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華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少數民族情歌對唱研究*
潘永華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世居十一個少數民族,他們都是都能歌善舞,在戀愛中“以歌代言”述說衷情,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戀愛對歌方式,本文從廣西各少數民族民族的情歌對唱的習俗、情歌對唱的演唱形式和伴奏樂器進行闡述,使我們對廣西少數民族情歌現狀有一定的了解,對保護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廣西;少數民族;情歌對唱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廣西世居十一個民族,各民族情歌對唱的演唱形式特點、伴奏樂器和對唱方式有不同,各具特色。情歌對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食糧,是情和愛的寄托。所以,情歌對唱是群眾喜聞樂見一種方式,情歌對唱是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的“倚歌擇配”的媒介。因對歌而相識,相知到相愛。可以說情歌對唱是一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下面就廣西各少數民族情歌習俗和音樂形態進行如下分析。
傳統的廣西各少數民族情歌對唱的主要功能是體現在“倚歌擇配”。因廣西各民族戀愛方式不一樣,他們情歌對唱的旋律、場合和演唱方式有不同。例如,壯族的情歌對唱一般在逢年過節舉辦“歌圩”里。壯族“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吟唱傳授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歌、盤歌和歷史歌等。壯族情歌對唱“日歌圩”一般在農歷三月三特別隆重,其他節日如“四月八、中元節、中秋節以及在婚嫁、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每到“日歌圩”,青年男女們便盛裝艷服,三五成群地來到歌圩場,通過歌唱顯示才能,披露心聲,交流思想,找尋自己的意中人。
侗族和苗族的情歌對唱主要方式是“行歌坐夜”意思是:“夜間在室內唱歌作樂”。“行歌坐夜”侗語叫“鳥嗡”意思是“走寨子”的意思。苗語謂之“霞達撇”,即“鬧姑娘”之意。這種男女交往活動,婚前人人皆可參與。男青年去走姑娘時都帶有自制的琵琶或牛腿琴。當到姑娘家里,有的是敞開大門以待,有時也要經多次央求才開門,這只是善意的逗趣。入室雙方均以禮相待,姑娘讓坐、寒喧。聚集時無所不談或打鬧逗樂,可互敘衷腸。
“爬樓”是瑤族獨特的婚戀習俗。女方家木結構干欄式木房。在靠近樓梯口(靠近大門)的旁側,設有一間距地面一定高度的吊樓。當家中的姑娘長到了談戀愛的年齡到吊樓居住,以方便與男青年上門幽會。“爬樓”多在晚上進行,姑娘們在吊樓里關著門和窗唱“香哩歌”做針線活,男青年到吊樓下輕聲唱“香哩歌”傳話,或者先用竹竿輕輕敲一下樓板以示通報,并如實回答姑娘的提問。如果姑娘愿意,吊樓的門便會立即打開,男青年便可攀爬而上進入吊樓里。
毛南族民歌有多種形式和體裁,主要根據場合、內容、對象不同而定,最常見的毛南族情歌對唱是“比”。一般在室外演唱,其中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兩句之后有一尾音“羅海”,故又叫“羅海”歌等。
(一)單聲部情歌對唱
廣西各族的單聲部情歌對唱,一般有一男一女或是二男二女對唱,三男三女的情歌對唱很少出現。情歌對唱主要在野外進行,也有室內歌唱的習俗,如侗族、苗族的“行歌坐夜”等。廣西各族的情歌因民族審美情緒不一,有的情歌聲音高亢明亮,激情澎湃。如大新高腔、三江六甲歌等。也有婉婉動聽,纏情綿綿。如侗族假聲琵琶歌、京族的哈歌等。其次是廣西各民族在情歌對唱中聲音運用風格獨特,各有韻味。廣西各族情歌對唱所用共鳴腔體可分為三類:
1.真聲演唱;是以口腔共鳴為主發聲方法,利用口腔共鳴在自然聲區進行演唱,聲音自然樸實,音量適中。如河池、柳州和桂林的“劉三姐歌謠”情歌對唱唱腔,還有京族“哈歌”、苗族“嘎果另”等。都是以口腔的真聲演唱為主。
2.假聲演唱;鼻咽腔和頭腔共鳴為主要的發聲演唱方法,以假聲演唱為主,聲音尖細。如侗族的假聲琵琶歌,六甲細聲山歌等。
3.真假聲演唱;是指把歌唱的聲音分成兩節,高聲區用假聲演唱。自然聲區用真聲演唱。如田東定安調、仡佬族的情歌等。這類歌曲真假聲轉換自如,歌聲宛轉悠揚,纏情綿綿,別具一格。
(二)多聲部情歌對唱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廣西世居十一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歷史背景、文化思維、語言以及風俗習慣等有不同,從而形成了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各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壯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對山歌有不同的稱呼:歡、西、加、比、論等五種。在壯族地區,每一個區或鄉都有好幾個調子,其中有敘事用的平調;有抒發歡快情緒的喜調等。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被稱作壯族民歌的“活化石”,其結構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具有獨立音調,第三聲部的鼻音哼唱最為動人,三個聲部間互相協調,旋律流暢,音調柔和。侗族多聲部情歌一侗族大歌為代表,用于情歌對唱侗族大歌主要以“鼓樓大歌”和“攔路大歌”和“聲音大歌”為主,侗族人把侗族大歌的高聲部叫“所旁”(侗語),低聲部叫“所吞”(侗語),這種聲部概念奠定侗族民間固有的多聲部思維,使侗族大歌在中國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中綻放奇異的光彩。瑤族自稱為“金門”、“布努”、等。在廣西居住的瑤族支系繁多,瑤族多聲部民歌都以其襯詞而得名。如《香哩歌》、《吉冬諾》都是音襯詞而得其名。清代詩人屈大均曾為瑤族民歌寫下:“瑤俗最尚歌,男女雜沓,一唱百和”贊美瑤歌的經典詩句。除此以外,廣西還有苗、回、彝、京、水和仡佬等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多聲部民歌。
為了渲染氣氛,更好地歌唱,廣西各少數民族情歌對唱常常用一些民族民間器樂進行伴奏。壯族的馬骨胡、天琴,侗族的侗琵琶、牛腿琴和侗笛等,苗族的苗笛,京族用獨弦琴等。
馬骨胡是壯族拉弦樂器,因琴筒用馬骨制作而成,故稱之得名。馬骨胡主要流行于廣西左右江一帶,多為壯族獨腳戲伴奏,亦可用于獨奏、器樂合奏、地方戲曲和說唱或是情歌對唱音樂伴奏。用天琴伴奏的壯族山歌或敘事歌的表演形式,叫“唱天”。由一人獨唱、一人伴奏或一人自彈自唱的稱作“獨天”,由兩人以上彈琴對唱的稱作“對天”,在彈唱過程中,歌聲和琴聲的節奏、節拍、速度等均不相同,千變萬化,但又結合融洽。
侗族用民間樂器伴奏的歌類有三種;琵琶歌、牛腿情歌和笛子歌。侗族琵琶歌,侗語稱“嘎琵琶”。牛腿情歌語稱“嘎果吉”侗族的笛子歌,侗語稱“嘎笛”。這三種民族樂器是侗族情歌對唱最常用的伴奏樂器。由于各地琵琶歌和牛腿琴歌所使用的型號和定弦的不同,土語不同,運用嗓音不同,因而形成許多種不同的風格。有的用假嗓唱,有的用真嗓唱。大部分地區為男子自彈自唱,或男彈女唱。侗族琵琶歌、牛腿情歌和侗族笛子歌都是侗族青年們在談情說愛時彈唱的歌曲,其內容都是比較短小的抒情歌,歌詞可以按傳統的演唱,亦可即興創作,樂器伴奏下演唱的侗族情歌對唱,纏情綿綿,親切委婉,營造了談情說愛的氛圍,另人陶醉。
苗族情歌對唱的主要伴奏樂器是苗笛。苗族笛子歌,苗語稱“系嘎凌”。苗笛聲音比較低沉,音域不寬。為了適應歌者需要,一般苗族青年男子要準備很多根笛子再去找女的對唱情歌,在對唱時,根據男女歌者的嗓子需要,及時調換用不同音高的笛子進行伴奏。苗族笛子歌和歌者完美的結合,渾然一體,有較高藝術魅力。
總之,廣西少數民族情歌對唱民俗千姿百態,隨著社會都市的發展和現代傳媒的快速發展,情歌對唱的習俗已被現代的通訊工具所代替。學唱情歌的年輕人已漸漸減少,傳統情歌對唱的歌俗已慢慢萎縮。傳統情歌對唱戀愛模式已慢慢退出現實的生活舞臺。傳統民俗和民歌面臨傳承斷絕的危機,這需要全社會和你我共同的關注,盡全力保護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是你我的共同的責任所在。
[1]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民族志[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10.
[2] 《侗族文學史》編寫組.侗族文學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12.
[3] 喬建中.“原生態民歌”瑣議[J].人民音樂,2006.
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科研項目《廣西少數民族情歌對唱研究》研究成果(YB2014253)
潘永華(1971-),男,侗族,廣西三江人,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聲樂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原生民歌特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