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景 陳 瑋
蘇州科技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9
?
大學生支教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支持和有效整合
李景景*陳 瑋
蘇州科技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9
近年來農村進城務工的農民有很多,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會增長。大學生支教,就是由大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地區為農村的教育服務。以為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諧提供技術上的支持。本論文針對柳大學生支教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支持和有效整合展開研究。
大學生支教;留守兒童;教育支持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國民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同時對城市發展產生了依賴性。雖然農民進城打工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但會導致很多的留守兒童。這些兒童由于沒有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接受教育,農村的學校環境也相對落后,家孩子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對留守兒童并沒有給予高度關注,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已然成為了社會性問題。
(一)通過大學生支教以培養大學生的教育服務精神
高校的基本職能是培養大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高校大學生對留守兒童實施教育,所發揮的職能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大學生參與支教是給予高校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高校教育所發揮的重要職能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服務,以構建和諧而穩定的社會環境。高校教育中,高校注重自身的發展,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支持是大學生需要承擔的責任。
(二)通過大學生支教以對大學生開展德育教育
要使大學生能夠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責任,就要讓大學生認識到提高社會責任感而為其自身的發展塑造條件。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社會責任感已經成為了主要的教育內容[2]。通過大學生支教這個途徑對大學生開展德育教育,一方面是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是要讓大學生在支教的過程中體驗新的生存環境,諸如做飯、各種勞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對學生發自內心的關心等等。大學生支教本身就是在履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責任,他們可以在支教的過程中使得自我價值得以實現,而且還參與了社會實踐,真實地體會到了農村教育,讓大學生對農村地區教育更為關注,由此而使得自身的人生目標更為明確,包括道德品質、社會公德、法制觀念等等都會有所提高,有助于引導大學生養成服務公益的習慣。
(一)大學生支教可以對留守兒童的語言表達習慣予以糾正
人類的交流,語言是最為主要的工具。大學生支教留守兒童,可以為留守兒童塑造標準化語境,讓他們聽標準話并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有助于提高留守兒童的普通話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大學生如果在苗族地區支教。當地的居民以苗語交流為主,大學生支教就可以通過教育在該地區普及普通話。支教的大學生來當地支教,就要首先教會留守兒童學會將普通話,要求使用普通話交流,支教老師還要將普通話從課上向課后轉移,將普通話落實到留守兒童的生活中。苗族地區有很多的特產,當支教大學生提到“特產”的時候,留守兒童很快地就會想到當地的物質特產以及各種民族工藝產品,事實上,在苗族地區還有很多的特產已經被列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不止于有形的特產。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舉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讓學生回家后,與家長共同探討與當地特產相關的歷史、神話、傳說等等,并要求讓學生用普通話講解,而大學生支教教師則可以適當地引入英語內容,開展英語多元化教學。采用這種教學方式,使得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自我能力所及地學習一些較為簡單的英語語句,有助于讓留守兒童對普通話和英語都產生學習興趣。留守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積累語言素材,學生還能夠對當地的特產從文化的角度產生認知,有助于擴展留守兒童的視野。
(二)大學生支教可以對留守兒童的社會性發揮作用
大學生支教本身就是要發揮其社會性的作用。做到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就是為支教兒童塑造教學內容并構建教學形式。有研究結果表明,將兒童教育與社會環境相結合,以滿足社會性教育的需求。從社會的角度而言,不僅要關注飲食,而且還要發揮社會教育引導教育。掌握留守兒童教育中知識缺失的方法,在對留守兒童展開教育的時候,要注重對留守兒童開展社會思想工作。
(三)大學生支教對留守兒童的社會認知力產生一定的影響
參與到留守兒童支教的大學生中,支教教師在對留守兒童開展教育的時候,要根據需要對教學知識進行調整。大學生支教者往往具有豐富的學習經歷和生活閱歷,對留守兒童的健康認知的形成以及安全意識的產生都會有所研究和了解。大學生支教多為交通不便的山區。大學生在對留守兒童開展安全教育的時候,要能夠做到生動形象。留守兒童在接受教育后,就會認識到自己所生存對環境,并針對相關的問題注重與教師交流。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指導,還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方法。比如,在進行衛生知識講座的時候,就可以請衛生院的相關工作人員到這里對留守兒童講解衛生知識和健康知識,讓留守兒童能夠時時刻刻遠離危險,并能夠針對相關問題與監護人進行交流。隨著留守兒童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就會對健康以及衛生的認識程度有所提高。
(四)大學生支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所產生的影響
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外化為行為,就會表現為沉默寡言、不合群,不愿意與同學和教師溝通。為了能夠讓學生變得開朗一些,就可以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合群教育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讓留守兒童通過群體學習而對一些行為規范予以明確,并能夠在群體活動中遵守,逐漸地就會養成行為習慣。對留守兒童開展合群訓練,就是給留守兒童塑造與人接觸和交流的空間,讓留守兒童的孤獨感降低,使其與人接觸的時候,心理壓力就會減少,并在面對疑難問題的時候,愿意與同學合作加以解決。
綜上所述,從國家的角度出發,教育直接關乎到中國的未來發展,國家在關注留守兒童的同時,還采取了多種措施,其中大學生支教就是提高農村兒童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但是,在大學生支教留守兒童活動展開之后,就會存在一些矛盾問題,很難有效解決。國家對大學生支教留守兒童,為了讓大學生能夠有機會接觸農村,并能夠改善當地的教育環境,就要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所存在問題。
[1]程華東,張貴禮.“大學+政府+企業”:大學生西部農村支教志愿服務新模式探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107-113.
[2]王惠蓉,陳培愛.利益關系下的企業公益活動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界,2011(09):31-34.
李景景,蘇州科技大學工程力學14級學生。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