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榮榮
(天水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歌劇排演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意義
——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排演思考
韓榮榮
(天水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歌劇排演是聲樂教學實踐的需要,也是培養應用型聲樂人才的重要教學實踐手段。本文中,筆者結合此次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校內排演,從高雅藝術進校園、人格塑造擔責任、歌劇普及眾力推、聲樂人才重應用等幾個大的方面分析了歌劇排演對于高師聲樂教學的意義。
歌劇排演;再別康橋;聲樂教育
劇目排練課是我院聲樂系為聲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所設置的一門重要課程,它是學生在掌握基本發聲方法、積累一定聲樂曲目的基礎上的進階教育。筆者在天水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承擔聲樂專業課的同時,也擔任劇目排練課指導老師。經過了將近一年的歌劇教學實踐后,于2016年6月在天水師范學院音樂廳由2013級聲樂表演班排演了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演出雖然不甚成熟,卻是對歌劇教學一次很好的初探。
(一)創作背景
小劇場歌劇的應運而生不是偶然,它更符合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更適合在小劇場進行演出,更易于在廣大校園內進行傳承,也更能滿足群眾觀看歌劇的需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音樂學院教師陳蔚在本來為哈爾濱歌劇院委約創作的四幕歌劇《林徽因》的基礎上編劇并導演、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周雪石作曲的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在2001年12月于北京人藝小劇場公演,并連演25場,在歌劇界引起極大的轟動。
(二)劇情簡介
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表現的是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之間的掙扎。劇中人物有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陸小曼、金岳霖、胡適。弘揚這些同時代、共命運的知識分子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和高尚情操。
(一)高雅藝術進校園
“藝術是人類歷史中沉淀的寶貴財富,任何人都有權利享受藝術帶來的福祉。”[1]中國民族歌劇作為健康高雅藝術的門類之一,在校園內的傳播具有良好的審美教育意義。在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排演過程中,我們重視宣傳中國歌劇的藝術普及,引導觀眾們恰當的看待歌劇、理解人文精神、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
(二)良好人格再塑造
中國民族歌劇內容廣泛,社會反響深遠,通過塑造一個個感人的形象,從而增加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劇中人物——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陸小曼、以及劇情中涉及到的胡適、金岳霖,都是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界、文學界的名流。他們的社會經歷、社會地位、學術成就等歷史背景,是這部歌劇音樂創作的重要依據。”[2]“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這些受西方教育,在舊文化社會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知識分子,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之中,而且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對新社會、新政權、新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準確傳達,經過了歷史的變遷仍然那樣耀眼。他們對民族形式的挖掘和傳播,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和保護,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令人省醒。”[3]學生不僅在精神上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高尚的情操,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了積極有益的教育。
(三)歌劇普及眾力推
歌劇排演者以及觀看過歌劇演出的大學觀眾們,是專業歌劇的潛在觀眾群,更是我國歌劇事業得以繁榮發展的見證者。在未來的進程中,中國歌劇教育勢必要普及到每一個高校的校園,而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進入校園的排演正是我們前進的第一步。這次排演無論是從校園歌劇的參與者角度,還是從它對推動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的作用方面來理解,校內歌劇排演的意義都是極其深遠的。
(四)聲樂人才重應用
聲樂表演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熟練掌握發聲技巧和演唱能力,兼具表演、教學以及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成功的歌劇排演是對學生專業訓練成果的檢驗和展示,更是聲樂學習者從課堂走向舞臺的階梯。體驗和經歷過歌劇排演的寶貴經驗在不同程度上為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的人生道路提高了競爭的自信和實力。
1.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演唱素質。“歌劇是以音樂為中心要素的綜合性高雅藝術,是以能浸透人的靈魂的歌唱為主,并輔之以戲劇語言的一種綜合性藝術”[4]在這次歌劇排演中,雖然采用的是鋼琴伴奏清唱的形式,但是參演學生能從以前機械式歌唱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探索的前進,每個表演者都會自覺地去了解整部歌劇的發展脈絡,琢磨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年齡特征,許多平時演唱缺乏感情的同學,到了歌劇排練課上都能隨著劇情發展投入的進行演唱。實踐證明,歌劇排演是提高學生綜合演唱素質的有效途徑。
2.提高了舞臺表演能力。我院聲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二年級設有舞臺表演課,到三年級設有劇目排練課,筆者在教學中從一些小品和話劇片段到歌劇排練,逐步深入進教學實踐,經常組織學生觀摩同一劇目的不同版本,仔細講解舞臺上的每個細微的動作和表情,表演上給學生發揮的空間。通過這次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排演,給學生不僅提供了登臺演唱的機會,而且增強了他們的舞臺感和駕馭舞臺表現的能力,從而幫助他們在歌劇表演上得到提升。
3.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一部歌劇的排演需要全劇組人員的通力合作,需要各方面關系的和諧相處,從確定曲目以及參演人員、到歌唱、表演、合伴奏、走臺、彩排到最后的演出,同學們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團隊合作精神,互幫互助,相互促進,每個同學的專業學習也有了顯著提高。
在我國高等師范類音樂院校目前的聲樂教學體系中,關于歌劇表演的藝術實踐模式仍處在摸索階段,我們可以把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看做一個起點,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排演出更多的校園版歌劇,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聲樂人才,這才是此次排演最積極深刻的實踐意義。
[1]沈祺.歌劇欣賞十八講[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
[2]周雪石.關于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音樂創作[J].歌唱藝術研究,2001,(6).
[3]水兒編劇.再別康橋劇本后記[J].2000,(5).
[4]《新世紀青少年藝術素質培養叢書》編委會編.歌劇入門與鑒賞[M].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5).
韓榮榮(1985—),女,甘肅靖遠人,藝術碩士,講師,天水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