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鑫磊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電子音樂分析中的音響分析手段
朱鑫磊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為音樂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音樂的風格多樣化、音樂的流派眾多、音樂的創作理念個性自由,這些都表現出20世紀以來音樂多元化的特點。音響分析是以音響為出發點,對音樂分析方法的一種補充,它與20世紀以來電子音樂的創作大多以聲音為載體的創作觀念相吻合。傳統樂器音樂主要是通過組織音符來實現,而電子音樂從聲音出發來組織音樂,記譜、音響上的差異使得電子音樂的分析無法精準的用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傳統的音樂分析法來分析。筆者的初衷是在歸納總結電子音樂的音響分析手段上作一些探索性的嘗試,并希望能對作曲家的音樂創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電子音樂;音響;聲音;音樂分析
電子音樂的不斷進步發展,展現出了多元化、科技化、個性化的繁榮景象,這也要求我們開拓新的思維理念、培養新的認識,從而適應音樂形態上的創新、理解音樂風格的改變,面對這樣的一種現狀,音響分析方法能從一個合理的角度幫助人們認識電子音樂。
電子音樂的科技化、特殊化,音樂分析也朝著高科技化發展。用頻譜分析電子音樂是音樂分析的一個拓展。頻譜就是聲音分布的曲線。它能讓聲音頻率的比例在圖表上直觀的顯示,從頻譜儀上我們能得到音響特征的重要參數。
(一)頻譜分析
用頻譜來分析音樂實質上是回到了聲音的本質,通過頻譜能夠深化人們對泛音、音色、音響的認識,讓人們能從一個“可視”的角度分析電子音樂,也給作曲家們提供一個微觀的理論借鑒。頻譜所具有的自身特點,例如:數字化、線性化、離散化等。從頻譜圖中可以得到的聲音信息有:
1.聲音的頻段。頻譜儀所記錄下來的聲音隨時間變化的細節變化,在頻譜表中能夠顯示出聲音的頻率振幅范圍以及在不同頻段上聲音的能量。
2.聲音材料的特性。聲音性質的不同在不同的頻段內的顯示也不同。如:正弦波,由于它沒有泛音,所以聲音的頻段集中在同一領域,而這樣的聲音單調乏味;大提琴有極其豐富的泛音,因此在頻譜表上分布分散,聲音的表現力強。
(二)波形分析
波形是從頻譜表中能夠直觀的觀察到聲音的輪廓,是音量分布的直觀顯示。從波形數據中我們能初步把握音樂作品的結構。
從波形圖上可以籠統將音樂作品分為幾個部分,這幾個部分可以看成是樂曲的各個樂章。在樂曲中我們能清晰的感受到作品引子、過渡、高潮、高潮的延續、尾聲這些部分。結合波形圖對結構有了清晰認識后,我們可以根據波形圖標快速的找到分析的段落,在之后的音樂分析過程也才能更好的對構成音響的因素進行有條理、有順序的分析。
在分析電子音樂時,運用圖表分析能讓分析者建立起微觀的思維,從而更直觀的體會到作曲家在聲音的設計、音響素材的選擇上的意義,從理性的思維層面,增強對聲音材料特征的理解,也使得分析者逐步形成一種音樂分析的微觀思維,這對分析傳統的聲學樂器音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雖然,通過圖表分析的方法可以得到一些對聲音素材從感性到理性的過度認知,但是完全依據數據來分析電子音樂也是有局限性的,音樂音樂的內涵還是離不開感性的認知。總之,用圖表分析的方法來輔助分析電子音樂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電子音樂的特殊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其聲音素材選擇上的無限性。尋求各種音響、創造各種表現方式、創造獨具魅力的音樂效果已成為了電子音樂創作者們的一個創作特點。電子音樂的創作中,音樂的組織形式注重的更多的是聲音。在電子音樂家的世界里,自然界任何聲音素材都有可利用價值。但并不是還原自然界中的聲音就能稱之為電子音樂,作曲家采樣聲音素材后是以塑造音樂形象為目的,引發人們的聯想。而相比傳統的作曲理念,這種觀念已經打破了傳統的局限性,音樂的創作朝著一個五彩斑斕的方向發展著。所選用的聲音素材包括:自然界中的聲音、電子合成器合成的聲音、傳統的聲學樂器或采樣人聲等等。
對聲音素材的分析是電子音樂分析的一個重要環節,對聲音素材的來源、聲音素材的組合方式、聲音素材的處理、聲音素材的變化進行研究,分析作者在聲音素材的運用時的創作思維和理念,以及在對聲音素材進行加工后所造成的音響效果進行分析,試圖體會作曲家的用意。
費舍爾在《地鐵練習曲》中采樣了列車行駛的聲音。這些聲音素材經過“剪切”“倒轉”“拼貼”“剪輯”“對比”“加速”等處理手段,作為全新的音樂語音被重新組合、設計,是具體的聲音抽象化。他擺脫了用音符組織音樂的傳統方式,從音響入手進行創作出的具體音樂是電子音樂的雛形。
(一)聲音的動機
“動機”作為音樂的一個核心素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傳統樂器音樂中的動機是指具有特性的音調及至少含有一個重音的節奏型的構成,動機是樂思表達、樂曲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具有代表意義、表現意義的音樂主題最小的單位。而在電子音樂中,首先在創作技術上,從以音符為組織形態發展到用聲音來組織的創作理念,因此,在“動機”上與傳統的樂器音樂就有所不同也相對復雜。
在電子音樂的作品中,從音響的表現形態角度出發,可將動機分為:
1.具有特殊意義的具體采樣聲音。
2.線性的聲音。
3.點狀、顆粒、離散的聲音。
4.通過調制、振蕩器等手段發出的電子聲音。
在讓·雅爾的作品《氧氣》的開始,作品就由線性與點狀的聲音素材引出,隨著引子的進行,點狀的低音類似貝斯的聲音素材將音樂帶入了樂曲的第一部分,一聲聲來自遠方的線性電子音色帶出了弦樂旋律的進入。過渡部分是由顆粒狀的電子音色組成,傳統的聲樂樂器音色與電子音色融合在一起,跌宕起伏。第二部分結束時,聲音素材逐漸減少減弱,直到線性沙啞的線性電子音色的逐漸消失,第三部分,聲音素材由剛才線性沙啞的音色與另一個線性的電子音色的融合漸強直到音樂終止。
(二)節奏
節奏是有一定規律出現的音的長短、強弱。在電子音樂中,節奏的運動方式更為自由、多樣化、特殊化。
在電子音樂的創作中,音樂從音符的組織轉化為聲音的組織,對節奏的運用拓展為音樂時間的把握。斯托克豪森對音樂時間的認識超越了平常的認識極限。節奏,是有規律的組織形態,是有一定的組織標準的。但在電子音樂創作中,由于創作的載體不同,可以突破了人的生理局限,因此在音樂時間上的操作是自由的,這也正是電子音樂的優勢所在。
在斯托克豪森的作品《contact》中,用一個一秒的簡單節奏作為基本單位制作一個循環(Loop),將一秒的節奏壓縮為1/16秒,使節奏持續進行。在這時聽到的節奏不再是節奏,而是一個具有特殊的音色、音質的音響。
節奏的分析在電子音樂中更具特殊化,作曲家們的作曲理念打破了傳統作曲技法的節奏概念,時間的絕對性不存在,更多的是自由化、個性化的音樂時間組織語言。
(三)空間組合
聲音的空間感不僅表現為聲音在方向上的運動,也表現為聲音距離遠近的變化。
1.相位
在傳統作曲理念中,聲音的分布位置也非常重要,這就關系到每樣樂器的擺位。電子音樂相比傳統聲學音樂,在相位上有更多的自由性,對PAN進行數值的設定即可以隨意的改變相位。音樂家們追尋音響的空間效果,在作曲技法的運用中,在音箱的布局,將四維擴展到五維,聽眾感覺到的聲音像是從四面八方傳來,聲音經作曲家們在相位上的安排不再是靜止的,而是游移、運動著的。
在讓·雅爾的《氧氣》中在音色的運用上就對相位進行了調制。氧氣本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時刻存在于我們身邊的氣體,這首作品中電子音色的設計跌宕起伏、忽近忽遠、強弱交替正反應出了氧氣的無時不在。
2.延遲(Delay)、混響(Reverb)
在電子音樂創作中,對已采樣的聲音通過添加這些效果器,能夠讓聲音更加具有空間感。作曲家們通過虛擬的聲場技術模擬聲場,來自由的控制設計自己作品的空間音響效果。在電子音樂創作中,對已采樣的聲音通過添加這些效果器,能夠讓聲音更加具有空間感。
在施托克豪森的《青年之歌》中我們能很感受到他的作品有多層次空間組合的特點。聲音的設計感仿佛讓人感到這純凈的聲音來自遙遠的地方,聲音的運動感讓人不禁感嘆作曲家的創新理念,也仿佛被作曲家一同帶上了他純凈美好的音樂旅程。例如:在作品0’11’’時,童聲似乎是從遠處傳來;0’25’’時,童聲被安排在了左方,接著一個男童的聲音出現在了右方,伴隨著電子音色的運用、加上音頻處理的的手段,使得人聲和電子音色融合在了一起等等表現出了豐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戲劇性。作品中,聲相的運用是靈活的,空間感的營造、創作理念都是一次重大突破,成為了之后電子音樂發展的里程碑。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子音樂在音樂的領域中展現著它獨特的魅力。電子音樂創作的作曲技法可以說是傳統作曲技法的衍生,技術的進步帶動著電子音樂創作創作模式的進步。而基于傳統的“四大件”等學術理論的音樂分析方法是否完全適用于電子音樂的分析?音響分析它并不是對音響的物理特性的分析、也不是致力于對樂隊編制的技術分析,更不是電子音樂特定的分析方法,筆者只能試圖通過音響分析的方法對電子音樂中“構成音響的因素”進行分析。從譜面分析到音響分析,從傳統音樂到現代音樂,無論是何種分析方法,都是圍繞音樂這個本體的。
電子音樂具有音樂學與科技學學科交叉的特點,基于電子音樂的節奏、音高、音響的特殊性,適當的借鑒傳統的音樂分析理論,尋找更科學的電子音樂分析方法是一個趨勢。用音響分析的方法是從“聲音”出發,將抽象的電子音樂可視化、圖表化,讓人更易理解。音響分析的方法手段是音樂分析的一個拓展,對分析、了解作曲家的創作意圖、作品的內涵具有廣泛意義,對電子音樂的創作、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1] 張小夫.電子音樂的概念界定.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04.
[2] 馮堅.電子音樂的音響特征及電子音樂中音響的結構意義.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7,01.
[3] 馬學文.“樂音”到“聲音”的發展軌跡及意義.大學教育,2012,02.
[4] 彭志敏.新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5] 姚恒璐.現代音樂分析方法教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