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梁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北京 100083
?
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大學生犯罪心理的預防
楊 梁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學院,北京 100083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犯罪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雖然在校大學生犯罪占社會刑事案件的比重不大,在校大學生犯罪也是極少一部分,但我們必須關注其增長態勢和社會影響。本文從犯罪心理學入手,結合大學生群體的個性心理特征,總結了大學生犯罪心理的特點和成因,并從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發,對預防大學生犯罪的措施進行了探討。
犯罪心理學;大學生;預防;思想政治教育
(一)犯罪心理學的內涵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罪主體的意志、思想、意圖及反應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為,也就是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犯罪主體的心理包括其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原因、犯罪心理外化為犯罪行為的機理、犯罪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犯罪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及怎樣對犯罪心理結構施加影響和加以教育改造等。
(二)大學生犯罪的現狀
近年來,在校大學生犯罪率呈不斷上升態勢,來自北京海淀區分局的調查數據顯示:發生在2010——2014年的校園暴力案件共發生258起,受害人共計183人,其中死傷人數達到26人,造成極其惡劣的校園影響。2014年海淀分局刑事拘留的在校大學生是2010年的2.7倍,在校大學生犯罪呈明顯的螺旋式上升趨勢。需要說明的是,大學生犯罪所占刑事案件的比例很小,在校大學生犯罪也是少數個案,只是其不斷增長的態勢和所造成的惡劣社會影響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
大學生在思維邏輯、心理狀態、行為表現上都表現出明顯的身份性,大學生主體的這種特殊性使其表現出不同于其他犯罪群體的特征。鑒于大學生犯罪率的增長態勢以及其特殊性,我們有必要探索大學生犯罪心理的特點及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大學生犯罪心理的特點
本文從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動機方面來分析和探討大學生犯罪的一般心理特點,從中發現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從而達到預防大學生犯罪和對犯罪大學生進行教育、轉化的目的。
1.大學生犯罪心理的認知特點
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已達到了較高階段,但其各方面仍不成熟和穩定,其觀點表現出明顯的局限性、片面性、和偏激性。基于這種情況,大學生對外界的認知極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容易受到眼前情況的干擾,受其迷惑。尤其在面對復雜情況時,受其認知的局限往往很難調節好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一旦產生犯罪動機,其犯罪行為就變的難以控制。
2.大學生犯罪心理的情感特點
大學生的情感易波動,情緒不穩定且易沖動,他們情緒變化多而快,極易受不良環境的影響。面對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遭遇的困難,經常受到情緒波動的困擾,不能及時有效的排除負面情緒的不良影響,長久以來負面情緒不斷積累,一旦被情感沖動所刺激就極易去實施某種過激行為,顧及不到這種行為的后果,形成違法犯罪行為。
3.大學生犯罪心理的動機特點
大學生的意志力不強,極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刺激而誘發犯罪動機。其犯罪動機非常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進而使其犯罪的動機的進一步惡化,最終走向違法犯罪道路。其次,很多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的大學生在產生犯罪動機過程中并不是有意識的,這一無意識的動機直接驅使他們產生無意識的違法犯罪行為。
(二)大學生犯罪心理的成因
本文從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來分析和探討大學生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為預防大學生犯罪和對犯罪大學生進行教育提供基礎,以采取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外界環境影響是大學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觀原因
(1)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是大學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宏觀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犯罪心理的形成就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經濟、政治形勢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個體自身心理的變化,在這種條件下,為了促進個體自身的發展與生存,個體根據自身的需求,結合周圍環境的變化,不斷適應著周圍的社會環境。因此,大學生犯罪心理的形成,與當前社會環境的變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例如,市場經濟的弊端滋生拜金主義觀念,這促進了大學生對物質享樂的追求,導致校園風氣不正,客觀上埋下了不良心理的種子,同時這也增大了一些大學生的心理沖突,致使嫉妒失衡的犯罪心理產生。
(2)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是大學生犯罪心理形成的環境基礎。大學是大學生們在步入社會之前最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完善的學校教育內容和環節可以直接遏制著大學生犯罪心理的產生。目前,高校在教育內容設置上存在重視智育而輕視德育的現象,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而忽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這應該說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大失誤。因此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從源頭上克制一些不良心理因素的產生。
(3)不良的家庭環境是大學生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觀因素。家庭是每個人人生的啟點,是心靈的歸宿和港灣。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學生的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良好心理和行為的養成。因此,大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離不開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結構的失調,家庭關系的破裂,家長教育方式的不當都會導致家庭教育的缺陷。家庭教育缺陷可以直接導致子女形成不良的個性和人格,潛伏著使大學生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機。
2.自身心理問題是大學生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觀原因
(1)心理成熟程度滯后容易誘發大學生犯罪心理形成。大學生的生理速度往往滯后于其心理發育速度,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主要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其一,部分大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心理脆弱。其二,部分大學生心理容易迷亂,情緒容易失控。其三,部分不能較好地處理兩性關系,缺乏性道德。
(2)自我意識擴張的矛盾也會導致犯罪心理的形成。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過程中與其自身意識相矛盾的消極心理相伴而生。當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回歸現實,他們的內心就會出現矛盾,特別是當面對就業的壓力、學業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的時候,曾經的大學生身份帶來的社會附加值消失殆盡。伴隨著社會附加值的下降,他們對自我價值的預期隨之削弱,極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甚至有部分大學生會喪失理智,任性而魯莽,一意孤行,懷著僥幸心理逃避社會道德與法律規范的約束,將犯罪動機付諸行動,走向違法犯罪道路。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認識,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主動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促進人們將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自覺的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有引導功能、約束規范功能、激勵功能等。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是思想政治教育約束規范行為的直接要求。大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直接阻礙社會的正常發展,是與社會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相違背的,其根源在于大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導致價值信仰、理想信念缺失,致使大學生行為偏離正常軌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自覺把防范大學生違法犯罪納入其研究領域,主動承擔預防和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的重要責任。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道德法律的思政觀念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要加強對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礎教育的重視。首先,高校要樹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將法治精神融入高校各個環節;其次,高校要組建一支法律素質較高,法律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提高法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所占的比重;同時要完善體制機制,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要加強學生管理制度建設的科學性,不斷促進大學生管理的規范化和完善化,對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提供合理的保障。
(二)加強心理健康的思政觀念教育
大學生的人格健全體現在身體健康成長,社會化的程度提高以及完善的心理發展三個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在激烈競爭中立足的關鍵,因此,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嘗試開展各種類型的的心理輔導教育教學活動,包括對大學生情緒的疏導和控制,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引導,以及教育大學生正確處理性和戀愛方面的問題;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輔導以及咨詢的機構,為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養成提供必要的條件;再次,完善心理咨詢制度和方式方法,聯合其他學生管理的有關部門,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共同關注。
(三)加強人文精神的思政觀念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的不良情緒,控制其情緒的波動,有助于大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在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中,要加大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提高大學生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尊重,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會尊重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教育過程中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滲入其中,讓他們在接受廣闊理論知識的同時,逐漸塑造出一個真善美的心靈,從本質上杜絕犯罪思想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1]李暉,羅大華.《犯罪心理學研究方法論再探》.心理科學,2008,31(6).
[2]詹明鵬.《新時期大學生違法犯罪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青年探索,2012(1)(總第170期).
[3]蔡力.《犯罪心理成因綜述》.刑事法學心理·社會心理科學(第22卷).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