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萬友 楊大江
銅仁廣播電視大學,貴州 銅仁 554300
?
完善招生激勵機制穩定基層電大辦學規模
——新常態下完善基層電大招生激勵機制對策探討之一
羅萬友*楊大江*
銅仁廣播電視大學,貴州銅仁554300
本文主要基于電大轉型期的改革發展問題研究,重點研究如何合理配套和完善招生激勵機制以適應新常態的問題。重點圍繞基層電大招生激勵機制產生的背景、政策依據、設計理念以及新常態下如何改革完善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學校出臺合理的招生激勵政策提供參考。
新常態;基層電大;招生激勵機制
談發展就必然談改革。電大的重要改革始于2000年全面開展的開放教育招生,即以教育部推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并由中央電大率先試點為序幕。十五年來的成就雄辯地證明了這一改革的重大意義,中國電大無可爭辯地成為了世界最大的開放大學,占據了我國成人教育的領軍地位。電大教育也開始了自創辦以來最大最深刻的觀念變革和制度創新,電大招生激勵機制的建立,即是電大系統辦學特色及其改革的直接產物,在開放教育辦學模式的發展壯大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本文擬從基層電大招生激勵機制產生的背景、政策依據、設計理念以及新常態下如何改革完善方面進行探討,提點對策。
開放教育自2000年開始鋪開,到2006年這6年中,基層電大辦學規模和水平很不理想,這與成人教育的無序競爭有直接關系。當時,各種成人辦學如雨后春筍,主要有教育行政部門主持的自學考試、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黨校系統的成人教育,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系統辦學,而這些辦學形式比電大辦學手段似乎更加靈活。通過調查,我們認為造成基層電大開放教育招生工作被動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當時成人教育領域的無序競爭對電大招生辦學空間的擠壓,二是我們對開放教育這一新的辦學模式缺乏有效的宣傳,三是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四是沒有參與成人招生市場競爭的激勵機制。
于是許多地市級電大推出了招生目標責任制,并實施相應的獎勵激勵辦法,效果立竿見影。事實證明,推行招生管理目標責任制,建立招生工作激勵機制的做法是必要的。
理論上說,激勵工具有多種,如績效獎勵、精神補償、獎金、增益分享、共享結余、績效工資、績效紅利等等。但我們發現,獎金作為最傳統的手段,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也是最直接和最廣泛的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從設計理念看,所有電大出臺的招生獎勵辦法都可以表達為:為了進一步加強招生工作內涵建設,提高招生工作水平,促進開放教育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加強系統建設,增強系統凝聚力,發揮電大系統辦學優勢,不斷擴大辦學規模,促進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從模式和標準看,都主要突出經濟刺激。如G省電大《廣播電視大學招生工作獎勵辦法》規定:1、對達到本年度招生基數的單位,按基數×5元/生獎勵。2、對招生人數超過基數的單位,超過部分在50人以內,按超過人數×10元/生獎勵;超過51至100人之間,按超過人數×20元/生獎勵,超過101人以上,按超過人數×30元/生獎勵。3、個人獎勵等級。獎勵設三個等級,一等獎獎金800-1000元;二等獎獎金600-800元;三等獎獎金400-600元。獎勵人數根據當年招生情況確定。
《湖南省廣播電視大學招生工作獎勵辦法》規定:各分校開放教育年度招生目標,原則上按當地人口基數比例、近二年招生基數比例和地區經濟水平三類系數來測算<招生目標數=(各地人口數×人口基數系數+近二年招生平均數×招生基數系數)×地區經濟水平系數>,具體數據以省校當年下達的招生目標為準。凡按規定完成省校當年確定的招生目標的分校,省校均給予獎勵。其中,完成目標按本科20元/生、專科10元/生、一村一大5元/生的標準獎勵,超過部分按本科40元/生、專科20元/生、一村一大10元/生的標準獎勵。凡按規定達到開放教育招生進步條件的分校,省校均給予獎勵。其中:招生規模1000人以下增幅100%的單位獎勵5000元人民幣,招生規模2000-1000人增幅50%、3000-2000人增幅30%、3000人以上增幅10%的單位獎勵10000元人民幣。
一些地市級電大分校雖各有不同舉措,獎勵標準也有較大差異,但在突出經濟利益的激勵作用上是基本一致的。
基層電大招生獎勵激勵模式設計,要結合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及基層電大的辦學水平建立。基于電大辦學的特色及其在構建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學校要把招生宣傳及生源組織看做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也是學校其他一切工作和學校發展的基礎前提。要做到思想統一、目標明確,在充分認識電大招生工作重要性的基礎上順利推進了招生機制的改革,切實樹立起了招生工作的“龍頭”地位。
招生目標管理責任制以正面激勵、全面激勵為指導,通過定職、定責、定任務、定獎金,增強系統凝聚力,全面調動招生工作積極性。
獎勵可分兩塊設立:首先是對直屬職能部門和直屬教職工的招生獎勵。對職能部門及責任人定任務,按完成任務情況確定獎勵標準;對教職工則不設任務基數,實行多勞多得。
二是對縣站的獎勵。為了充分調動積極性,進一步完善招生激勵長效機制,促進系統建設,推動基層電大事業健康持續發展,要充分調研和廣泛聽取教職工及各工作站管理人員意見的基礎上,以盡量讓利基層、促進系統向心力為指導思想。單季招生注冊工作結束后,各站即可領取人頭獎;年終獎勵在年會上發放,具體以全年招生人數為基數,分基數獎、達標獎和超額獎三項。基數獎=實際招生數*獎金,達標獎=(完成分解任務)全部實際招生數*獎金,超額獎=(超任務一人以上)全部招生數*獎金,三項獎勵重復累加即為年終招生獎金。需要強調的是,對縣站的指標要量力而行,不搞高壓指標,盡量考慮縣站的實際完成能力,以都能拿到獎勵為原則。我們認為,脫離實際的高指標不僅沒有意義,而且會產生極大的副作用。
要推進基層電大招生工作持續發展,確保招生工作的“龍頭”地位,穩定基層電大的辦學規模,必須要有經費的持續投入。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激勵機制不是停不停的問題,而是如何進一步完善的問題。而新形勢、新常態下,我們也將面臨新挑戰,迫使我們思考新對策。
所謂常態,就是正常狀態。新常態,就是經過一段不正常狀態后重新恢復正常狀態。人類社會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人對社會的認識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經濟學新常態,就是人類經濟認識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結晶,意味著一切向錢看增長方式的改變。新常態下,我們的原有措施能否繼續獲得政策支持,能否規避政策風險就成了考驗我們智慧的課題。
在多方面比較、分析、評判的基礎上,我們就如何變革原有制度,建
立一個完善的、科學的招生工作激勵機制提出如下對策:
第一、建立辦學規模績效考核機制。地市電大每年從上一年辦學收益中按財經政策允許的比例單列經費,直接用于辦學規模的績效考核,對直屬職能部門和縣級工作站實施辦學規模目標管理,定職定崗,責任到人,獎勵到人。每年秋季注冊結束后,市電大組織考評組按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考核評分,確定考核等次和績效獎勵,年終會議上一次性發放。
第二、建立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并重的激勵制度。對每年招生工作中獲優評的工作責任人,除了發放標準的績效獎勵外,頒發“先進教育工作者”證書,年終考核予以加分。同時,地市電大網站設專欄對考核獲獎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報道和宣傳。
第三、設立基層電大辦學規模達標組織獎。地市電大根據當年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及各站辦學規模增長水平,對工作站負責人進行考評打分劃出等次,頒發一定的組織管理獎勵。這項獎勵主要是為了調動基層電大領導的積極性,增強其責任心。
第四、設立招生辦學創新獎。招生工作是否持續創新,是學校招生工作的生命線,要鼓勵招生創新。招生工作作為開放教育實施起點,必須根據社會需求和形勢變化及時調整對策,從宣傳到組織都要創新手段。同時,電大的招生辦學工作是一個特殊的體系,按照“一主多元”的辦學理念,我們的招生激勵機制中也要包括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非學歷教育和社會培訓。這部分的獎勵放在創新獎勵中,但要有相應的產出收益的比較方式,確定合理的獎勵比例。
總之,電大的招生工作既是電大教育的“龍頭”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研究的內容很多。本文只是作一思路上的一般探討,關鍵的問題是制訂具體的操作規程并付諸實施,這是本課題接下來的主要任務。
羅萬友(1965-),男,土家族,貴州沿河人,本科,貴州省銅仁廣播電視大學招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哲學講師,主要從事哲學、形式邏輯的教育及高校管理研究;楊大江(1966-)男,侗族,貴州石阡人,碩士研究生,貴州省銅仁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主要從事高校管理、法律及社會學方面的研究。
G728
A
1006-0049-(2016)19-0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