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斯密
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
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及對策研究
黃斯密*
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湖南長沙410128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興起,培養了一大批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與人才資源短缺的矛盾。本文分析了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管理對策。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現狀;浙江省
當前,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出現在我國教育領域。浙江省作為我國率先進行改革開放的東部沿海省份,是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優惠的對外發展政策,使其成為我國較早舉辦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地區之一。
目前,浙江省經批準設立的高等學歷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共有128個,其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9個,約占總數的7%,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19個,約占總數的93%。總體上來看,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主要以合作辦學項目為主,且呈現出合作辦學機構(項目)數量持續增長、合作辦學合作國家和地區分布多元化、合作辦學招生和辦學層次多樣化、合作辦學學科專業種類逐步豐富等特點。
(一)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情況
從20世紀90年代末,浙江省第一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啟動至今,近20的時間里,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發展迅速,特別是從2011年開始,數量大幅增長,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這四年新批準的項目數分別為11、19、17、18,占浙江省總數的50.78%。隨后幾年,合作辦學項目的增幅速度有所減緩,但是總數仍逐年上升。
(二)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合作國家和地區分布
從浙江省中外合作辦學的合作外方地域分布來看,主要來自經濟較為發達、科技及教育較為先進的國家和地區,排名前5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美國(34個,占26.77%)、澳大利亞(33個,占25.98%)、英國(17個,占13.39%)、中國香港地區(6個,占4.72%)、法國(6個,占4.72%),囊括了北美、歐洲、大洋洲、東南亞等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呈現出分布多元化的特點。
(三)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招生和辦學層次情況
從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招生和辦學層次分布來看,已經涉及各個層次,其中專科學歷教育59個,占45%;本科學歷教育45個,占36%;碩士學位教育18個,占15%;博士學位教育3個,占3%。其中,寧波諾丁漢大學、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和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等三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辦學層次和類別涵蓋了本科、碩士和博士教育。
(四)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學科專業種類情況
從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合作專業分布來看,主要以經濟、管理類為主,占44%;計算機類占9%;建工類占7%;藝術設計傳媒類占7%;機械類占6%;醫學類占6%;紡織類占3%;其他類占18%。
以上數據說明,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科專業主要集中在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較為緊密的行業,其中一部分也填補了國內學科專業和課程的空白。另外,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來看,逐步向高層次學科發展,合作辦學的學科專業種類逐步豐富起來。
(一)學科專業設置單一,辦學層次不均衡
從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整體情況來看,其學科專業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經濟貿易類相對熱門且投資成本較低的專業,重復率高,在其他工程類、醫學類、生命工程類專業略有涉及,但是與開設較多的專業相比,數量明顯減少。
辦學層次主要以專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為主,共有105個,占82.03%,研究生層次為19個,14.84%,博士生層次僅有4個,占3.13%,這其中的3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涵蓋了本、碩、博三個學科層次。這樣的比例結構,不利于高級專門優秀人才的培養。
(二)合作辦學引進的外方合作者資質不高
根據中外合作辦學的監管信息平臺資料顯示,浙江省引進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優質專業、特色專業、高水平專業較少,外方合作院校大多規模較小,資質不高,國外名牌大學所占的份額偏低。僅有少數幾所外國名校來浙江省進行合作辦學,如寧波諾丁漢大學、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浙江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聯合學院等。
外方合作者主要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占浙江省高等學歷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總數的66.14%。
(三)行政干預過多
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起步較晚,目前還在探索和實踐適合本國國情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因此,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難免會受到落后的管理觀念和管理體制的束縛,使得中外合作辦學無法充分體現自身的辦學獨立性,也沒有寬松的政策環境讓其從事招生、教學和管理活動等,過多的行政干預,使其辦學自主權得不到體現。
1.招生方面:招生政策和指標缺乏靈活性
我國對于高等教育的招生政策和招生指標政策,一直延續計劃經濟時期的管理模式,同樣也表現在對中外合作辦學管理上。在《在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第32條中明確規定了“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招收學生,納入國家高等學校招收計劃。”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往往沒有另外給高校追加招生指標,而是在所屬辦學學校年度招生計劃內統籌安排,這樣對學校構成了不公平待遇。
2.合作辦學人力資源匱乏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新型模式,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將其納入對應的主管部門進行管理,很多機構只是把其作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中,表現較為突出的是合作辦學人力資源匱乏,具體表現為:
(1)政府部門中,中外合作辦學專職人員較少。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設立一個獨立的部門對其進行管理,而是將其劃歸到其他相關部門。如,教育部將中外合作辦學劃歸到國際合作與交流司進行管理,省市一級將其劃歸到教育廳(局)國際處進行管理。
(2)各高校中,中外合作辦學專職教師少。高校人力資源配置長期以來都是沿用舊的計劃管理體制,沒有考慮中外合作辦學教師需求的特殊性,出現師資力量無法滿足實際學生的授課安排、師資的學科配置無法得到合理安排等問題。
(3)聘請的外籍教師與本土教師人數比例不合理。中外合作項目在辦學過程中,外方合作者出于各種考慮,僅派遣少量的專業課教師來華授課,且一個老師同時教授多門課程,授課時間一般都集中在一段時間內完成。這樣不僅授課老師授課壓力較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也無法很好地消化吸收所學知識,學習效果差強人意。
(四)監管力度不足
當前,全國范圍內的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完整的合作辦學監管體系。在行政部門監管方面,缺乏專業化的監管人員,沒有充分利用社會監管力量,導致各級政府監管部門負責審批、收集與整理數據與信息、處理投訴的人力十分有限,影響了監管的質量和效率。
鑒于以上分析的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一)盡快完善地方性管理法規
首先,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中外合作辦學的需要,浙江省應在教育部頒布的各項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盡快出臺“浙江省實施《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細則》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明確教育行政部門與各個高校對中外合作辦學的管理職責和權限。其次,還要結合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但是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特點,制定符合浙江省辦學特色的法規對策,吸引更多的國外高校,特別是名校前來合作。
(二)加強政府能力建設
1.研究制定中外合作辦學學科專業指導辦法
當前,浙江省引進的中外合作辦學學科主要集中在經管類,部分學科尚有空白,這樣不利于浙江省學科專業的整體協調發展。政府應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研究制定中外合作辦學學科專業指導辦法,做好加強學科專業的規劃和政策引導,引導高校開設國內或是本省急需、薄弱或是空白的學科和專業。
2.積極探索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新機制
要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關鍵是要加強國外高等教育資源的資質認證。一方面,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明確審核標準,建立對國外高校資質認證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對合作辦學的專業,必須要求是其國內政府認可的專業,并優先考慮或是有條件傾向有利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專業。
3.引導合作辦學主體實現內部管理體制創新
由于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沿用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難免會導致各種問題。對此,第一,政府主管部門應積極引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進行內部管理體制創新,鼓勵院校對合作辦學進行分類管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要建立健全的內部管理機制,處理好各利益相關方的關系,依法落實自主辦學權,實現管理體制的創新。第二,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加強人力資源建設。一方面,加大對合作辦學人力資源的投入,聘請專門的管理人員,并設立相關部門進行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對師資隊伍的管理建設,制定嚴格的教師準入標準,開展多元化的師資培訓工作。第三,中外合作辦學的目的是為了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因此,在辦學過程中,合作雙方應當加強對合作辦學的教育教學管理建設工作,特別是在教材選用、課程安排、外籍師資這三個方面。
(三)建立健全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
1.加大對中外合作辦學“入口”和“出口”的審核監管力度
一方面,我國政府行政主管部門除了加強對中外合作辦學在“入口”環節嚴加把控,防止“不入流”的教育資源和“野雞大學”的流入。對于獲批準設立的機構(項目)通過媒體公告,教育門戶網站公式等形式,公布其完整信息,以便更好地接受民眾監督。另一方面,對不符合現行最新規范的機構(項目)實行清退政策,提升中外合作辦學的整體展水平。
2.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工作的規范化管理
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工作的開展是為了督促中外合作辦學堅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法規原則和政策導向,增強我國教育機構吸收、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和創新能力,維護學生及其他相關主體的合法權益,推動形成辦學者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相結合的中外合作辦學管理機制,逐步建立具有較廣泛社會公信力的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標準和保障體系。
3.推進中外合作辦學認證工作
中外合作辦學認證作為一種教育教學質量保障活動,旨在確保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達到相應的標準,并促使其不斷改進,提高辦學質量。當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認證工作主要在上海地區進行試點。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發展之后,中外合作辦學認證應當成為政府加強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全國范圍推廣開展,以推動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建立自身的質量保障標準和要求,提高合作辦學質量。
4.完善監督體系,構建多主體監管體系
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在改革和完善中外合作辦學監管過程中,應當結合社會與政府部門,構建多主體的監管體系,實現“辦學者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相結合”的監管模式。第一,鼓勵中外合作辦學各方利益相關者參與監督。中外合作辦學不僅牽涉到中外雙方合作者之間的合作問題,同時與教師、學生、家長和用人單位等各方的利益也緊密相連。第二,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和完善公共信息查詢平臺,發揮其監督作用。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及時向社會公布中外合作辦學相關信息,但是詳細、全面的中外合作辦學信息系統網絡尚未建立。因此,建立全面、詳實的中外合作辦學信息平臺是當務之急。
[1]葛建章主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申報審批監管與認證體系構建及運作規范實用書冊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EB/OL].(2003-03-01)[2016-06-09] 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news/index/2.
[3]中外合作辦學監管信息平臺[EB/OL].(2016-03-12)[2016-06-09] http://www.crs.jsj.edu.cn.
[4]薛衛洋.安徽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現狀與發展路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4):138-142.
[5]唐振福.我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2013(2):28-30.
[6]錢逸昀.高等教育國際化視野下的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3(3):30-33.
[7]郭朝紅,江彥橋.我國對中外合作辦學監管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26(5):93-99.
[8]蔣福玲.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7(9):124-125.
黃斯密(1985-),女,浙江人,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G649.2
A
1006-0049-(2016)17-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