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詩暢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偽滿時期日本對遼寧地區礦產資源的掠奪及對環境的影響*
朱詩暢**
渤海大學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錦州121000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迅速占領我國東北地區。偽滿洲國成立后,遼寧地區礦產資源成為日本經濟掠奪的重點。尤其在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實行“以戰養戰”的經濟掠奪政策,將遼寧地區作為戰爭資源供應地,大量掠奪以滿足其侵略戰爭的需要。日本對遼寧地區的礦產資源的掠奪方式是竭澤而漁、不計后果的,其行為必然對當地造成多方面的惡劣影響,尤其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不容忽視的,甚至影響至今。因此,本文將從生態環境視閾下,探究偽滿時期日本對遼寧地區礦產資源的掠奪。
偽滿時期;日本;遼寧地區;礦產資源;生態環境
(一)日本對遼寧地區煤炭資源的掠奪
“九·一八”事變前的日本急需大量的煤炭資源來擴大工業規模,但日本本土的煤炭儲量低,質量差,據統計76%的煤炭需要進口,而且高質量的用煤都要從我國進口。所以日本在占領我國遼寧地區后,急于掠奪當地的煤炭資源。
同時我國東北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1932年據滿鐵地質調查所公布,推訂全東北煤的埋藏量為48億噸。偽滿時期日本侵略者從東北掠奪了大量的煤炭資源,1932-1944年日本在東北的煤炭總產量是22229萬噸。1944年達2559萬噸,是日本國內這年產量4934萬噸的51.9%。從數據中不難看出,偽滿時期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強制實行了“原料滿洲,工業日本”的政策方針。日本在遼寧建立了大量的煤炭公司,主要是在撫順、阜新、本溪、北票等地區建立。
撫順煤礦位于遼寧地區東部,屬遼寧省撫順縣境。撫順煤礦藏煤量十分豐富,總量839兆噸,占遼寧煤量半數以上。從煤炭的生產情況看,“九·一八”事變之前,滿鐵經營的撫順煤礦已經處于壟斷地位。據統計從1907到1931年的24年間日本在撫順共掠奪原煤8823萬噸。“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為加速發展戰爭經濟,加快了開采速率。1932年的產量是687萬噸,1933年就增加到885萬噸,1934年產量保持平穩867萬噸,1935年產量持續開采為873萬噸,1936年增長到959萬噸,1937年增量至953萬噸。根據《中央時事周報》報道,“撫順之煤,預計尚可經四十年之開采。日方之企圖,為在此期間內,努力將此處變為工業中心地帶”。所以在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為了滿足軍需工業膨脹的需求,日本把每年的煤炭生產指標定在1000萬噸以上,其中主要是依靠撫順煤礦的生產。煤炭生產后的運輸方向,據當時報紙報道,撫順煤炭“四分之一運往日本供工業上用,滿鐵用約七分之一,運朝鮮用者二十分之一,在東北銷售者,約五分之一,而運往海外者僅八分之一耳。”由此可見,煤炭生產后多數運回日本本土,充當工業加工的原料并擴大軍需。
阜新煤礦位于遼寧地區西部,靠近熱河的東部,“儲量為二百六十三兆噸”,阜新煤礦位于沈陽和錦縣兩大工業區的中間,交通便利,是東北后起的最大煤田。偽滿時期,阜新煤礦有新邱、高德、孫家處露天。阜新煤礦在偽滿時期擴張的極為迅速,1938年原煤產量突破百萬噸,1939年達到100萬噸以上,其后各年均在400萬上下。其煤礦的使用方向是“以全部煤輸往內地應用。”偽滿末期,其原煤產量已占遼寧地區原煤總產量的31.5%,已快接近了撫順煤礦的產量,成為遼寧地區乃至東北地區舉足輕重的另一大煤礦。
(二)日本對遼寧地區鋼鐵資源的掠奪
遼寧地區鋼鐵資源豐富,鞍山、弓長嶺、本溪湖為當時遼寧地區乃至東北地區最著名的三大鐵礦,日本從遼寧地區掠走了大量的鋼鐵資源,據統計從1931-1945年,“日本掠奪遼寧生鐵260.3萬噸,特殊鋼1184萬噸,鋼材5796噸。”鞍山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尤以鐵礦為最,據國人統計“中國鐵礦埋藏量有百分之六十六以上在東北,而東北的鐵礦,又約有百分之三十在鞍山。”據1940年日本人勘查,鞍山鐵礦中“貧礦儲量170881萬噸,富礦2611萬噸,均集中于鞍山市為中心的58公里范圍內。”所以鞍山鐵礦是中國第一大礦。如此豐富的礦產資源,日本早已染指。“九·一八”事變前,1918年日本在鞍山建立了鞍山制鐵所,并置有日產鐵300噸的熔爐兩座,400噸和500噸的熔爐各1座,日可出鐵1500噸。1931年,鞍山的生鐵產量為27.6萬噸,僅次于日本最大鋼鐵企業八幡制鐵所的產量51.7萬噸。“九· 一八”事變后,日本在遼寧地區大力發展鋼鐵工業,因為鋼鐵資源是軍工生產中必不可少的資源。因此1933年日本在鞍山建立了昭和制鋼所,并將鞍山制鐵所和弓長嶺鐵礦一起合并。昭和制鋼所1935年產生鐵470千噸,擴大規模后1943年生鐵產量1300千噸,占全國的72%,鋼占92%,礦石產量也占50%以上。
除昭和制鋼所外,遼寧地區還有本溪湖煤鐵公司。本溪地區煤、鐵礦資源都很豐富,所以日本早在日俄戰爭就以中日合并的名義對本溪的礦產資源進行開采。1911年,日本建立本溪湖煤鐵公司,據統計到1931年之前,20年間該公司“共煉制生鐵83萬噸,其中可以用來制造武器的低磷鐵3.8余噸。”“九·一八”事變后,本溪湖煤鐵公司完全由日本人經營開采,據統計“九·一八”事變到日本戰敗,生產生鐵673萬噸。偽滿時期,“本溪湖煤鐵公司所生產的生鐵,有85%被直接運往日本。”隨著戰爭的持續升級,直接運往日本的生鐵越來越多。
(一)遼寧地區礦產資源蘊藏量銳減改變地質地貌
礦產資源是耗竭性資源中不可再生的資源。說明儲量是有限的,過度開采會導致資源越來越少,造成資源枯竭。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迅速占領遼寧地區,并對遼寧地區的工業資源進行大肆掠奪。據統計日本在遼寧地區的煤炭產量由1932年的662.6萬噸,增長到1936年的1145.3萬噸,4年時間增加92.8%,產量幾乎增加一倍。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日本更加瘋狂的掠奪,由原來的1175.6萬噸增加到1944年的1306.8萬噸,七年時間增加11.2%。
撫順煤礦是遼寧地區最大的煤礦,1937年前產量持續大幅增長,1937年后其產量仍達到每年900萬噸以上。但1940年以后,由于日偽強行采煤,造成采剝比、采掘比嚴重失調,從而導致了撫順煤礦產量普遍下降。1944年比l937年露天產煤量減少45.6%,井下采煤量減少54.5%;其中新屯礦減少83.8%,新礦減少62.3%,萬達屋礦減少62%,龍鳳礦減少了58%。其后生產連年下降,到1944年時生產量為470萬噸。撫順煤的減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日本為了掠奪煤礦,不合理開采,在其掠奪期間便導致煤礦存儲量的大量減少,以致采礦量大為減少。
煤炭開采會破壞生態平衡,大量的煤矸石和廢水污染了周邊環境,礦塵嚴重影響煤礦工的身體健康,造成的巨大的環境問題。日本瘋狂掠奪遼寧地區礦產資源,根本不顧及煤炭挖掘所帶來的污染,大量礦山固體廢物堆積形成煤矸石,煤矸石本身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大量堆積長期存放更是破壞了原有地形地貌,更容易在外力作用下,發生氧化、風化和自燃,并產生大量的揚塵和有毒有害的氣體,對礦區造成嚴重污染。
煤炭開采還會導致土地資源破壞。由于地下的局部采空或井工開采作業而導致地表塌陷、地面下沉等現象。日本在1931年掠奪遼寧地區煤炭資源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起事件。據“遼商工日報撫順分館辦公處,前日因礦用藥力采煤震動,地表因之地基沉降,房倒墻塌,損失極巨。”地表沉陷、裂縫等都會破壞土地資源,影響土地耕作和植物生長,改變地質地貌。
(二)遼寧地區大氣污染嚴重
由于煤礦地下開采作業時井下空間十分有限,因其特殊環境,從某種程度上說井下空氣是定量供應的。空氣中氧含量低,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粉塵等污染物濃度卻很高。因此,礦山空氣污染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礦井空氣污染。
有毒有害氣態污染主要來源于爆破礦物巖石的氧化和水解、坑木氧化、瓦斯爆炸、煤塵爆炸、地氣涌出、硫化物自燃、井下火災及井下內燃機尾氣等。就毒性最小的二氧化碳而言,“當井下空氣中其含量達到5%時,人就會出現耳鳴、呼吸困難等現象,達到10%-20%時,使得呼吸就會處于停頓狀態,失去知覺,甚至致人死亡。”礦塵主要來源于礦石開采的鑿巖、爆破、裝卸、運輸等作業過程。這些礦塵數量大、粒徑分布寬、在空氣中懸浮時間長,含有各種有毒有害物質,不僅是對人體健康危害嚴重的污染物,而且其本身就會導致各種職業病,如硅沉著病(舊稱矽肺)、煤肺、石棉肺、石墨肺等。許多礦塵還具有自燃和爆炸性,是礦井、甚至礦山的重大安全隱患。煤塵、硫化物礦塵等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在高溫或有明火、電火花、摩擦等作用下可能發生爆炸事故。如有色金屬硫化物礦塵的硫含量達到10%以上時,礦塵濃度在250-15009/m3,遇到435-450℃明火,就會發生化學爆炸。
日本在掠奪遼寧煤礦資源時就發生過多起煤礦爆炸事件。1933年12月10日撫順煤礦發生爆炸“死十四人,五人重傷,五人窒息,此外尚有十五人不知下落。”1934年4月15日上午十時,“撫順大山煤礦第二號洞突然爆炸,當場死者達百余人。”1935年北票煤礦發生爆炸“二十五日,該礦第四道行,忽發出重硫磺煙氣甚濃,日工師督工施救無效,竟與午后四十爆炸,穿二道行為一洞,壓斃日籍工師二,華工五十三名,傷三十七名,損失在十數萬以上,第二道行,四道行設備皆毀,二十六早并發火甚燃全,礦工事全停,短期間無修復望。”除上述對外發布消息的煤礦災難,還有些沒有對外發布的礦難消息,后來由于日本投降,才有一些史料被曝光,陸續被報道出來。由1946年《海風》報紙上,化名為黃花的作者回憶到“十五年前,本溪也發生一驚人慘案,日人故意用殘忍手段窒死二百余人,那時筆者適在該處,親眼目睹,知之甚詳。原因是礦坑內發生大火,日本人完全封閉礦坑,先用木板隔離,外面再套以水門汀,使空氣無從入內,強迫其火勢熄滅。坑內礦工二百余人因受火勢壓迫,群擁出口。據料已遭封閉,便都窒息而死。數日后,該坑啟封,見全體礦工擁擠洞口,眼珠突出,各人指甲長達半寸,深陷木板之內,厥狀之慘。”多起爆炸及火災慘案,不僅傷害了工人們的生命,也產生了大量的有毒氣體。對當地的大氣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只是當時并沒有人關注生態環境的問題,而今看來,其環境污染狀況必然十分嚴重。
由此可見,日本對遼寧地區礦產資源的掠奪的確對遼寧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首先煤炭資源蘊藏量銳減,其次對當地的空氣、土地和水資源都造成污染。本文對煤炭和鋼鐵資源的掠奪所造成的污染進行了論述,其他礦產資源污染也很嚴重,但由于種類過多本文便不一一贅述。日本粗放原始的工藝技術,試驗性質的開發生產,掠奪式的心態對資源的浪費,直接給遼寧地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其污染造成的損失無可估量,還需更多學者深入研究。
[1]姜念東.《偽滿洲國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295.
[2]陳真,逄先和.《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 第二輯 帝國主義對中國工礦事業的侵略和壟斷》.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651.
[3]《撫順煤礦概況》.《中行月刊》,1931,3(4).
[4]張潔.《遼寧礦產資源的百年開發及對老工業基地發展和振興的影響》.《大連大學學報》,2006,06,27(3):86.
[5]史丁.《日本關東軍侵華罪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29.
[6]《遼寧撫順煤礦》.《中國礦業紀要》1935年,地質專報丙種7,第621頁.
[7]《大美晚報記者英人伍赫德氏東省旅行通訊之四十撫順煤礦視察記》.《中央時事周報》,1933,2(5):66.
[8]史丁.《日本關東軍侵華罪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29.
[9]《撫順煤礦概況》.《中行月刊》,1931,3(4).
[10]候德封.《地質專報》,1929年丙種,第243頁.
X24;K265.61
A
1006-0049-(2016)17-0015-02
*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偽滿時期日本掠奪遼寧地區資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L13AZS001);遼寧省社科聯項目《城市環境視閾下的近代遼寧工業研究》(項目編號:2015lktlsx)。
**作者簡介:朱詩暢(1990-),女,遼寧沈陽人,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