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倩
(平頂山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對分課堂在音樂論文寫作課程中的運用研究*
胡倩倩
(平頂山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針對當前論文寫作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將“對分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引入到該課程的教學中去,增強了學生課后學習的自主性及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本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更多教師在不同的課型上進一步探索。
音樂論文;教學模式;對分課堂的運用
(一)選題問題
由于音樂專業的學科特殊性,很多學生從未進行過文字性學術研究,畢業論文幾乎是學生在校四年期間唯一一次進行學術創作和研究的機會,因此很多學生對音樂論文的概念幾乎為零,每每面對選題環節就不知所云。尤其是每年畢業生進行選題初審的時候,學生的反應都是困惑不堪。由于平時課程以技能技巧課居多,理論知識積攢不夠,對音樂業內在理論研究近幾年的趨勢和成果就更加沒有涉獵,因此在選題方面學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選題空泛、選題過大、選題沒有研究價值、選題視野局限存在大量雷同等問題。
筆者在畢業論文指導環節和教學過程中注意到學生較為常用的幾個選題方向是:《淺析古箏的基礎教學法》、《淺析中國藝術歌曲的藝術特征——以XX作品為例》《淺議歌唱時氣息的作用》《論音樂學與美學之間的關系》《鋼琴演奏時如何進行放松訓練》等為選題。這些選題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選題的研究對象涵蓋學科范圍過大,本科的學生沒有研究的能力;還有一些選題方向重復率過高,中國知網或者其他論文檢索網絡相類似的期刊、學術論文、會議報告鋪天蓋地到處都是。
不難看出大部分學生并不清楚選題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選擇的論文題目僅僅是考慮到后期撰寫時是否有資料可以提供給自己完成畢業論文要求的字數任務。
(二)撰寫問題
學生普遍把畢業論文當成了長篇作文去完成,撰寫時往往忽略學術的嚴謹性、論文的邏輯性和研究成果闡述的條理性。
學生在撰寫論文時僅僅是一味的陳述一件事情或者一種觀點,對他人的研究成果也是大段的摘抄,直接復制粘貼,由于不是從一篇文章上摘抄下來的,又不對摘抄內容進行分析總結,一篇論文看上去就像一件由各種材質各種顏色的碎布縫在一起的衣服,文章也就沒有任何邏輯和貫通可言。
(三)學術論文的格式規范問題
由于學生從未進行過學術論文的撰寫練習,一篇合格的本科學位論文應該包含哪些部分,各個部分的格式規范是什么,對此大部分學生毫無意識。有些學生對于摘要、關鍵詞有什么樣的作用;注釋和參考文獻有什么區別都不清楚。在論文撰寫的后期,論文指導教師不僅要幫學生修改論文內容,甚至還要幫助學生修改論文的格式和排版,加重了論文指導教師的工作量。
(四)論文寫作課程教學與學生實踐脫節
論文的核心問題是寫什么、如何寫、怎么去寫,重在寫的過程,論文寫作的課程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學術論文的撰寫能力,但畢業論文寫作這門課程卻是一門單純的理論講授課程,許多學校講其設置為選修課,課堂也采用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課堂講授也多為老師一人講解學術論文應該如何去撰寫,課程結業時有些學校要求學生上交一份學習心得體會,或者有些學校只根據學生出勤率和平時課堂表現給出最后的結業成績。
枯燥乏味的理論學習容易讓學生出現厭學的情緒,而教師辛苦備課、機械講授卻換來學生輕視的學習態度,惡性循環導致教學沒有針對性,課堂中師生互動減少,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在進行實際撰寫時仍舊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脫節。
(一)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是什么
類似傳統課堂,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又類似討論式課堂,對分課堂強調生生、師生互動,鼓勵自主性學習。對分課堂的關鍵創新在于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 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可簡稱為PAD課堂。
(二)對分課堂模式的實踐運用
筆者擔任的《畢業論文寫作》課程開課時間為大四學年的第一個學期,共12周,每周2個學時,共24學時。主要教材為《音樂論文寫作精講》,教材分為5個章節,由于選題(開題報告)、論文提綱涉及到搜集整理、撰寫、論點論據的邏輯關聯,因此在第二章選題和第四章提綱采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實踐。
(三)在選題章節的教學運用
傳統課堂模式中選題章節的講授通常會告訴學生如何做好選題的來源,如何詮釋選題的意義和依據,除此之外較少教授學生如何操作,如何避免選題空泛、選題過大的問題,而學生僅僅通過課件展示、教師講授或者通過范文分析進行學習,理論的掌握不一定代表在實際操作時就能夠很好的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等到開始進行畢業論文開題時,學生依舊會出現很多此前常見的幾種問題。因此對分課堂的講授——內化吸收——討論的模式引入能夠很好地解決講授與實踐脫節的現象。
本章節的第一周為理論講授,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明白選題的深遠意義及開題報告撰寫的規范。由于選題必須是通過大量資料搜集整理之后,根據學生自己學習情況和興趣進行選擇,因此在講授時只能講授資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只有通過學生討論和實踐才能知道學生對選題章節教學目標的實際掌握情況。
將選課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內成員按選題的各個環節進行任務分配,選題的各個環節是在章節講授的第一周已經告知學生,各環節任務完成以后進行小組內匯總以書面的開題報告形式上交作業,各小組推薦一人在章節教學的第二周進行選題陳述。學生在課下一周進行選題的實踐過程就是對上周教學內容的內化吸收過程,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依托,使實踐更有指導性和針對性,同時也避免了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枯燥乏味感。學生在課下進行協同合作,本身也是一個學習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不僅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
本章節的第二周為討論環節,教學內容依舊圍繞論文選題的學習為核心,筆者先對上周所講知識點進行總結,課堂的其他時間交由學生討論,討論的形式為各小組推薦的同學進行選題陳述,陳述的展示形式不限,可以選擇PPT文稿展示,可以選擇板書展示,也可選擇進行Word文檔展示。所有聽課學生作為評審綜合評定。筆者再帶領學生依據上周所講的理論要點對所有小組逐個進行打分和點評。在討論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尤為積極,課堂氣氛很活躍,相比傳統課堂學生參與到教學環節的程度大幅提升。因為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選題作業的準備當中,在進行討論時學生的積極性被帶動起來,又加上小組和小組之間存在對比和競爭,筆者在進行點評時學生的反饋態度相較傳統課堂積極很多。
(四)選題章節的教學反饋
選課學生共108人,在選題章節學生分組情況為:按學號順序進行分組共分為11組,最后一組為8人其余小組均為10人。筆者在選題章節教學結束之后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學生對課堂氛圍的反饋;第二學生對課后小組討論反饋;第三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認可度反饋。
在課堂氛圍的反饋較為一致,10組學生對課堂氣氛全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這樣的課堂氣氛活躍,不枯燥,能夠集中精神進行學習和討論。
在課后下組討論情況的情反饋為:有一組學生反映課后討論(內化吸收過程中)小組成員始終無法到齊,六組學生反映課下能夠主動自主學習,小組成員組織討論活動積極。小組組織1-2次討論活動的比例為54.5%,小組組織3次討論活動的比例為36.3%,小組組織活動僅為1次的比例為9%。
在對新教學模式認可度的反饋中有近30%的學生無法適應新的模式,主要體現在這30%的學生認為課堂就應該是老師講學生聽,而不是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在課堂中“主演”的角色別削弱是否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質量。
綜合看學生的反饋,首先值得繼續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原因體現在,學生對課堂氛圍的高度認可,并且有近六成的學生能夠在課后主動的進行討論和學習,學習的氛圍和熱情比傳統課堂有大幅度提升。雖然有近三成的學生反映無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但凡是都有一個慢慢適應慢慢發展的過程,隨著對分課堂與論文寫作課程相互結合、不斷深入,學生會逐漸適應這種教學模式。
(五)在論文提綱章節的教學運用
傳統課堂中對于論文提綱的講授側重點往往在于告訴學生論點和論據的概念以及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系,教學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在實際撰寫時能夠做到科學系統的撰寫順序,以及能夠把握論文章節的邏輯合理性。單純講解論點是什么、論據又是什么、論點如何提出、論據如何支撐論證、論證的方法有哪些等等這些過于抽象又不具體的理論概念時,學生往往無法明白教學的內容,論文的選題非常重要,而實際撰寫時論文的提綱更加重要,好的開頭是需要更好的過程才能夠錦上添花的,因此在講授論文提綱章節時筆者依舊采用了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目的在于讓學生將論證這一抽象的理論化為具體的文字論證實踐。
與選題章節的教學安排相同,章節教學的第一周進行理論講授,將提綱所涉及到的寫作理論、邏輯理論、論點論據論證之間的關系、論文框架結構的安排等知識點進行講解和實例分析,并在課時的后半部分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撰寫簡略提綱和詳細提綱,以及兩種提綱的利弊和用法,使學生能夠明確論文提綱包含哪些理論知識點以及如何運用提綱。
依舊采用之前的分組方式,仍舊延續此前各小組上交的論文開題報告內容,根據各組所選的論文題目,用一周的時間進行組內討論,撰寫一份簡略提綱。各小組自行分配任務,推薦兩名同學進行PPT文稿展示(不得推薦此前進行開題陳述的同學)一名同學操作PPT文稿,另外一名同學進行提綱陳述。由于提綱的內容較多,此章節的對分課堂討論環節采用兩周學生進行,順序由各組抽簽決定。
在每組學生進行提綱陳述時,聽課同學可在陳述完畢之后提出自己的異議和建議,不再由筆者一人進行點評。在最初的討論過中,聽課學生并不太敢提出自己的意見,生生之間的互動不夠活躍,筆者在聽到有學生小聲討論時便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及時給予肯定并幫助發言學生整理思路完善發言內容,這也是對分課堂中容易出現的課堂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任課教師要及時調整課堂情緒,不要點名或指定某位學生進行發言討論,而是需要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啟迪學生的思路,通過誘導使學生逐漸參與到教學環節。
(六)論文提綱章節的教學反饋
與選題章節的課后反饋有所不同,學生對新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有所提升,小組內部的討論次數明顯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相對選題章節也有所提升,甚至有些小組在課后主動聯系筆者要單獨輔導提綱陳述或者修改PPT文稿,只是此前采用對分課堂模式從未出現過的現象。
通過兩次使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很多,最重要的是學生對所講授的理論知識有了更加具體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內化吸收以及討論環節的鞏固,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操作,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的教學目標。而這也是本門課程的最終目標,同時也完全符合音樂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1]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復旦教育論壇, 2014,05:5-10.
[2] 李虻,姚蘭.音樂論文寫作[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李虻.音樂論文的選題方向和價值取向[J].音樂探索,2005,01.
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標準體系建設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2015-jsjyzd-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