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梅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試析鋼琴作曲教育研究
梁 梅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對于高校鋼琴專業的學生也不僅限于培養其演奏技巧,對鋼琴作曲創作也有了一定的要求,這才能適應大眾對音樂追求的大幅度的提升,國外較早針對鋼琴專業的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對其進行培養,從市場上看國外引進的鋼琴原創的音樂作品極受大眾歡迎。而根據近年來的調查,一些鋼琴專業的學生,在未能成為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之前,多數選擇教學、伴奏等工作,而現在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供不應求,讓學習鋼琴的學生有了更多發揮自我的機會,創作無疑是最好的途徑,本文主要針對于與現高校鋼琴作曲的教育進行的分析研究。
鋼琴;作曲;教育
近年來,隨著鋼琴教育的普及,鋼琴專業演奏水平得到了飛速提高,高校鋼琴專業的培養主要以培養音樂表演型人才為主,主要針對藝術實踐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教學目標,鋼琴音樂創作發展顯得相對比較遲緩,而現如今隨著市場對音樂人的多元化要求,國外針對鋼琴專業的學生早已不單純以表演為主,從不同的方面對鋼琴專業的學生進行培養,國外引進的鋼琴音樂作品在市場上一場的火爆,極受大眾歡迎。而根據近年來的調查,一些鋼琴專業的學生,在未能成為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之前,多數選擇的教學、伴奏等工作,而隨著現如今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一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如洪水一般兇猛,例如廣告、動漫、電子游戲等,而這些新興的產業的完成,都不可缺少音樂,正如同電影一般,烘托一個鏡頭,音樂成為了必不可少拖動劇情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鋼琴曲也是其中之一被運用十分廣泛,國外新紀元鋼琴音樂占領了我國音樂媒體市場,作曲家們也為愛好音樂的人們所熟知。到這里我要談到作曲首先出現在我腦海里的就是久石讓,他的成功和宮崎駿先生的動畫影片密不可分,眾多影片中的曲目都如雷貫耳,其是一位活躍的音樂創作人,長達幾十年的音樂生涯中,擔任過作曲、編曲、制作和演奏等多項工作,音樂風格即清新富有朝氣,又有著澎湃的詩意,配合優美動聽的旋律,營造出他獨特的情境化和風格化的音樂氣質,深受大眾的追捧和喜愛,同時還有瑞士的班得瑞,美國的凱文.科恩,韓國的李閏珉、白日夢,克羅地亞的馬克西姆等。
這也不得不讓人聯想起我國的鋼琴作曲家,在這里我們以一位早年的作曲家為例,賀綠汀在1934年創作了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這首樂曲以簡潔的曲式結構和清晰明快的旋律描繪出了大自然生機勃勃的美麗風景,有著弄弄的中國韻味,具有著濃厚民族風情的鋼琴作品,這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史上一首具有鮮明代表意義的曲目,這首作曲同時也被多個國家的鋼琴演奏,這也是中國創作的鋼琴曲進入樂壇的代表作品。而隨后我國在鋼琴作曲方面的教育仍處在與停滯的狀態,對此不少專家認為現在國內的不少鋼琴作品,過于依賴對西方現代和聲技術的模仿和應用,并且作品技術難度偏大,從而影響了它的傳播性,因缺乏生命力而最終束之高閣。”中國音樂學院的高為杰教授對我國的鋼琴音樂創作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我國的鋼琴音樂創作,大部分集中在音樂院校里面,作品演奏也在音樂院校進行,而在社會上的演奏與推廣則顯得相對不足,我們需要做更多的努力,讓世界能更充分地了解中國的鋼琴音樂作品。鋼琴音樂的創作應該奏出音樂院校,走向更廣闊的社會民間,這就需要爭取到作曲家、演奏家以及聽眾們的支持,作曲家的創作,可以更多地融入中國元素與傳統文化;演奏家的表演,可以適當增加對我國原創曲目的選擇,而聽眾的興趣,更存在著引導與培養的必要。”
所有的藝術都是服務于大眾,被大眾認可和接受的音樂才是具有價值的,同時也才能滋養良好的藝術生長環境,具有良好的環境才能使藝術家創作出好的作品,學校正是學生最好的創作環境,在對學生進行作曲教學時,首先應讓學生正確的了解鋼琴作曲的最終目的,鋼琴音樂的創作應適應于市場,作曲技法和難易程度也應充分考慮它的傳播性,樂曲過于艱澀的音樂詞匯和過高的技術要求是很難被大眾接受的,學生大都以老師為學習目標,但很多高校的教師創作范例給了學生誤區,教師在創作鋼琴曲目后,只在藝術院校音樂廳演奏過一次,為何沒有流向市場,或是作為教學曲目呢,因為學生認為彈奏起來太難,太過于鋼琴化,觀眾也大多反應聽不太懂,由此可見音樂是源自于生活的,好的音樂未必要用高深的寫作技法去呈現,像上述我們提到的久石讓這樣的音樂之所以能夠得到大眾的喜愛和追捧,淺顯易懂的音樂詞匯和簡潔明了的和聲織體是其重要原因,再則,音樂創作也并不是某些作曲家的專利,具有好的音樂元素,感人的旋律、易于演奏的原創鋼琴曲都會被大眾所喜愛和接受的,更何況是正處于鋼琴學習階段的大學生,具有頗高的熱情,更應該以理想的方式去引導學生進行鋼琴作曲的嘗試,做一些樂曲的創作,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法國作曲家圣桑曾說過:“音樂始于詞之處”。人類始終在歷史的進程中執著地追尋自身的價值,用音樂這種獨特的、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藝術的詞匯來傳遞情感與精神,這是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抗拒和回避的現象,正如現代社會,藝術的平民化滋生了大批愛好音樂,向往音樂的人們用自己的聲音來放歌,他們正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旋律,創造和推動著我國現代鋼琴音樂的新紀元。
本文從鋼琴作曲的教育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希望能對對鋼琴專業的學生對作曲這一學習區域有更深入的感受,從而從學校教育中抓起,讓鋼琴專業的學生,能成為適應當代社會,創意型多元化的人才。
[1] 王盛.對鋼琴教育中跨文化傳播的反思.音樂創作,2014,01.
[2] 程超.21世紀的鋼琴教育:怎樣才能快樂——“人性因素”視角下中國鋼琴教育的歷史變遷與現實觀照.大家,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