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帝的批判與和解"/>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心嘉
長春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
《白鯨》中矛盾的宗教觀*
——對上帝的批判與和解
張心嘉**
長春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吉林長春130000
《白鯨》是一部關于宗教信仰的鴻篇巨著,整本書潛存的基調即是信仰的問題。在浪漫主義文學時期、超驗主義盛行的大背景下,背負著加爾文教義的沉重枷鎖,麥爾維爾通過《白鯨》探索上帝的形象,探求人、自然與上帝的關系。在他的著作中他表現了自己的宗教困惑,也堅定了自己對信仰的探索與堅守。本文作者從兩方面揭示《白鯨》中麥爾維爾隱含的宗教思想,一是對傳統的基督教教義和宗教生活的不滿與批判,二是由于無法擺脫的宗教觀念,與上帝的和解。
《白鯨》;上帝;批判;和解
1981年麥爾維爾完成他的代表作《白鯨》之后,給霍桑回信,“我寫了一本邪惡的書,但是感覺自己純潔得像一只羔羊”。此話包含了麥爾維爾對自己作品的評價,也表達了他的隱憂。那么麥爾維爾為什么擔心?《白鯨》這本書到底有何邪惡之處,麥爾維爾為什么又聲稱自己純潔無暇呢?細讀小說,不難發現,麥爾維爾所謂的邪惡,乃是對上帝的褻瀆和反叛。而為了減輕褻瀆上帝的罪責,麥爾維爾安排以實瑪利活了下來并作為本書的敘述者。在宗教思想依然盛行的19世紀,麥爾維爾無法預知讀者能夠多大程度得接受違背傳統宗教教義的內容,因此他心懷忐忑。但是他并不肯緘口,而是固執地借敘述者以實瑪利的譏諷口吻和主人公亞哈對上帝的激烈反抗,嘲弄支撐社會秩序的傳統宗教觀念,向上帝問責,向傳統生活的欺騙性挑戰。
麥爾維爾具有虔誠的宗教背景,其父母具有很深刻的宗教熱忱,都是虔誠的加爾文教信徒。雖然加爾文教義的影響根深蒂固,但麥爾維爾并未成為絕對忠實的加爾文主義者。麥爾維爾對加爾文教派長老會教義冷酷、沉悶深有體會,而海上提心吊膽、動蕩不安的捕鯨生活,以及反復無常、冷酷無情的大自然無不讓麥爾維爾對加爾文教義產生懷疑。另外,19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給社會生活帶來深刻變化,這些都動搖了麥爾維爾對傳統教義的虔誠態度。置身于先驗主義與清教主義共存、科學思想與宗教上帝同在的這種文化背景中,麥爾維爾一直徘徊于正統加爾文主義與愛默生所提倡的超驗主義之中。
18世紀以來啟蒙運動提出無神論思想,公開挑戰宗教神學。1859年《物種起源》以及進化論打破了加爾文主義束縛人類的精神枷鎖,慢慢揭開了加爾文主義的神秘面紗。19世紀初,獨立戰爭結束,美利堅合眾國高舉著民主與平等的大旗,工業化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人們生活也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西進運動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期望與遐想,可以說美國到處洋溢著樂觀和希望的氣氛。再加上來自英國作家如斯各特等人的影響,這片年輕而又熱情的國土上迎來了文學上的浪漫主義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開始關注塵世中凡人的喜怒哀樂,但上帝的身影依舊清晰可辨。美國浪漫主義文學發展到19世紀30、40年代產生了以愛默生為代表人物的超驗主義理論。
在超驗主義運動中,人則可以通過直覺來認識上帝,或者通過置個人心靈于“超靈”之中來尋求人性和神性的統一,把上帝人性化,從而把人神關系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它猛烈地沖擊著舊思想和加爾文教義帶給人們的思想束縛,給當時美國的思想文化方面帶來空前的繁榮。愛默生的思想保存了唯一理教派中的積極成分(他們強調上帝的父性,而弱化上帝的權威),又吸收了德國康德唯心主義和東方神秘主義的思想材料,發展成超驗主義的思想體系。愛默生的超驗主義以樂觀洋溢的精神詮釋了人的本性,他宣告上帝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即內在的上帝,因而人也是神圣的,人類具有救贖的潛力。內在的上帝意味著上帝與人類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被拉近了,從而也奠定了建立新型人神關系的基礎。
在麥爾維爾筆下,大海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和靈性,他用充滿深情的,贊美的語句來描述大海。在他看來,一方面自然是上帝的創造物具有神性,理應也是上帝意志的體現。另一方面,人與自然息息相關,關系密切,自然也帶有人類的感情和意志,因此具有了人性。我們看出,麥爾維爾的確收到了超驗主義的思潮的影響,自然是有“靈”的,是“超靈”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完全物化的不帶有靈性的。但是,他的觀點與超驗主義又不完全相同,在麥爾維爾看來,自然并非一直溫柔善良,大海平靜的外表下卻隱藏著危險與罪惡。“欣賞著大海安詳的美和它光可照人的皮膚,人就忘了大洋那顆隱藏在風平浪靜下的虎狼之心,也不愿去想它天鵝絨般的腳蹼中那惡狠狠地利爪”。隨著邁爾維爾思想的延伸,上帝的形象變得有些抽象。變成了控制人類的,超自然的力量代表。上帝與人類之間仍然有難以逾越的鴻溝。雖然邁爾維爾處在以超驗主義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文學時期,但是由于他自身根深蒂固的加爾文教義的影響,《白鯨》中的上帝仍舊是冷漠的,憤怒的形象。白鯨就是遵從上帝命令的,是上帝的仆人。鯨魚龐大的身軀和它神秘不可知的威力,無不昭示著上帝的威嚴。
麥爾維爾在整本書中通過他的兩個“自我”即故事的敘述者以實瑪利和船長亞哈使用同樣表白的語氣來揭示他自己內心深處的宗教感情。通過對季奎格宗教轉變歷程的描寫,麥爾維爾痛快淋漓地批判了基督教世界的腐敗。季奎格是西南方一個遙遠島嶼上的大酋長的兒子,從小就受到基督教世界的吸引,渴望見識這個陌生的世界。長大后,他獨自離開故土,不顧一切地上了捕鯨船。“他(季奎格)這樣做是出于一種深切的愿望,要到基督徒中去,向他們學本事,好使他的人民比他們目前更幸福”,麥爾維爾用極為諷刺的口吻描寫了季奎格的愿望。然而,“捕鯨魚這個行當很快使他相信,即使是基督教徒也可以是卑鄙而邪惡的,比起他的父親屬下所有的異教徒都要邪惡步子多少倍”。他最終宣稱,“隨你走到哪,這都是個邪惡的世界,我還是到死都當個異教徒吧”。麥爾維爾借助異教徒之口抨擊了基督教的墮落,顛覆了基督教徒和異教徒的二元對立關系,自基督教創建以來賦予的所謂優越性遭到沉痛打擊。
另外,麥爾維爾也借助一個偽善的清教徒形象——披谷得號的船主之一比勒達船長,毫不客氣地批判了基督教的虛偽性。比勒達曾宣稱:“一個人信得教是一回事,而這實際的世道完全是另一回事。這世道是給人好處的。”在信仰和世俗之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他對離開海港去捕鯨的水手們說,“在主日里別捕鯨太兇,可也別錯過好機會,老天爺送來的上好禮物不能不要”。他對手下的水手更是進行毫不留情地剝削,“每當返航到家,他手下的水手一個個筋疲力盡,多數得抬上岸來送進醫院”。以實瑪利也揭露其本質“他這個人恰好就是專講功力的化身”。由此可見,一個偽善、吝嗇、功利的基督教徒形象躍然紙上。
亞哈是麥爾維爾揭示人與上帝關系的重中之重。他是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也是最震撼心靈的人物,集圣徒與魔鬼于一身。亞哈名字起源于《舊約·列王紀上》,亞哈是以色列王。亞哈是一個有能力的君王,在其統治期間,他娶西頓王之女耶洗別為妻,與強大的猶太國實行和平外交,并穩固周邊局勢。船長亞哈同亞哈王一樣,船長亞哈也不乏機智與勇敢,小說中多次暗示他的《圣經》中的國王身份。“亞哈就是船上的可汗,海上的國王以及那些大海怪的偉大主宰。”他既是一個稱職的船長,又是一個出色的捕鯨人。所有的船員,或是被他的魅力所折服,或是迫于他的威嚴,都追隨于他而沒有叛變,就足以證明他的影響力,而麥爾維爾在字里行間也流露出對這一人物的贊賞。難怪他在完成《白鯨》后,深有感觸地聲稱自己寫了本“邪惡的書”。在宗教信仰上,國王亞哈和船長亞哈也都是虔誠的異教徒。在上帝的眼中,他們都是罪惡的。亞哈王縱容耶洗別崇拜巴力神并建造巴力神廟,任耶洗別殘害耶和華的先知,這些都是有悖于基督教教義的。上帝的先知指出:“你亞哈出賣了自己,行耶和華眼中為惡的事情。耶和華說,我必使災禍降臨于你,將你除盡。凡屬于亞哈的人,死在城中的必然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然被空中的鳥吃。”最終,亞哈王因不顧先知邁凱亞的勸阻,堅持進軍亞敘,結果被流箭射死疆場。
船長亞哈“盡管名義上算是個基督徒,其實卻是基督教外之人”。亞哈船長較亞哈王更甚,身為基督徒卻祟拜火,像波斯襖教徒一樣迷戀與火有關的光、太陽和夏辰,當“裴廓德號’,在日本海遭受臺風雷電襲擊、船上三根桅桿被燃著時,他聲稱自己是“火神的真正孩子”,析求火神保佑,但又叫囂對火神的真正崇拜就是蔑視它。他蔑視一切神靈,這種傲慢與基督徒的謙卑精神背道而馳。他對火神的崇拜以及文中極富象征意義的一場對三個桅桿上的火的描寫把亞哈列入了異教徒之列,但他在異教崇拜中也得不到任何的安慰,“我現在也知道了對你真正的禮拜便是造你的反。愛你敬你,并不會使你發善心”。他一面用假肢撐起自己,一面想方設法操控船員為自己報仇,他無視一切建議和勸說,他孤注一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在所不惜,為了報仇和重獲尊嚴,他絞盡腦汁,并發誓“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我也要和這種無條件主宰我的威力抗爭。在那些似人非人之中,有一個有人格的人站在這兒。”這位偏執的船長向化身動物的神靈發起了瘋狂的進攻,最終失去理智和人性,栽進了絕望的深淵。然而,這使得原本是私人的復仇帶上了悲壯的色彩,就好像是他帶著全人類的仇恨與白鯨作戰,就好像是他在為全人類有尊嚴地生存在宇宙中而戰。在某種程度上,亞哈的這種態度就破壞了上帝與人的二元對立。在此之前,因為“原罪”的烙印,人的命運是由上帝安排的,人在與上帝的對立中永遠處于被動地位。因此,亞哈邁出了反抗上帝的重要一步。
人類的救贖是宗教的基本問題。加爾文教義斷定人類無法為善,這就意味著,人類無法自救,救贖是上帝的恩典,因而,人類所要做的就是真心實意地懺悔。小說一開始,麥爾維爾通過梅布爾神父布道講述了約拿的故事。這個故事貫穿了《白鯨》的始終,不同的是:在鯨魚的肚子里,約拿幡然悔悟,認識到自己的罪惡,最終獲得救贖。可見梅布爾神父強調的信條是人類唯一獲得救贖的方式就是懺悔,是“真心實意的悔罪,不是吵吵鬧鬧要求寬恕,而是對處罰深懷感激”。而亞哈至死都沒有徹底反省自己的所謂“罪惡”,更沒有懺悔的跡象,因而他最終并未獲得救贖。從亞哈的悲慘結局我們似乎看出,麥爾維爾對這種救贖方式似乎并不持反對意見。
然而書中還存在著另外一個人物以實瑪利被拯救的意義。在某種意義上說,以實瑪利更接近于梅布爾神父布道中的約拿形象:兩者都在逃避(雖然我們一直都無從得知以實瑪利到底要逃避什么);兩者都是棄兒(《圣經》中的約拿連同母親被父親亞米太拋棄,而帶有麥爾維爾個人早年喪父經歷的以實瑪利也視自己為孤兒);更重要的是最后兩者都獲得拯救。結局的雷同并不能讓我們忘記救贖方式上的差異:《圣經》里的罪人約拿是幡然悔悟、真心悔罪后上帝的救贖,而以實瑪利的獲救卻有著更為復雜的意義。他的生還與其說是上帝的拯救、上帝的恩典,不如說是人類的自救更為確切。
其實,關于自救和救贖的問題在書的開始部分已有涉及。在第18章里,麥爾維爾描寫了披谷得號的兩位東家比勒達和法勒船長的一場爭論。當他們還在捕鯨時,有一次在日本海上船差點遭遇滅頂之災,“三根桅桿都被臺風吹到海里去了”,但兩個人對此卻有截然不同的態度。比勒達想到的是“死神和末日”,而法勒卻“一直在想生,怎么生!怎么救大家的命!”“要趕緊豎起那應急的桅桿來,要趕緊把船開到最近的一個港口里去,要保住船上每一個人的生命……這就是我們當時的所思所想!”正是當時他的這種自救意識拯救了船和船員。這個爭論的結局更是耐人尋味,一向喜歡夸夸其談自己虔誠的宗教信仰的比勒達“顯然一時不知該說什么好了”,他的無言以對標志著法勒的勝利,也是人類自救的勝利。
麥爾維爾不再一味與上帝作形而上的糾纏,不再對冷漠的上帝憤恨不平,而是以更為理智的視角重新看待人在宇宙之間的地位、人與上帝的關系。當麥爾維爾把信仰當成一個可變的歷程和循環,而不是對上帝盲目的篤信和絕對服從,當他開始放眼觀察整個人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友愛,而拋卻了種族和信仰的偏見,他已經大大超越了他所負載的清教加爾文教教義的狹隘。在傳統教義與新思想發生激烈碰撞的年代,麥爾維爾對加爾文主義提出了質疑。然而他既不能具有堅定的科學信念,也不能徹底否認上帝的存在,所以他只能躑躅于信奉與懷疑的對立中。一方面《白鯨》中的宗教思想深刻體現了其超越宗教寓意之上的超驗主義,他對基督教的腐敗世界進行了批判;另一方面因為無法脫離正統加爾文教義的宗教困惑所以他最終與上帝和解。
麥爾維爾帶著一種靈魂的焦灼感糾纏于信與不信的問題,他以沉重的歷史感和責任感,把自己卷進信仰的漩渦,以小說的藝術形式與上帝和基督教做著形而上的爭辯。他既批判又懷疑,既激進又妥協。在這本堪稱巨著的《白鯨》中,麥爾維爾窮其畢生的心血,努力擺脫身上背負的加爾文教義的枷鎖,在超驗主義的感染下,尋找一個神性與人性相統一的上帝。
[1]洪增流.美國文學中上帝形象的演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薛小惠.《白鯨》中的加爾文主義宗教觀透視[J].外語教學,2014,35(3):80-83.
[3]聶慶娟.由圣經情結看麥爾維爾的宗教審視與困惑[J].作家,2011(6):73-74.
[4]孫筱珍.《白鯨》的宗教意義透視[J].外國文學研究,2003(4):24-27.
I712.074
A
1006-0049-(2016)17-0013-02
*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上帝形象的產生及其在美國文學中的形象變化”(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234號)。項目負責人:張心嘉,參與人賈麗婷,劉怡然。
**作者簡介:張心嘉(1977-),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長春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學院,英語教師,講師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