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保險:“保險”還是“危險”
近日,有機構預測,2016年將有更多人買保險,保險業將再迎“豐收年”。近年來,國人的保險意識逐漸發生轉變,從認為保險“不保險”,到開始購買各類險種為生活“上保險”。而當保險開始“保險”時,保險行業卻因盲目擴張而變得很“危險”。
有數據顯示,國內人均保單不足一張,為什么我們不愿意買保險呢?如果把不買保險當成一種病的話,我們看看都有哪些病情。
我不是倒霉的那個,如果人沒了還要錢干嗎。盡管每天都有大量的意外發生,但很多人都覺得那都發生在別人的身上,自己不會是倒霉的那一個。每年交保費,但不發生理賠就是給保險公司送錢,太不劃算。
病例:去年“十一”前,一位同事表示要自駕到大連玩,當問到是否購買了保險的時候,同事說沒有。他覺得自己開車一直小心,而且有車險,就沒必要買再去買一份了,另外,出門前買份保險好像就是要出事一樣,他覺得不吉利。另外,他還覺得如果真出了意外,人都沒了,還要錢干嗎?
保險都是騙人的,代理人都是騙子。在不少人的眼中,保險是騙人的,代理人則都是騙子,甚至連親戚朋友都騙,而且還是優先欺騙的對象。
病例:家住余杭的金先生曾在外甥小周的游說下,以6000元/年購買了一份保險。買保險的時候,小周表示5年就能把錢拿出來,金先生自然沒有任何懷疑。交費到了第5年的時候,金先生想這筆錢時間到了,就聯系保險公司取錢的事情。誰知道,保險公司工作人員表示,要到金先生60周歲的時候才能拿這筆錢,還差10年,如果現在取出的話,就只能拿到19000多元。金先生當時就懵了,馬上仔細看了保險條款之后,的確白紙黑字寫著60周歲才能領取,金先生這才意識到被自己的外甥騙了。
交費時各種好,理賠時各種難。很多人都和保險代理人打過交道,在購買保險之前,代理人的各種服務可以用無微不至來形容,在談到理賠時也表示各種各樣都能賠。可如果真的發生理賠,就會發現這也沒得賠,那也沒得賠。
病例:在杭州工作的俞女士購買了一份包含家庭所有成員的意外險,一年交費300多元。去年春節前夕,俞女士的母親騎車時不幸摔倒,三天后去世了。于是俞女士認為母親死于意外,向保險公司提出理賠。可是,當保險公司收集各種信息后卻做出了不予理賠的決定。原來,醫生在死亡報告上標注的死亡原因是糖尿病酮中毒,屬于疾病死亡而非意外。而該保險只保意外而不保疾病。俞女士不服,只好選擇上訴,目前法院還沒有做出判決。
保費高不舍得買,不如“土豪金”炫目。有些人在被保險代理人說得很動心,覺得的確有必要購買一份保險,甚至有馬上就買的沖動時,看到保險建議書上的保費數字時,立馬就放棄了這種想法。每年交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而且一交還是二三十年,沒錢交費的想法瞬間在腦海中閃現。
病例:劉曉丹是一家淘寶店店主,每個月能掙七八千元,不過剩下的卻不多。前些日子,劉曉丹看到一些關于淘寶店主猝死的新聞,她開始有點擔憂。在朋友的推薦下,劉曉丹聯系了一位保險代理人,經過一番談話,劉曉丹更加覺得保險必不可少。不過,當代理人建議每年交6000元的保費時,劉曉丹就覺得太多了。比起保險,她更愿意花相同的錢去買“土豪金”蘋果手機。
不過,中國人不愛買保險的現狀正在逐漸改變。今年3月,《2016年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百姓投資領域前三名分別是:保險(36.79%)、股票(33.05%)、理財產品(32.69%)。保險投資意愿從2013年的第六位躍居第一,不難看出,如今老百姓的保險意識越來越強,也愿意將保險做為2016年家庭規避投資風險的重要方式。
以前將保險拒之門外的人,從未想過如今竟擁有多份保單;以前覺得賣保險舉步維艱的人,想象不到保險逐漸成了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從無到有,我國老百姓對保險的態度、對保險的認識也隨著保險行業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風險無處不在,未來難以預測,這些都讓人們不得不考慮以后的生活質量、人身和財產的安全,也讓人們越來越認可保險的重要性。業內人士表示,如今老百姓的投保觀念更趨理性、更注重實際、更符合自身需求、更加著眼于自身安全和未來生活。
因此,保險從業者應順應客戶的需求,幫助客戶根據自身的需求設計合適的保險計劃,幫助客戶更好地解決未來的養老、醫療、子女教育、人身安全、財產及財務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那么,一個人到底要為自己安排多少保險保障才足夠?保險專家給出的答案是“量力而行,度身定做,盡量充足”。買幾份、買多少要依據自己的家庭年收入情況,一般情況下,購買保險的費用應不超過家庭年收入的20%,保額至少為年收入的10倍,如有必要甚至可為年收入的20倍。
至于購買什么產品則要根據家庭成員構成和需求而定,一般來說應包括重疾、意外、醫療、養老等險種,全面包含人生各階段。一般的家庭,為家庭主要成員(父母)投保重大疾病險和死亡險,往往是必須的,可以多些保額和險種保障。由于保額越高,保費則越多,所以保額多少,則需量入為出。
但按照目前的常規醫療費用情況,重大疾病保險保額至少得20萬元以上。多種保險都有身故保障,哪怕是保費極低的短期意外險。如擔心保障不充足,尤其是在被保險人為家庭頂梁柱的情況下,此類保險多買一些也無妨。一人投保多個險種,萬一出現了意外情況,“多險并賠”,保障則可充分一些。
總之,對于保險需求與保費的負擔能力,應隨著家庭結構、經濟收入等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一個人所需要的保險保障也會隨之變化。
隨著人們保險意識和購買欲望的不斷增強,國內保險業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然而,一些保險公司盲目擴張,也給中國保險行業的后續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患。5月21日出版的《經濟學人》有一篇“中國保險業:保險還是危險”的文章,指出近兩年中國保險業利用銷售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產品,發展迅猛,但危機四伏。近期監管機構終于介入,試圖讓保險業從賣投資產品回到賣保險的正業。
盡管中國經濟已經高速發展了幾十年,但其保險業擴張速度還是讓人感到驚嘆。保險公司管理的資產已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翻了一番,達到13.9萬億元(2.1萬億美元)。賣保險合同而產生的收入發生了加速的增長,在2016年第一季度達到了同比增長42%。
最顯著的還是保險從業人員人數的增加。僅在過去的六個月中,就有兩百萬人加入了保險銷售隊伍。現在整個行業雇傭720多萬人,比去年年初增加了120%。換句話說,中國城市里每50個工作的人里面就有一個在銷售保險產品。
而快速增長正是中國保險業所需要的。在未來的十年里,人口老齡化更嚴重,然而公共養老金制度仍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希望利用私人保險來補充公共保險,希望避免老年生活拮據的狀況。但這種建立在脆弱的商業模式之上的過快增長,是有風險的,其帶來的壞處可能要大于好處。目前已經出現了很多令人擔憂的跡象。那些最大膽的公司之所以得以擴大規模,是通過推出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短期投資類保險產品。這個策略是非常冒險的,因為保險業應當是一個清醒和可靠的行業。在股市低迷的情況下,為了帶來這些回報,保險公司堆積了債務,削減了自己的利潤。此外,這些短期產品并不一定能幫助投資者度過退休:投資到期后人們可以自由把錢取出來,使得他們并沒有應對死亡、疾病或意外事故的保障。
監管機構似乎已經看不下去了。3月份他們宣布了迄今為止最嚴格的遏制險企投機行為的規定:禁止保險公司從賣不到一年期的產品,并開始逐步淘汰那些短于三年期限的產品。這些措施,雖然有些粗暴,應有助于防止長期資產和短期負債之間的不匹配。
在更根本的層面上,中國還修訂了關于保險業償付能力的規則,這應該迫使保險公司改變他們的運營方式。此前對資本的要求只是依據對公司規模大致的估算。而現在規則更接近發達市場的常態,要參考保險的成熟期有多快,以及保費是如何被投資的。過分依賴短期政策,或在股市投入巨資的企業必須持有更多的緩沖資金。
平安保險的高管李源祥預測,保險公司用投機行為快速擴張的鼎盛時期已經結束。他說“政府在局面失控之前及時意識到了危險。”如果新的法規有效,保險公司將需要努力說服人們為了保障目的購買保險,而非投資。
(《鄭州晚報》2016.5.25、《證券時報》2015.10.2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