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
(榆林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基于陜北秧歌的原始性特征研究*
周 勇
(榆林學院藝術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陜北秧歌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民間舞種,秧歌與其它的地方文化一樣,具有鮮明的地方主義色彩。自延安時期開展的“新秧歌運動”后,陜北秧歌就在全國得到迅速并且廣泛的傳播。伴隨著陜北秧歌的不斷發(fā)展,對中國舞劇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可以說,陜北秧歌在中國的民間藝術寶庫中占據(jù)著關鍵的位置。
陜北秧歌;原始性特征;起源;功能分析;民間藝術
眾所周知,如果談到陜北文化,必不可提的就是陜北秧歌。陜北秧歌是陜北文化中最燦爛的明珠。其衍生與發(fā)展充分的彰顯了陜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不懈追求的頑強精神[1]。陜北秧歌更是陜北勞動人民敢于面對困境生活的真實寫照,體現(xiàn)了陜北勞動人民樂觀向上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本文主要立足于陜北秧歌的起源,對其原始性的特征進行探究。
陜北秧歌流傳于陜北地區(qū),是一種最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具有一定的群眾性以及代表性。陜北秧歌的分布地區(qū)比較廣泛,主要集中在延安中北部以及陜西的榆林南部地區(qū)[2]。陜北秧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可以說,陜北秧歌是陜北地區(qū)最耀眼的一顆明星。
關于陜北秧歌的起源說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三類:
(一)陜北秧歌起源于南方稻區(qū),是南方的勞動人民在插秧的時候所唱之歌;
(二)陜北秧歌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儀式或者祈求豐收的儀式,是人類對太陽圖騰的一種崇拜,因而在某種程度上,秧歌又被稱為是“陽歌”。
(三)很多的文化研究專家認為,人類的原始文化起源于巫文化,秧歌自然也不例外。秧歌起源于儺舞,是一種宗教祭祀的儀式。
這對著三種說法,第三種說法具有明顯的說服力。就第一種說法而言,說秧歌起源于南方,但是從它的流行區(qū)域來講不具備一定的說服力;針對第二種說法而言,說秧歌是“陽歌”是一種祭祀活動,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第三種說法是在第二種說法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因而更具一定的探究性。針對秧歌的起源,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tǒng)一明確的劃分標準[3]。但是不管學術界認可哪種說法,我們都可以從中得知,秧歌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曲,是我國民間藝術中最典型的代表。
(一)從秧歌的起源方面進行探究
秧歌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研究關注的焦點,對于其起源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劃分。上文也對其代表性的三種起源說法進行了仔細的闡述。總結(jié)分析,認為秧歌起源于儺舞,是一種宗教祭祀行為更加符合陜北秧歌的原始性特征。
(二)從秧歌的內(nèi)容方面進行探究
秧歌的起源是離不開上古時代的儺儀的,針對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陜北秧歌的具體內(nèi)容中探得。在秧歌隊出場時,領隊的人員也就是專業(yè)“傘頭人”必須要先唱幾句開場的秧歌,之后再正式的開始鬧秧歌。這就與《周禮。夏官司馬》中的“方相氏”一職不謀而合。另外,在陜北秧歌中其中兩種舞同樣也保留了原始巫術的印記。一種是“三山刀”這種刀是鐵制成的,上面有三個牙形體,形狀如山,刀的下柄有多個鐵環(huán),在搖動的時候,會發(fā)出響亮的聲音。巫師拿著這個刀跳躍呼唱,目的是用來捉鬼驅(qū)邪;另一種是“羊皮鼓”男性巫師穿著裙子、頭上戴著紙飾,左手持鼓搖環(huán),右手就用小木棍擊鼓。一邊舞蹈一邊呼唱。這種擊鼓搖環(huán)的產(chǎn)生的巨大的聲響進而驅(qū)鬼的形式也是傳自遠古時代。
陜北秧歌在演出之前,需要拜神求佛,因而也被稱為敬神秧歌。榆林踢鼓子秧歌就是最鮮明的代表[4]。伴隨著秧歌的不斷發(fā)展,各個地區(qū)的秧歌都有不同的表象形式,但是不管怎么變換,其本質(zhì)是不變的,都是從祭祀的形式上演變而來,表達的內(nèi)容也具有一定的趨同性,都是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一)原始宗教性的功能
從陜北秧歌的起源發(fā)展來看,陜北秧歌具有比較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以及原始宗教功能。從陜北秧歌的內(nèi)容以及形式可以看出,其依舊保留了原始的謁廟以及轉(zhuǎn)九曲等多種方式,這些表現(xiàn)的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巫術源頭。從沿襲的宗教習俗不難看出,原始宗教的烙印子在陜北秧歌中的表現(xiàn)還是很明顯的。
(二)文化功能
陜北秧歌是一種地區(qū)的民間文化活動,因而文化功能比較鮮明。陜北秧歌已經(jīng)成為民間的一種信仰,一種表達情緒寄予希望的文化傳播形式。在陜北秧歌中,一種群體的力量更是一種隱性的文化功能。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fā)展,陜北秧歌已經(jīng)成為中國民間最璀璨的藝術。在不斷的衍生、發(fā)展的過程中,陜北秧歌不僅是一種審美藝術,更蘊含一種隱性的文化功能。對中國民間藝術的發(fā)展起著一定的推進作用。
[1] 郭冰廬.陜北人:民族融合釀就“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J].榆林學院學報,2014,01:40-46.
[2] 李雪梅.地域舞蹈與生態(tài)環(huán)境——試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地理特征[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2,02:13-22.
[3] 逄增玉.解放戰(zhàn)爭時期東北秧歌劇與審美意識形態(tài)[J].文藝爭鳴,2012,04:47-57.
[4] 劉蓉.陜北文化的分期及其基本特質(zhì)[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85-88.
榆林市科技局產(chǎn)學研合作項目資助研究成果(2014cxy-10)
周勇(1972-),男,北京人,榆林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