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
?
山東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美學特征探析
李艷萍
(山東農業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摘 要:山東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是傳統的藝術形式之一,本文結合音樂美學知識體系,從梳理山東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歷史進程以及所處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入手,研究分析其特有的音樂風格和語言特點,挖掘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對山東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本身的美學特征進行論述。
關鍵詞:山東民族民間音樂;美學;美學特征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一種傳統的音樂文化藝術,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文化中,是中國傳統音樂中最為重要和基礎的核心部分。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民族音樂傳統,許多音樂學者正潛心從事著民族音樂美學的研究,以弘揚民族聲樂文化,建立中國民族聲樂體系。作為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山東歷史悠久,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源頭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基礎和研究資源,并在歲月長河中沉淀下來的無數音樂珍品,為豐富今日人們的精神生活、發展當代音樂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德國古典哲學家黒格爾在其著作《美學》中指出:“從美的本質定義出發,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理念顯現在感性上是有等級的,這個等級是與宇宙進化歷史相一致的,無機物是感性的最低級,藝術是感性的最高級,美有統一的定義,藝術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態。”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是人類實現思想、情感表達與交流、展現生活狀態和文化風貌的不可或缺的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美學與音樂在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水乳交融、緊密聯系的關系,經歷千百年歲月的積淀洗禮,強烈地滲透到人類文明的精神世界中。無論在東西方,美學與音樂的相互交融可以一直追溯到遙遠的古代,并將伴隨著人類歷史傳承發展下去。
中國土地幅員遼闊,經濟社會生產方式種類繁多,長久以來,由于地域、環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信仰等因素影響,在我國各地、各民族文化區內都流傳豐富多彩、形態迥異、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音樂,呈現出了不同的民族民間音樂本體美。齊魯大地臨海靠山,黃河橫貫東西、大運河縱穿南北,山東勞動人民在其特有的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及文化氛圍中創作出了極具特色的民間音樂,從“泱泱乎大風”的《齊風》、《魯頌》到口耳相傳的《沂蒙山小調》、《繡荷包》,山東民間音樂在齊魯大地形成了延續千年的文化記憶,可謂“齊風傳天下,小調映百態”。無論是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齊風》十一篇,還是在漢魏六朝的“樂府詩集”、唐宋的“曲子詞”、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來的“歌謠”、“小曲”,山東民間音樂均有經典曲目,號子、小調、套曲、風俗歌、秧歌、花鼓等傳統音樂體裁形式應有盡有,2000年出版發行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東卷》中共收集和整理了小調447首,號子329首,秧歌63首,花鼓47首,風俗歌36首,兒歌33首,套曲25首。這些都是我國民歌在民族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后的寶貴藝術珍品,他們反映了山東歷史經濟社會的繁榮,記錄著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綻放出了奪目的光彩,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山東傳統民間音樂在中國的民族文化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
世界上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在其特有的環境下產生發展和傳承的,而所表現出來意識形態(風格、審美、表現形式)等同時受到諸如風土習俗、宗教信仰、社會道德、倫理價值等多種文化自身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作為傳播途徑廣、傳唱速度快的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文化常常是作為統治階級的軟力量,用隱形的、潛移默化方式的對民眾觀念、習俗、信仰的規范和教化,并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能夠發揮持久作用的效力場,對社會成員進行約束和控制,從而達到社會的統一與協調。《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就是借他人之口肯定了儒家音樂美學。同樣是源于齊魯大地、在東夷時期由大舜所作的《韶樂》、以溫潤和諧的旋律,“如夭之無不疇,如地之無不載”的恢宏意境,甚至成為孔子眼中“盡善盡美”的典范之作。
(二)情感表達中淳厚的真情美
山東人樸實憨厚的性格決定了山東民間音樂更多采取了直來直去的情感表達方式,這類歌曲在演唱的藝術表現上比較直白、態度比較明朗,曲調上的裝飾音運用相對較少,旋律多以熱烈、歡快、活潑、輕松徵調式為主,《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東卷》喬建中撰寫的“山東民歌概述”就曾指出:“據《山東民間歌曲論述》一書的統計,徵調式最多,占已記錄曲目的50%;宮調式次之,約占30%”;“從旋律中的常規音程和運動方式看,由大二、小三構成的級進音型,是旋律進行的基礎”。當然,具有故事情節的、以表現愛情為主大型民歌套曲和流傳各地的民間小調也有委婉抒情式的情感表達方式,但在呈現形式上又不同于江南民歌的溫婉、細膩、舒緩,在情感處理上粗中帶細,體現了山東人民性格中有憨態可掬的一面。這時,歌曲中的裝飾音增多,音色變化豐富,歌曲表現上也增加了細膩的心理表白。
(三)歌詞意境中質樸的寫實美
民族民間音樂是以語言為基礎、以歌詞為核心進行創作、表演和欣賞的表達,并通過音樂語言欣賞、感受歌唱的意義與情感。在歌詞內容上,山東傳統民歌重在敘事而不重抒情,在描繪事物、事情的過程中沒有華麗的詞藻,描繪更多的是追求表達瞬間的心理印象和感觸,進而推進情感的遞進、升華,完全表達出歌曲的意識形態。如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歌詞“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萬擔那個谷子哎堆滿場。咱們的共產黨哎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沒有絢麗的修辭,用寥寥數語就能描繪出來一幅沂蒙人民幸福的生活場景。再如淄博民歌《趕牛山》歌詞“年年是都有著三月三么來喲,妹妹二人么趕來牛山哎哎喲,來至在那淄河灘來呀么來喲溜溜溜……淄河是灘里是長流水嘩嘩啦流,孟良山上么艷來陽天來哎哎喲,眼觀那個溫來水泉來呀么來喲”。歌詞敘事口語化、生活化,生動地表現了三月人們趕廟會的熱鬧場景。
(四)歌唱語言中濃郁的特色美
無論哪一個民族的音樂,語言的特色是決定其音樂風格的主要因素。山東經度跨度較大,地理空間的跨越直接導致的是語言的差異。錢增怡、高文達等學者根據山東各地方言特點,把山東話分成兩個大區:西區、東區;四個小區:西齊區(濟南德州)、西魯區(臨沂菏澤)、東濰區(即墨諸城)、東萊區(榮成萊陽)。山東地方方言,屬漢語北方方言區,聲調采用基本與普通話相同,即平陽上去四聲。雖然山東方言與普通話使用相同的聲調,但從調值角度上看,山東方言與普通話有所區別。根據五度標記法,普通話及西齊區山東方言四聲調值升降關系比較如下表所示:
調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普通話起止點 5 5 3 5 2 1 4 5 1
西齊音區 2 1 3 4 2 5 5 2 1
通過比較可看出,山東方言的語調調值要普遍低于普通話調值,并且每一句的尾部調值總是末尾下滑。由于語音的下滑,山東民歌常出現一個下滑的變宮音,造成山東民歌曲調中帶有一定的落音規律,使之產生了濃厚的地方色彩。歌詞中實虛詞相結合方式也是山東民歌的顯著特點之一。如山東蒼山民歌《繡荷包》,開場一句“姐兒房中啊繡呀就荷嘚包啦咦”,歌詞中就包含“呀”、“嘚”、“啦咦”等幾個虛詞,極具地方方言特色。
山東民族民間音樂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她的美學特征是在千余年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不斷變化中發展起來的。山東當代民族音樂的發展繼承了這種傳統的文化基礎與審美特征,同時又融入進了新的時代精神,使傳統民族音樂在新時期有所突破與發展。每個人、每個時代對美的認識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在不斷追尋山東民族民間音樂自身優勢和特點的同時,有機融合不同文化的多元化音樂,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傳承并發揚光大,使之呈現出不朽的藝術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吳碧玲.當代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J].大理學院學報,2008,07:67-70.
[2] 韓梅.淺論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科學性和民族性上的美學追求[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1:164-167.
[3] 程寧敏.“以字行腔”和“以腔行字”之辨析[J].音樂研究,2005,1:84-90.
[4] 楊光東.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文化定位及特征新解[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2,27,4:128-131.
作者簡介:李艷萍(1979-),山東煙臺人,山東農業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