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劍萍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淺析孔子音樂美學思想的“中和之美”
牛劍萍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中和思想”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范疇,孔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和之美”的音樂審美標準,適應當時統治階級和音樂審美的需要,也對后世文學、音樂的創作以及審美產生重大影響。
孔子;中和之美;思無邪;樂而不淫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并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征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百家爭鳴最為繁盛的時期,涌現出許多學派的思想家。先秦儒家美學在中國古代美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如儒家美善交合的審美思想,孔子作為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都有重要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時魯國曲阜人。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音樂教育家,是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的創始人。
“中和之美”蘊含著孔子的音樂審美標準,“中和思想”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范疇。中和思想的萌芽始于《尚書·堯典》“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剛而不虐”是說為人正直而溫和,寬大而謹慎,性情剛正而不凌人,態度簡約而不傲慢,“簡而無傲”是舜帝對當時年輕人性格修養的要求,這些都具有中和思想的萌芽。孔子繼承并發展了這一思想,形成儒家學派的中和原則,并且明確提出了“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盡善盡美”、“文質彬彬”與“中和之美”的音樂審美準則。
在《論語·為政》中記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古代詩樂不分家,《詩》三百包括詩歌與音樂,這也是孔子提出詩樂的基本原則。“思”字本無實際意義,只是關乎“無邪”的具體內容。“思無邪”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文學創作理論上,孔子強調作者的態度和創作動機,二是從思想上說,“思無邪”就是要歸于正誠,如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所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這里要說,孔子認為這句詩可以包括全部《詩經》意義。邪和正,必要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仁”。孔子所要表達的“思無邪”也就是“合于禮”、“合于仁”,這也是孔子音樂美學思想中,“仁”的精神體現。可以說“禮”是“仁”的道德基礎,而“仁”又是“禮”的具體表現。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相互禮讓以此作為基礎,才有“禮”的存在。“仁”的精神也是音樂“善”的體現,上文提到的“盡善盡美”就是孔子對音樂的一個評判準則,也是“仁”的精神所在。“合于仁”倘若音樂做到這一點,這樣的音樂便是能夠感動人、感染人的音樂,使人發自內心的喜歡這個旋律,從而向更高層次“善”的向往與追求。只有禮樂的相互配合,才能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
在《論語·八佾》中,孔子對《韶》與《武》作了評價:“子謂《韶》盡美也,又盡善也;謂《武》盡美也,未盡善也。”孔子談《韶》樂時說,“美到極點了,好到極點了”;談到《武》樂時說,“美到極點了,但還不夠好。”韶樂是大舜時代的音樂,孔子對它的評價是盡善盡美,對周武王時代的音樂評價是,美是很美了,但善還有所欠缺。表明大舜時代,道德高超,盡善盡美;周朝開始殺伐增多,道德水準下降。“盡善盡美”與“未盡善也”二者之間差了“仁”的精神實質。“美”與“善”這對審美范疇,分別說明了音樂的內容與形式,以此作為一個準則。完美的音樂也必須具備“美”與“善”的標準。
可見,孔子是要求個人的“思”合于禮,要求音樂的“思”合于禮,“思無邪”就是要“思”合于禮,止于禮。另外,音樂與政治也是緊密相關的,推行仁政,社會安定,人心順和,才能創造平和的音樂,人們才能在音樂中感到快樂。將以“禮”、“仁”、“美”、“善”為本體,音樂的境界自然便是高尚、美善的。
出自《論語·八佾》中:“《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說:“《關雎》這首詩,快樂不是沒有節制,悲哀也不是過于悲傷。”體現孔子思想的中庸之道。
在孔子看來,所表現的情感不但要具備道德上的純潔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節制,講究適度、平和,不能過于放縱、任其泛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表達的正是中和之美,歡樂而不放縱,悲哀而不傷痛,一切情感的外現都是那么的恰到好處。“中和”思想就是“樂”與“哀”的一個標準,“樂”與“哀”一定把握著適度原則,這樣的音樂才可能是“美”的。
孔子思想中的“和”不同與其他人“和”的認識,其融入了中庸之道,針對不同的事物,即便是矛盾對立的,通過“中和”思想的調和,使之和。或者在事物中取其“中”使得相矛盾的事物變得恰到好處。保持“中和”的原則,在所有事物上都是過猶不及,音樂才可展現最佳狀態,展現完美的聲音。
由此可見,孔子所提倡的審美標準就是“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兩個審美標準又體現其中庸之道的思想,而中庸之道蘊含著“禮”、“仁”、“美”、“善”,所以,將這些融為一體的音樂才是完美無瑕的音樂,也是孔子所追求理想的音樂。
[1] 龔妮麗.中國音樂美學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
[2]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