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增雪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
近代之前中西方宗教信仰觀之差異性比較
崔增雪*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湘潭大學,湖南湘潭411105
宗教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是從宗教開始了自己的文明歷程;人類的宇宙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實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依賴于宗教的解釋,然而中西方民眾卻在自身的社會文化土壤之中衍生出不一樣的宗教信仰觀念。本文從宗教信仰目的、宗教情感、宗教生死觀等方面對中西方民眾信仰進行比較,進一步探討中國民眾信仰意識。
中西方;宗教信仰;差異比較
中國民眾的宗教信仰有很強烈的功利性色彩和濃厚的現世主義情感。在他們眼里,宗教常常是作為現實生活的一種補充,敬天祭祖、去病消災、求子、求雨、求福、保平安等都表明了民眾是有需求、有目的才會去求神拜佛的,正如我們所說的“無事不登三寶殿”。為此他們也相應地會去做些善事、積善德、添香火錢、增添供奉等,這都是為了有求必應,有所報償,并不在精神和內心世界真正信仰神靈。此外,宗教里所宣揚的懺悔精神也沒有得到深入的宣揚,儒家傳統文化和封建王朝的刻意壓制使得民眾在問題的認知上僅限于內心自省,而非是進行深入懺悔。所以,中國民眾的宗教信仰并不純粹,功利性和現世主義色彩濃厚。
同時,中國民眾普遍認為身后的世界是人間的延續。亡者的靈魂在陰間也同樣需要金錢的打理,若是缺了什么他們會托夢給自己陽間的親人。民眾并不認為人亡后就任何需要都沒有了,而是確信在另一個世界里,靈魂仍然同在凡間一樣要有錢、物來維持。陰世間的生活秩序幾乎是完全比照陽間的現世生活。中國民眾對死者的關心、照顧體現在各個方面,沒有人懷疑對亡靈所做的一切是荒謬的或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將對現世生活的熱愛、依戀之情融于未知的死后世界的種種設想之中,希望借此來延續對于生活的享受和獲得。①
此外,中國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國度,除了佛教體系外,還存有土生土長的道教,以及它所構建的神仙體系,加之民間信仰諸神,還有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如女媧、關羽等也被民眾所推崇,這就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建立起龐大而又混亂的群神譜系,所以民眾宗教意識是多神性和混亂性的。他們固有的對宗教缺乏專一信仰或皈依某一神靈的精神,臨時抱佛腳、病急亂投醫、見廟就燒香、遇神就磕頭的方式,使多神崇拜在中國民間擁有不可遏止的趨勢,占據相當突出的位置。②神雖然了不起,但終究是要靠人來扶持,神是因人而存在的,它的靈驗與否影響到香火的盛衰,而且它存在的價值,更多地是幫助民眾解決現實問題。所以中國民眾的宗教信仰意識淡薄,情感比較分裂,趨向包容性。中國本土也并沒有出現像西方一樣的宗教戰爭、宗教斗爭。
和中國民眾相比,西方宗教信仰的目的就相對比較純粹,態度比較虔誠,基督信徒著重于追求精神和內心的救贖。基督教認為,在信仰中不能摻雜現實功利欲望,信仰是目的是永生的幸福而不是今生博取肉體的快樂。③他們信奉上帝、信奉基督并不是要從它們那里獲得什么而是為了自身的救贖。基督里的“原罪”觀使得他們相信罪從一代傳到另一代,生活是尋求拯救的生命歷程,故墮落之人要尋求在基督里的救贖,而且這是人們唯一的救贖。西方宗教是有猶太教——基督教一脈發展、傳承下來的。上帝是他們的最高的信仰對象,是統治宇宙唯一的神,是萬能的、唯一的造物者,天地的主宰,耶穌是上帝之子,是派來拯救信徒的使者,是他們情感的寄托。西方宗教普世外傳的理念暗含一種排他性、獨裁性,他們對異教徒實行嚴酷鎮壓、甚至建立宗教裁判所,審判異教徒,并與王權爭奪對民眾、土地的所有權和,為此甚至不惜發動宗教斗爭和宗教戰爭。這種現象一直進入16世紀的宗教改革才得以好轉。
西方宗教里的懺悔文化極為重要,人因生而有原罪,人性是惡的,導致西方人們對世俗人生永遠保持一種清醒的反省精神和批判態度,心靈陷人不斷的矛盾沖突的動態之中。懺悔和反思自身的罪孽,成了拯救靈魂,解脫心靈痛苦的一個有效途徑,因而十分強烈。這甚至影響到世俗文學的發展,如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盧梭的《懺悔錄》和列夫·托爾斯泰的《懺悔錄》,三者統稱為西方文學的三大《懺悔錄》,懺悔錄則成為了西方文學中的一種體裁。當懺悔文化與社會問題結合起來時,則會變成對自身社會責任感的思考。在生死觀上,基督教一直假定生活是尋求拯救的生命歷程,希望靈魂可以得到解脫進入天堂,得到永生,是一種內在的精神信仰,基督教則成為一種精神寄托而非現實功利的媒介。正如加爾文所說:神既然最知道我們生來何等喜愛這世界,他就用最恰當的方式攔住我們,并借此除掉我們的懶惰,免得我們過于貪愛這世界,我們每一個信徒都盼望一生仰望和尋求天上的永生。④盡管西方基督教皇、主教犬馬聲色、生活放縱,精神理想和現實生活極其不統一,很快地走上了衰朽和腐化的道路。但到了近代以后,隨著16世紀的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開展,對基督教信仰賴以建立的神跡基礎和形而上學的理論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但是,拆除了基督的神跡基礎并不意味著消除了基督教本身,因為這個具有頑強生命力和悠久歷史傳統的宗教完全可以將自己的根須重新放置于人性的基礎之中,這種人性的基礎是人的道德良知和情感需要。
民眾的宗教信仰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社會生存土壤、文化基礎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宗教信仰觀。中國民眾的宗教信仰觀具有功利性、包容性、重生惡死、缺乏懺悔意識等等,與西方民眾強烈的宗教情感形成對比。所以在西方宗教研究的視野中,中國是一個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度。然而,對于信仰而言,中國人不缺少信仰,尤其是不缺少個人信仰,而缺少社會信仰,無論這種信仰是不是宗教、是否科學、是否理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方宗教信仰都發生了顯著地變化。西方社會是人性替代了神性,而中國人的生產意義則更多以物性取代了人性,使人的現實生活趨向庸俗化和世俗化,這是最可怕和最令人擔心的精神危機現象。⑤故一個關于中國信仰塑造的現代化問題被提上日程。
[注釋]
①侯杰,范麗珠.《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94.
②侯杰,范麗珠.《中國民眾宗教意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32.
③陳建新.《論中西方宗教的本質差異》.《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70.
④[法]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中冊).錢曜誠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10:705.
⑤張琳.《現代性的信仰困境與信仰塑造》.復旦大學,2012:129.
崔增雪,湘潭大學,世界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B929
A
1006-0049-(2016)19-0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