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雪
遼寧省本溪市第二高級中學,遼寧 本溪 117000
?
閱讀教學中的情操提升
孫 雪*
遼寧省本溪市第二高級中學,遼寧 本溪 117000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提升學生的情操。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朗讀是提升學生情操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品味;語言角色表演;引導;想象指導朗讀
情感是引導語文教學走向美學的境界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語文教學是否達到審美化程度的標準之一。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的情感和課堂的效果有一定的關聯。實踐證明,只有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提升,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改變學生的閱讀心理,使“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高中生情感發展的一般規律是:表現形態不斷變化,內容不斷豐富,穩定性不斷增強,自控力不斷增強等。中學閱讀教材中,許多課文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高中階段的學生基本可以把握這些豐富的情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抓住情感發展的特征,有效地增進情感體驗,激起學習興趣,陶冶情操,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從情感入手,設計教學,其方法多種多樣。其主要途徑如下:
在文章中,特定的語言總是關聯著特定的情感。品味語言可以讓學生更能領悟文章傳遞的感情。品讀要選點,范圍包括煉字的精當,修辭的選用,語言的風格,高超的表達技巧等,很綜合,也很全面。
教師在教授一篇課文時,可以先把語言作為入手點,讓學生品味文中的語言,反復揣摩其中的韻味,不斷地加強語感訓練,這樣能使學生基本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從而對學生的情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一步,可由學生選擇自己的興趣點自由完成,不必求全,完成以后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教師旨在方法上做一些示范或點撥。不要全方位鋪開,不要逐字逐句,微言大義,但是一定要扣緊文本。它的基礎和前提是讀,讀的方法是朗讀和涵詠。在作品中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不是直接的,是比較含蓄的,這就需要讀者加以品味,揣摩。
閱讀并教學一篇課文,要注重引導學生的情感。因為在情感方面,學生通過誦讀課文、品味語言,可能與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我們作為教師不可輕易放過這樣的契合。在教師講授一篇課文前,可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談自我體會、評價人物,進行情感體驗,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學《雷雨》一文,當學生腦海里浮現出周樸園、魯侍萍等人物形象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宏觀設計人物的形象,然后分角色朗讀課文,表演性的朗讀能更好的吸引學生進入故事情節。
如果一篇課文故事性強,我認為分角色表演是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朗讀是學生對文本認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體現形式。分角色朗讀是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不僅要求學生讀出感情,而且要求學生進入角色的一種方式。根據各自班級學生的特點,可以讓學生自行組織分工,接著去仔細品讀揣摩課文,全方位立體地想象構思所演人物,體會文章角色的內在情感和思想,然后指導學生,再由學生自己進行表演。
這種做法強調通過創造性的體驗和感受,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心理不同語氣就不同。還能增加課堂氣氛,營造出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分角色朗讀課文,形象生動,如親臨其境,可以把注意力吸引到課文的內容中去,領略其中的含義,更能加深印象,不容易忘記,從而充實學生的情感世界。
在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充足備課,在課前要有目的地巧妙設置問題。設置的這些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展想象和思維的一把鑰匙,能夠引導學生想象文章傳達的情感,這是激發思維、深化情感的有效手段。從作家的創作看,很多文章都以情感為線索,特別是散文。閱讀文章時,把握文章的情感線索,進而分析作者的情感,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學中把握住了課文的情感線索,學生在閱讀時方能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而產生內心情感的激蕩,展開合乎情理的想象,進入課文作者的情感領域。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多次閱讀,詳細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再由喜歡《水滸傳》的同學補充相關知識。學生通過引導講解,展開聯想,頭腦中浮現出一幕幕的林沖遭遇的場景。接著,教師又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林教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景物描寫起到了什么作用?故事結構上是怎樣安排的?”。這就能促使學生掌握深層次的問題,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在快樂中掌握知識。
這樣能有的放矢地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不斷深化情感的目標。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加深對課文理解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育文集》中專門指出了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憑手寫,還要用嘴念。讀人家的東西,念出來,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幾遍就更容易領會。自己寫了東西也要念,遇到念來不順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好的文章要多讀,讀到能背。一邊想,一邊讀有好處。這好處就是自己腦子里的想法好像跟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了,自己的想法和語言運用能力就從而提高不少。長的文章可以挑出精彩的段落來多讀,讀到能背。讀的時候不要勉強做作,要讀得自然流暢?!蔽覀冊诮虒W中一定要安排朗讀這個環節。例如在教學《陳情表》的時候,教師先讓學生聽錄音,想象作者李密的悲慘境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的感情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聽完課文后,學生都被感動,表現出了深切的同情。通過教師的基本講讀,在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如讀李密介紹自己的經歷的時候節奏可以放慢,帶著悲痛的語氣;讀李密向皇上訴說衷腸的時候,語氣放緊湊,語調可以放高昂……總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朗讀時注意了語調的抑揚頓挫、感情的起伏變化,腦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現出李密的境遇,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理解并喜歡解讀課文。
語文教學是一種開放性極強的活動,因為閱讀語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閱讀教學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和機遇。提升學生閱讀過程中情感體驗,還在于教師們教學過程中去開拓創新。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全方位地培養與塑造學生,從而使學生增長知識、發展個性、健全人格。這也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中的情操陶冶途徑各異,這里僅是本人多年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謹此發表個人的一孔之見。
孫雪,遼寧省本溪市第二高級中學,教師,中學一級。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