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宇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朱熹倫理思想研究
杜宇*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朱熹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儒學倫理學思想家,在我國儒學倫理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置。朱熹繼承中國古代儒學倫理學家們倫理道德的優良傳統和先進思想,并極大地促進了儒學倫理學思想的發展。本文旨在對朱熹主要倫理思想進行梳理。
朱熹;理氣一元論;格物致知;人性二元論;義利觀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以來,逐步發展形成規模,并在封建階級統治階段成為主流思想。而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倫理學家——朱熹(世稱朱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孟之道,二程思想,成為儒學思想史上弘揚發展儒學的大師。朱熹的重要儒學倫理思想有理氣一元論、格物致知、人性二元論、仁義為先的義利觀。
朱熹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1]“理”與“氣”理是形而上的第一性的而氣是形而下的第二性的,也可以說是有形與無形的存在。“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1]由理到氣再到萬事本理的發展過程,即朱熹理、氣論的內在邏輯。“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氣,二氣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來,只是此一個理,萬物分之以為體,萬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然總又只是一個理。”[2]由此看出,理即是氣,氣即是理,本是一體并且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核心,萬事萬物的運行發展都離不開“理”“氣”的存在。由此可推,“理”“氣”則是朱熹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其哲學體系的基礎。
朱熹說“格,至也。物,尤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1]朱熹又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知,在即物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知之至也。”[2]這些都表明了朱熹講求格物致知之學的主張,他認為“格物”是學習知識的方法,人生來心中就包含著一切事物之理,即天下萬事萬物本來的“理”,只是被“物”所遮蔽隱藏了起來,必須通過“格物”的方式,來達到內心“理”的開顯,最終到達“知”。而人們往往又被知識所局限住,認為其無窮無盡,其實只是沒有通曉其中“理”的存在,萬事萬物“理”是一致的,真正的做到觸類旁通。必須通過“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循序漸進的積累作為基礎,最終從量變到質變,達到朱子所說的“豁然貫通”的質的飛躍的階段。總體來說朱子強調的是通過“格物”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事物、修養自身來提高自身德性,最終達到通曉其“理”,即“內圣”的過程。朱子的偉大在于從《大學》中體會、領悟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并且意識到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承認事物積累發展變化,這在當時極為先進、超前的思想。
自先秦以來,各家各派對于人性善惡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直到朱熹以“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理”“氣”論來解讀人性善惡,并尋求解決諸家人性善惡的爭論,朱熹說道:“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2]對于孟子的人性論,朱熹認為不夠完備,如果只是像孟子一樣只談性本善,則是只看到了“天命之性”而忽視了“氣質之性”,就不能從理論上解釋性惡的來源。朱熹還說道“人之所以生,理與氣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窮,然非是氣,則雖有是理,而無所湊泊。”[2]在朱熹看來人生來就具有“理”的本質,同時具有“氣”的外在表現,即“理”“氣”合一。“理”是融入人生命中的一種天賦,知廉恥、懂道義、曉仁心,即“天命之性”。因個體融入“氣”的差異,則產生善惡之別、賢愚之分,性格差異由此而來,即“氣質之性”。進而,朱熹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其意旨在,消滅欲望就是去除身上的“氣質之性”而使得道心、仁心得以開顯,讓“理”得以展現。朱熹的偉大在于合理的解釋了儒學之中“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惡”的由來,朱熹強調人之性皆善,然而善惡之別只因有“氣質之性”不同罷了,為倫理道德觀中人性本善的思想加以補充說明,其更為嚴謹。
在注釋“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第四》)中朱熹認為“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2]即不為利所動,見利而先思義者才稱得上是君子,而見利忘義者則是小人。“仁義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殉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1]朱熹已注意到了利義之間的聯系,并意識到相互轉化的關系。認為利從義中生,只要處事得當,得義的同時利也隨之而來。不難看出,朱熹的義利觀應該為尚德、仁義為先,同時不否定利的存在,認為義與利之間應該達到有機的統一。
朱熹的思想博大精深,對于朱子的思想還應進一步學習、探究,并反復斟酌,在學習朱子思想的同時,還應結合現當代實際問題,由思想到實際應用,使智慧不僅僅停留于書本,而是要發揮智慧真正的力度。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
[2]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6.
杜宇(1991-),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政法大學,倫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B244.7;B82-092
A
1006-0049-(2016)19-0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