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芳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路徑探析
李志芳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就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到大學生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的的各個過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行為準則,并內化為個人的社會價值取向,外化為個人的實踐活動。因此,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有著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體系認同;路徑探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研究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有助于我們及時把握大學生價值觀發展變化的趨勢,從中挖掘出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核心體系認同的有效路徑,并幫助大學生形成全社會認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思想最為活躍的一個群體,其社會價值觀也是多樣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也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價值認同不全面,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相脫節
價值認同包括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兩個方面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不可分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認同的主要內容,是社會整體價值利益的體現。但是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各種社會思潮的大量涌入,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出現多元化現象,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加強,個人利益至上等一些不好的價值觀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的社會認同相背道而馳。由于就業壓力、外來文化、市場經濟等的影響,大學生追求一些物質利益或自身利益,而放棄了對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中的較高層次的理想和對整個社會的共同理想的追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識不全面,導致大學生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相脫節。
(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差異性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這種動態的變化促使學生的認同存在著差異性。有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只是一般性的了解,處于認知認同階段;有的大學生經過系統的政治理論課學習或了解社會之后,不僅是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且從內心已經產生了情感的共鳴,對核心價值感的認同從認知認同上升為情感上的認同;有的學生對其有較深認識,不僅在情感上認同還在日常生活中付諸于實踐。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所處的階段不同,大學生的認同程度就不同。此外,文科的學生對政治理論的學習較多,接受的程度較深,所以他們的認同程度比理科生的認同程度高一些,這也是差異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自發性
價值認同的關鍵是要知行統一,即個體將社會要求內化為自身觀念,外化為實踐行動,但是由于意識形態認識過程的客觀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來自于課堂和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是被動接受的,缺乏自覺性,使得一部分的大學生并沒有把這種價值認同運用到實踐中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還處于自發性、“知行脫節”的狀態,大學生價值認同處于自發性的階段,只是在接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正確的認識,在情感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擁護的,但是一涉及到利益問題,只是在表面上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非常重要,實際上仍然停滯在感性認知層面,并沒有使之上升為理性操作,沒有更好的貫徹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去。
(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價值職能就是塑造人格?!八枷胝谓逃侨烁袼茉爝@個主體工程建設的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必要條件”,[1]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過程本身就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對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應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作用。學校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政治理論課任課老師應加強自己的專業理論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用自己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善于利用課堂有限時間集中提高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識。此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除了保留原有的理論教學內容之外,應結合當代中國國情和世界的世情,緊密聯系世界和中國的形勢變化以及大學生所切身關注的熱點問題,必要的時候老師應與同學就學生所關心的一些熱點話題開展一些課上討論活動,在教師和學生的課堂互動中、在討論中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價值觀念,并運用相關的理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全面深刻的分析解釋,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同時也把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內化到思想深處。
(二)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的知行統一
價值認同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達到行為認同。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過程中,應擺脫傳統的單一的理論灌輸的方式,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論教育的同時,讓更多的大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促進大學生對核心價值體系認同從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轉變到行為認同上來。社會實踐是提高大學生認同的重要環節,列寧曾強調指出:“不能認為人們的思想和感情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不是從一定社會環境(它是個人精神生活的材料、客體,從正面或反面反映在個人的‘思想和感情’上面,反映在代表這一或那一社會階級利益上面)中必然產生的”,[2]大學生的價值觀不僅是其單個群體價值觀的反映,它也是整個社會的整體的價值觀念的正面或反面的反映,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也受整個社會認同的影響。學校應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調查、社會志愿服務,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勤工儉學等,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到群眾中去。社會和國家也應該為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創造更多的機會,制定一些相應的政策,提供一些相應的崗位,使大學生真正的走進基層,使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更好的了解社會,了解國情,用社會整體的價值認同來感染大學生,在實踐中增強他們的社會主義信念,從而自覺地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三)加強網絡建設,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的渠道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網絡這一現代傳媒手段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里?;ヂ摼W的出現使得當代大學生認識世界的途徑有了更多的選擇,對知識、信息的了解也從原來的課堂、書本和報刊轉移到了網絡上面。如何加強網絡建設,使大學生通過互聯網接收到更多更好的信息,成為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認同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入侵所帶來的西方的價值觀念對傳統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呈多元化的特點。因此,社會及其有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網絡、電視等現代傳媒手段,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要把網絡這一現代傳媒手段當做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新陣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有關單位和部門應該建設好一些集知識性、系統性、服務性為一體的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性網站,拍攝一些貼近于大學生生活和學習、展現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影片和宣傳片,進而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使他們樹立起社會主義社會所要求的價值意識。對于一些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真人事跡應該進行大力的宣傳,用身邊的真人真事來感化大學生,進而使他們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的理解。
(四)科學借鑒國外大學生社會價值觀教育經驗,轉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方式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雖然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但是隨著世界交流的加深,國外對于大學生的一些好的教育經驗和做法也值得我國借鑒。美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他們對學生的社會價值觀的教育也主要是通過學校課堂,與中國的課堂教學不同,他們更加注重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要求把道德與知識相結合起來,重在培養學生的好的公民品格。在課程的設置上,國外的大學里都規定大量的政治類和人文類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并且把有關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其他的課程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社會所要求的價值觀念,接受愛國主義的信念。在我國,學校應重視政治類和人文類的課程,特別是關于中國歷史的課程,讓學生通過課堂真正系統的了解我國的歷史及其變化,讓他們懂得今天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他們才能對自己的國家及民族產生自豪感,才能從內心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產生認同感。
(五)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優化大學生教育環境
良好的教育環境為大學生美好人格的形成、對事物的認同感的增強提供了外在的環境。學校作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向學生傳播文化知識、傳授社會道德規范、社會價值標準的機構,是影響大學生的認知和行為的主要場所之一,因此,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對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要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校園網等校園媒體的宣傳作用,同時也要注重各類性質不同的校園比賽,大學校內的各種論壇,使他們都成為向大學生傳播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促進其認同感的平臺。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欄、校園網等擴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宣傳的覆蓋面,利用這些宣傳手段及時的報道一些新的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新聞事件,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的了解。通過舉辦征文、辯論賽、競賽等形式,讓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和關注由以往的課業的硬性要求轉變為自覺吸收。此外,學校還應該加強校內社團組織的建設,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的大學社團組織,通過社團組織的宣傳教育、利用社團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強大力量,從認知認同提升到情感認同。
[1]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91.
[2]列寧.列寧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83.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