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成
?
民族音樂對高校音樂鋼琴教學改革的影響*
徐大成
(湖南科技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需要緊密結合教育發展情況而予以優化和改革,音樂鋼琴課程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擁有自身的設置價值。然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缺乏對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入,難以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起到消極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種情況下,通過闡述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高校音樂鋼琴教學中的必要性與發展狀況,從應用對策方面說明在民族音樂對高校音樂鋼琴教學改革的影響,進而二者有效融合到一起,提升高校音樂鋼琴教學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民族音樂;高校音樂;鋼琴教學
縱觀目前的高校音樂鋼琴教學開展情況,無論從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材料上,還是練習曲、教輔書籍選用方面,均凸顯出以西方鋼琴音樂體系為主的形勢,在這種教學當中,極易使學生產生西方鋼琴音樂優于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錯誤觀念,阻礙到高校音樂鋼琴教學的本土化完善,忽視民族音樂帶來的影響,因此從民族音樂應用到高校音樂鋼琴教學中的策略角度,論述其形成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從當前眾多的鋼琴作品當中不難看出,民族音樂的融入均以傳統音樂作為基礎而開展的,顯示出一種音樂文化,而且這與我國長久形成的深厚的藝術底蘊緊密相關。所以在很多鋼琴音樂作品之中,可以從演奏技巧、作品主題等方面找到民族音樂的影子。例如:著名的《第一新疆舞曲》作品便基于維吾爾族的舞蹈創作的,《賣雜貨》則以廣東農民奔赴集市的畫面作為創作背景,顯然,上述鋼琴作品中均融入了民族性元素,吸取到精華部分為己所用。而在分析民族音樂和高校教學之間的關系時不難發現其實施的必要性,進行外國鋼琴作品的鑒賞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較為輕松掌握并熟練演奏,說明其良好的鋼琴基礎。然而對一些民族音樂作品的演奏時,卻往往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出現失誤。例如實施民族音樂作品《蘭花花》彈奏的時候,學生無法駕馭該作品,音樂表現較乏味和單調。由此可以論斷,由于以民族音樂為代表的傳統音樂在長期的時間里難以融入到鋼琴教學當中,進而造成脫節的現象。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很少有人將民族音樂引入到其中,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較少,導致認識性不足。實際上,鋼琴音樂的教授是需要滿足高校音樂教學宗旨和要求的,既應存在技術方面的完善,還需重視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性。如此幫助學生對傳統民族音樂加以全面、完整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增加學生的專業知識,在演奏方面獲得技能上的提升,由此可見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高校音樂鋼琴教學中的必要性。
盡管在鋼琴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元素的做法早已經歷百年的歷史,然而自傳入我國之后,卻始終落實的不到位。大多數高校的鋼琴教學內容主要將西方的元素作為主流內容,尚未制定較為完善的針對我國民族文化和傳統音樂底蘊的教學體系,僅單方面注重西洋鋼琴音樂的優勢,而對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元素忽略,再加上教師方面的專業水平有待完善,意識程度較低,所以在鋼琴教材中難有具體的體現,形成的數量也嚴重不足,導致教學成效較低,制約了高校鋼琴教學的民族化改革與優化。
(一)對鋼琴基本功與教學方法改革的應用影響
教師在教學中需做到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情況實施針對行指導。針對剛入學學生,應將鋼琴基本知識作為主要講解內容,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由淺入深,激發其學習主動性;針對擁有部分鋼琴基礎的學生,則應注重對鋼琴學習重點的凸顯,使其獲得進一步提高,形成有利指導。并且應注意形成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各種合適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習積極性。由于鋼琴存在自身的魅力,可以形成獨特的演奏效果,要求教師借助鋼琴的音樂表現力,及時做好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進而在拉近彼此關系的同時,完成最終的教學目標。而此階段當中,對音樂的領悟和表現是教學的關鍵,同時需要融入相應的情感與思想。而民族音樂的特定恰是對情感與思想的把握。那么以鋼琴的基本功為教學重點,要求學生做“斷奏”練習,注意將手臂和手指經過自然垂落和支撐有效結合。在“連奏”方面也不容忽視,確保不同音間的流暢度和連貫性。進而以民族音樂作品為主要練習內容,教會學生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在反復的訓練中掌握鋼琴基本功,真正形成對教學方法與鋼琴演奏技能的影響。
(二)有利于即興伴奏課教學成效的發揮
通過實現教會學生獨立的目標,讓即興伴奏的課程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以合理的設置、結合學生的需求予以開展,使其具備適應各項社會活動的能力。同時增強學生與人合作的思想意識,使其養成在鋼琴彈奏的過程中進行仔細聆聽與思考的習慣,達到對不同類型伴奏加以了解和掌握的目的,與他人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學習環境,強化鋼琴演奏的表現效果。實際上,當即興伴奏以全新學科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時,應保證教材內容的實用性,通過對即興伴奏的學習和掌握,為以后的鋼琴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擁有很大的實踐價值。同時注意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熟練操控鍵盤,和即興伴奏緊密結合到一起,深層次掌握和聲結構,低音和弦織體等產生的變化,靈活加以運用,此外,通過練習不同類型和體裁內容的伴奏,擴充即興伴奏語匯,形成較深的理解水平。久而久之,達到即興伴奏課教學應有的目的與效果。
(三)促使鋼琴彈奏技巧的提升
高校的鋼琴音樂教學開展過程中,有效掌握彈奏技巧且達到熟練的程度是每個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也是教學宗旨。但不可以過分盲目去要求,僅以基本功鍛煉也是不明智的,既會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同時又讓其原本可以突破的思維模式受到限制。教師需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理解與適應能力,從而強調重點,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學習意識,增強自身的音樂藝術素質。教師制定系統的教學計劃,讓教學內容、規定與進度達到標準、協調的效果,并將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集中化進行講解。依靠事先明確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能夠有重點的學習,攻破相應的難題。所以這就要求鋼琴教師本身需要很高的教學水平以及文化素養,在教授的過程中做到動作準確、彈奏準確,使得民族音樂的內容深入到學生的內心,逐漸提升其在音樂方面的感悟水平。另外教師還可以以各異的演奏方法來教授,并讓學生進行分辨與判斷,提升情感上的領悟。對布置的作業,先讓學生們自行進行檢查,然后再由教師來復查,進而了解到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幫助學生清楚自身的劣勢。當然,每一節課中的音階與練習曲的訓練均可以選擇民族鋼琴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將民族音樂的元素融入到高校的鋼琴教學之中,并產生正面的促進影響。
綜上所述,對于將民族音樂融入到高校的鋼琴課教學當中的任務是艱巨而漫長的,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以及學生可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授課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創新,總結經驗,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同時也需要師生的良好配合與努力,如此才會促進更為科學、合理的高校鋼琴音樂教學方法的形成,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效,推動我國鋼琴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胡月.民族鋼琴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教學中的建構[D].山西大學,2013.
[2] 岑勉.廣西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以廣西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為背景[J].戲劇之家,2014,09:133.
[3] 曹楊.高校音樂專業鋼琴教學改革探究[J].藝海,2013,06:177-178.
[4] 趙文昊.鋼琴即興伴奏課程在高校的近況及對策[J].音樂時空,2016(03).
[5] 何煒瑋.高師鋼琴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研究——“數碼鋼琴集體課”下的即興伴奏技術之融合[J].戲劇之家,2016(04).
*基金項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方性本科院校音樂專業學生鋼琴應用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湘教通(2013)22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