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曼英
長沙民政學院外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
“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實踐*
鄧曼英**
長沙民政學院外語學院,湖南長沙410004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預示著高職院校教學的新改革和新實踐,也對教學的載體教學資源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實踐必須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建設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庫,實現線上線下資源的整合。共享共建的模式有利于實現高職現代化教學改革,對于教學手段的豐富和教學效果的提高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互聯網+”;校企合作;共建共享
2012年“互聯網+”概念的誕生宣布“互聯網+”時代的全新開始。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互聯網+”,并制定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行動綱領。作為與經濟發展結合最緊密,承擔著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一線人才的高等院校理應主動研究和實踐“互聯網+職業教育”。“互聯網+職業教育”絕不是只將互聯網作為教學手段,而是革新思維模式和教學理念。高等教育的教學對象被稱作“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傾向于碎片化知識的學習,享受快捷獲取知識的方便,也非常贊同傳授簡約、實用的知識。隨著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學模式與資源已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的訴求,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能力無法進一步拓展,“互聯網+職業教育”應運而生。它要求以課程資源中心、依托“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手段,開展基于“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完成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實踐,實現教學新模式探索和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在“互聯網+”背景下,開放共享理念是全球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MOOC、翻轉課堂、微課等新興教學模式開始逐漸滲入到高職教學,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紛紛開展基于“互聯網+”的教學資源建設,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共建共享。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畢業后都要輸送給一線企業,因此企業既是學校的良好合作伙伴,又是高職學校服務的對象。一方面,高職院校擁有校園網絡、電子資料、書籍、師資等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教學資源與企業經營、生產、銷售的關聯性不大;而廣大企業雖然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現代化的經營理念,但缺少完整的員工培訓資源,缺乏先進的知識儲備,很難獲得提升的原動力。因此,共享校企雙方的優勢資源,通過有效的網絡資源實現校企共贏成為雙方發展的共同目標,而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就是實現以上目標的助推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成了人們不可或缺的學習和工作的工具。越來越多的人不僅利用網絡學習、生活、工作,而且還將這些資源在網絡上共享,從而構建了豐富的信息化資源,通過“互聯網+”的技術支撐,將行業、企業、高校的信息資源整合、共享,消除信息壁壘,推動了校企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一)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一道亟待解決的難題。雖然很多高職院校與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展了一些合作,但是在教學資源方面的合作并不深入。一方面職業院校承接產業轉型,對接行業企業的能力不足,現有的教學資源很難滿足新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另一方面企業參與教學資源建設的動力不足,很難獲得人才輸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直接影響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合作意愿,不能達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狀態。“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學資源開發有利于結合校企雙方的優勢,滿足共同的訴求,實現雙贏的效果。
(二)整合教學資源
“互聯網+”時代下,無論是行業還是高校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承載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也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和革新。整合校企教學資源必須從行業發展趨勢和職業崗位任務分析入手,把職業要求的知識、技能、態度、素質與受教育者的認識、習得過程有機結合起來,精心組織篩選相關內容。其本質在于整合雙方優質的教育資源,形成雙向參與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學校來講,要一切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建設,為企業發展提供扎實的知識儲備和人才來源。從企業來講,配合學校對學生培養,傳播先進的管理和經營理念,共享企業文化,參與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將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三)創新教學理念
“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實踐還需要秉承互聯網思維理念,開展教育教學的改革。互聯網思維,就是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手段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整個行業生態圈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互聯網+職業教育”實現了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使無論是企業還是高校都能夠創造資源、共享資源、獲取資源和使用資源,并最終形成完整的知識庫。在此過程中,優質教育資源正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和豐富,并在互聯網呈現出來,使學習者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他們想要的學習資源。知識獲取的效率大幅提高,獲取成本大幅降低,這也為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樹立互聯網思維模式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用戶思維,即以用戶為中心,為用戶創造優質的服務體驗。“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實踐必須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形成服務育人的職教文化,根據用戶(企業、學校、學生)需求建設教學資源,并讓用戶參與資源的開發過程,倡導開放共享的課程體驗,以用戶的可持續發展為教學資源建設的目標,在建設過程中,始終以用戶思維為指導,將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學校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整合,并通過互聯網實現共享共贏。
(二)開發專業數字化資源
“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實踐首先必須開發專業數字化資源,即以校企合編的方式進行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學資源在技術性、實效性方面體現與崗位職業技能一體化、與職業行業標準一體化、與數字化資源的一體化的研究,使其既可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企業員工加強理論提升的重要依據。“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實踐還應以網絡為平臺、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完成課程教學科研活動的數字化處理。最終形成以課程教學為中心,借助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媒體傳播技術將各種教學資源以多種媒介、多種形態、多個層次進行整合形成立體化教學資源體系。
(三)打造共享共建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感召下,高職院校在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數字教育資源的同時,還應探索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的途徑,即如何利用數字教育資源搭建教育服務平臺,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校企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建設能夠轉變教學組織方式,使教學工作更適合社會發展和學生就業的需要,是網絡資源建設的主要內容。在這一平臺上,校企雙方都能完成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實現平臺模式創新,從而增強教學質量。在教學資源庫平臺建設中引入企業參與,融合企業優質資源,以實現教學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的校企互動、共建共享,是解決當前教學資源庫缺陷的有效途徑。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教育”的結果,將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可以讓用戶在各種終端和網絡的環境下足不出戶、隨時隨地地接入學習。“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實踐正是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體現。學校與企業深入合作,實現校企資源共享不僅有利于職業院校豐富教學資源、了解企業需求、培養企業生產實踐所需人材,同時也有利于企業定向培養優秀員工、整合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可以說是互利互惠、優勢互補、互助共贏的良好模式。
[1]顧東雅,劉德駒.“互聯網 +”背景下高職紡織專業校企共享數字化教學資源研究[J].才智,2016(7).
[2]王艷.“互聯網+”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2).
[3]吳舒涵,牟輝,林美萍.互聯網環境下校企合作課程改革路徑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6(1).
[4]孔原.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產教融合模式創新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5(8).
G712
A
1006-0049-(2016)19-0031-02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英語教學研究專項課題《校企共建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核心課程在線教學資源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XJK014YYB03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鄧曼英(1981-),女,研究生,長沙民政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用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