點進行即興創作與表演,挖掘和培養了學習者的創造性;學習者在自由愉悅的音樂實踐活動中能夠提高音樂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而且還能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這不僅培養了學生音樂創造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本土音樂語言與地方方言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讓學生深入的融入到本土文化之中。
中央音樂學院楊沐教授的《音樂人類學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中就音樂人類學、應用(音樂)人類學、音樂教育三方面,對國外與國內音樂教育進行了分析研究與比較。楊教授希望傳遞給大家的觀念是,音樂人類學是從音樂和音樂活動來研究人類活動的,它的深層次階段是關懷“人”,而非“音樂本體”,歸根結底是“人”學,而非“音樂”學,在音樂教育中,要將視野和研究的重心從音樂作品挪到人的音樂活動,強調音樂課堂要走出課室,融入社會,進行田野工作。希望從事音樂教育的老師要從觀念上去更新,提高自我修養和知識水平,最終實現通過音樂的學習,培養學生多元、民主與平等的意識。因此,在粵語童謠的教學中,始終貫穿:以“人”為核心、以“愛”為動機、以“樂”為基點的原則。
在教學當中,選取部分富有教育性、哲理性的童謠作為素材,通過教唱童謠,讓幼兒明白童謠當中所蘊含的道理。比如:《賣懶》教會幼兒努力讀書、不要學懶;《儲蓄歌》讓幼兒做個勤儉節約的小朋友;《清潔歌》、《刷牙歌》使幼兒養成飯前洗手、飯后漱口、認真刷牙的好習慣;《再見良師益友》讓幼兒懂得良師益友的可貴…粵語童謠活動的開展不僅帶給幼兒歡樂,還教給幼兒生活的常識以及做人的道理,從而塑造幼兒良好的品性。孩子們學習了這些粵語童謠之后,經常在課間活動、日常生活中自發性地唱起粵語童謠,比如:在洗手的時候唱起《清潔歌》;自由活動時間玩起《跳飛機》的游戲等。除此之外,以“人”為核心的教育思想還體現在整合教學方面,筆者將粵語童謠貫穿于語言活動、律動活動以及藝術活動中,探尋同一知識在不同領域之間的關聯性,通過教學使幼兒獲得較為全面的發展。
總而言之,音樂教育和教學首先要從人出發、從音樂出發,使學生能體驗音樂、感受音樂,并通過這樣的途徑去掌握音樂,而不是紙上談兵或刻舟求劍。面對幼兒,我們要實實在在地進行音樂教學,從音樂本體出發,設定音樂目標,在此基礎上再提供幼兒創編、合作、即興、探索的機會,這樣,才不會顧此失彼,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以學定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音樂教育。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說過:“如果一個民族不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間音樂基礎上,就會像飄蓮斷梗一樣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消失在國際的半文化中。”本土課程的開發有利于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如何去發展自己本土文化的音樂教育,通過教學達到傳承的目的,重新喚起人民已經丟失的、對自身本土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
后現代知識型強調知識“文化性、境域性、價值性”的理念對于我們重新審視我國的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它突破了西方音樂的普遍性原則,使本土音樂文化獲得重視。把音樂當作一種文化來傳授,是對本土音樂教育的一種重新建構,認識本土音樂的文化價值,從音樂生成的文化中去理解教學。粵語民謠作為一種嶺南文化,它呈現出的是嶺南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通過在中學音樂教育中的教學實踐探析得到啟示,建構一種有根的音樂教育,讓每一位孩子都有接觸嶺南音樂的機會,認識它,了解它,最終喜愛它。
[1] 管建華.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美]謝弗等.鄒泓等,譯.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3] 陸志平.母語特點與母語教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4] Aniruddh D.Patel.楊玉芳等,譯.音樂、語言與腦[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 托馬斯·里基爾斯基(Thomas A.Regelski).作為實踐的音樂與音樂教育[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