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鵬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淺談中國民族鋼琴曲的創作與演奏
曹 鵬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多民族國家的特點也使得我國的民族特征和民族精神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具有先天的優勢,尤其是從最古老的《詩經》到21世紀的民族音樂,都豐富了我國音樂歷史中的內容,表達了豐富的民族思想和感情,向外界傳達出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精神風貌和審美。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創作為中國民族鋼琴曲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思路和素材,為中國民族鋼琴曲的演奏從風格到方式方法上都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對中國民族鋼琴曲的創作和演奏進行分析,對中國民族鋼琴曲以及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和推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民族;鋼琴曲;創作與演奏
鋼琴從其引進和發展來說,在我國屬于舶來品,是隨著19世紀末期,跟隨著提琴、和聲等西方的音樂元素一同傳入的,并在后來逐漸被中國人民所了解和認識,并開始將鋼琴與中國的民族音樂進行結合,最終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鋼琴曲。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的音樂創作開始探索專業化的發展道路,不少中國的音樂家開始對中國的音樂與西方音樂進行融合創作,提出了具有中國民族元素的鋼琴曲。例如,趙元任的《和平進行曲》與《小朋友進行曲》就體現出了中國的思想感情與西方樂器的完美結合,肖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就是將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瑰寶與西方的樂器進行融合,各取所長,既突出了中國古典民族文化的特色,又凸顯了鋼琴這種樂器的高貴典雅,兩者的結合使得音樂內容以及音樂形式更加豐富。這幾種將中國民族文化與鋼琴結合的音樂作品在結構上更為嚴謹,而篇幅則較為短小,和聲方面較為簡單,整個音樂都呈現出一種古典主義的音樂風格。
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鋼琴音樂在創作手法上越加嫻熟,音樂創作的風格也逐漸與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接近,這個時期的鋼琴音樂作品在感情上更加細膩和生動,在形式上更加精致和典雅,對自然景色的描述較多,大都抒發出音樂作曲家內心細膩的情感,其中的浪漫主義色彩也更加濃厚。這個時期最為著名的就數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它完美地將民族音樂的表現力結合西方音樂的表現手法,呈現出永恒的藝術表達魅力,從而被譽為“中國鋼琴藝術之樹上的第一朵鮮花”。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的藝術創作氛圍再一次被提高,音樂作曲家們的創作熱情被再一次激發,他們的作品大多都以飽滿的熱情來歌頌新時代的到來,這個時期的中國民族鋼琴曲呈現出旋律流暢,節奏明快且和聲簡單的特點,且民族風格濃厚,對民間音樂的取材較多,而且大多是根據民族音樂來改編而成。這個時期的尚德義的《喜豐收》、石夫的《喀什噶爾舞曲》、王建中的《云南民歌五首》等都涌現出來。而且羅忠镕的《鋼琴曲三首》采用了西方音樂的作曲技法,還對中國的五聲調式有所運用,對印象派的和聲以及浪漫派的和聲與中國傳統的音樂進行結合,推進了中國民族鋼琴的發展,促使中國鋼琴曲向民族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這個時期的中國鋼琴曲的發展開始出現序曲和幻想曲以及奏鳴曲等非標題的作品體裁。這也意味著中國的鋼琴音樂已經不再受標題性的音樂意向的表達,開始開創出非標題音樂來表現民族題材的音樂風格。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在音樂題材、演奏技法、和聲效果、節奏織體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許多的音樂作曲家開始將民族的調式融入在傳統的和聲之中,形成了半音化,非三度的和聲疊置,這種創作風格就創作出了中國技法與帶有中國神韻的鋼琴作品。
(一)中國民族鋼琴曲具有濃郁的民族音樂氣質
音樂作為人類的精神文化財富,每個國家都有其民族音樂風格和對應的民族音樂流派,中國的民族音樂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音樂風格和音樂流派。中國的鋼琴音樂的發展歷史較短,但是中國的音樂作曲家結合西方的音樂器材和音樂特點,創作出了具有中國民族特點又融合了西方音樂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例如,桑桐的《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部音樂作品體現了民歌與在無調性和聲的最早的作品體現,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通過新的表現形式獲得新的意境和趣味。桑桐將民族的調式和聲運用到《蒙古民歌主題小曲七首》中,通過對調性以及音樂織體的調整和變化,在音樂中將主人公對戀人的愛慕和思念之情表達出來。
中國豐富的民族音樂為鋼琴曲的創作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寶藏,中國的音樂作曲家將中國的民歌,戲曲以及樂曲的旋律、中國具有特色的民間樂器與鋼琴的創作進行巧妙地結合,或者是對民族以及民間的音樂進行改編,從而出現了如崔炳元創作的《川西高原素描》,這部作品通過將節奏自由、音域寬廣的藏族民歌與鋼琴曲相結合,體現出了熱烈且歡快的音樂旋律。
(二)中國民族鋼琴曲能夠形成雅俗共賞的音樂風格
我國從古代的春秋戰國開始以來,中國的傳統音樂就有了雅樂和俗樂的說法。雅樂,顧名思義,就是指在思想上具有深邃的意味,在意境上高雅的音樂,多為文人所創作和欣賞。俗樂,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指較為通俗的音樂,一般指喜聞樂見,通俗易通的民間音樂。中國的鋼琴曲就受到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影響,也形成了雅俗兩種不同音樂風格。例如,以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為創作的思想內容的《陽關三疊》,這部作品就是一部雅樂,作品通過較為低沉的鋼琴曲彈奏出主旋律,以此來表達詩人復雜的思緒和帶有傷感的情懷。在作品的最后,開始逐漸樂曲的力度與彈奏的速度,從而形成了昂揚向上的情緒,同時,也借用八度與和弦彈奏出該部作品的主題,從而將整部作品的主題情感體現出來,顯示了中華民族對情義的堅守。在俗樂中,王建中的鋼琴曲《百鳥朝鳳》就是一個典型。這部作品是根據陜西的民間樂器嗩吶曲來進行改編而成,通過鋼琴中的小二度倚音、四五度音程的平行進行將嗩吶和笙的音色表現出來,再次體現了百鳥爭鳴的喧鬧場景。
(三)中國民族鋼琴曲中飽含濃郁的民族情感
中國民族鋼琴曲中都飽含濃郁的民族情感,不管是對民族音樂進行的改編,還是單純的帶有民族風格的鋼琴創作曲。比如,鋼琴協奏曲《黃河》就是根據冼星海的作品《黃河大合唱》,都用一種氣勢磅博的音樂表達形式來表達出深厚的民族情感。而鋼琴曲《蘭花花》就是一部根據陜北民歌《蘭花花》而改編的作品,作者通過將變奏手法以舒緩低沉的音調來體現出了主人公蘭花花的悲慘命運。
(一)中國民族鋼琴曲表現形式極具個性
中國民族的鋼琴曲在鋼琴的音色以及節奏上也極具個性,從音色的方面來看,中國民族的鋼琴曲的音色模仿對象多是以古箏、古琴、笛、簫等樂器為主。例如,鋼琴曲《梅花三弄》這部作品就對中國的古典樂器古琴進行了模仿,特別是對古琴特有的“滑音”進行模仿,而鋼琴曲《夕陽簫鼓》,就對中國的古典樂器古箏,用倚音模仿了其中的“拂”、“抹”的下行音階。從節奏上看,中國民族鋼琴在音樂創作中,也以虛實相結合的表現手法來創作出一種高雅、幽遠、空靈的意境,通過虛音模仿民族樂器來實現。
(二)中國民族鋼琴曲的演奏以五聲為主的調式音列結構
中國民族鋼琴曲的演奏以五聲為主的調式音列結構,因為中國傳統民族調式多為五聲調式,包括宮、商、角、徵、羽,在這個基礎上還演變出以五聲為基礎的六聲、七聲調式。鋼琴獨奏曲《牧童》,這部賀綠汀創作的作品中,就對二聲部五聲性曲調進行了運用,通過流暢的鋼琴旋律來表現鄉間淳樸氣息。羅忠镕的鋼琴音樂作品《鋼琴曲三首》,其中的《夢幻》、《花團錦簇》這兩個也對“五聲性的十二音序列”進行了采用,這種結構就使得每個聲部都有五聲風格以及五聲音調節奏,讓整部作品中的民族音樂色彩都呈現出來。
(三)中國民族鋼琴曲演奏形成線狀為主的表現風格
中國的民族傳統音樂大多都通過旋律線條的橫向流動與先前來進行傳遞,具體體現為一種連綿不斷的線狀表現風格。中國民族鋼琴曲演奏就對這一風格進行了繼承,也形成線狀為主的表現風格形式。例如,在《平湖秋月》這部作品中,就通過和聲以及織體和旋律的結合創作了一種優雅的音樂氛圍,讓水中秋月的唯美景象在音樂中體現出來。
[1] 劉璐.淺談中國鋼琴曲的民族性特征[J].當代音樂,2015,01.
[2] 羅鋼芹,王建中.鋼琴作品民族性風格淺析[J].藝術研究,2013,02.
[3] 周文靜.淺析鋼琴曲平湖秋月的演奏特點[J].北方音樂,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